2009年12月23日星期三

中国功夫了得

到底中国功夫有多厉害?很少人晓得。许多人都凭观看港产古装电视剧、港武侠片的印象作参考。至于中国功夫与泰拳对决,李小龙电影、甄子丹电视剧《精武门》等等是近代仅有的参考。现实中,好像未有真正的大对决。总之,没人说的准,也无人出面说个明白。

最近,在中国举行的“中国vs泰国”散打比赛,至少在散打方面有清楚的答案。中国功夫绝非花拳绣腿,比泰拳略胜几筹。
而且,少林派出的只是个俗家弟子就能取胜。如果是入室弟子,哪还得了?
请点击标题以联系到《星洲》网站了解相关报道。

中國‧4勝1負‧全場歡騰‧中國散打大勝泰拳

生命誠可貴正義價更高!



生命誠可貴正義價更高!──〈東方人物林碧顏〉讀後感

转载自《东方日报》
作者:古元佑

在佛教裡,「義工」就是以奉獻的精神,不存分別心,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將所有的大眾當成未來諸佛、現世的菩薩,為彼等做任何的佈施時,都是以恭敬、感恩,和不求回報的心,為彼等做誠懇親切的奉獻。

2009年度林連玉精神獎得獎人──馬來亞第一位女律師,拿督林碧顏在受獎及受訪時謙虛地將這份榮耀歸納為錦上添花。事緣,她在過去數十年都默默為社會基層付出。並稱,為林連玉爭取公民權,只是她身為公民律師的其中一份職責與義務。(詳文參見2009年12月13日星期日之「東方人物」)。

記者謝仲洋在報導中稱:每一位偉大人物的心中,都有股忠於自己的信念,作為曾替族魂林連玉爭取正義的林碧顏,也不例外。94歲高齡的林碧顏的信念若拋擲出來,也許不如政治家般洋洋大灑的滿腔理論;有的,只是最簡單樸實,但卻最實際的原則。她對華教貢獻的付出沒有滿腔熱血的鏗鏘話語、或是充滿民族大業的悲情;有的,只是她站在公權和全民的角度,覺得有義務為他人做事的人格。

這就是(對)了!生命誠可貴正義價更高!能夠放下身段的人格,發揮使命感,才有浩瀚的偉大。這也是筆者對林律師最深刻的感觸,她也應該獲得至高的敬意。

以佛法的觀點而言,奉獻並不等於是犧牲,許多人常把「犧牲」與「奉獻」混淆了,其實不然。奉獻雖然是付出,卻非但沒有損失,反而在奉獻中成長自己又成就他人,這就是「利人利己」的道理。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盞智慧、慈悲的無盡燈。若能發揮使命感,把「奉獻」的精神,實踐在生活環境中:用「奉獻」的心態來服務家人、屬下員工;在社會上用「奉獻」的心為群眾服務,讓別人得到安慰與所需。

人人若能讓週遭的群眾都來延燃彼此心中的那一盞燈,我們社會必然就能更祥和。與此同時,媒體也要對社會能做到宣導與揚善,這個社會才有安定的力量。
————————————————————————————

费曼注:
由于《东方》网站向来没有设《东方人物》,请点击以下标题含有的网址了解更多:
1.“默迪卡大獎”教育及社群組‧花蒂瑪、林碧顏獲獎
2.為國貢獻多‧2女性獲默迪卡獎
3.連玉精神獎‧林碧顏、胡萬鐸分享

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

針灸治療中風 痊癒率70%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受到欢迎,应该获得重视及宣扬。
在大马欠缺大规模统计,唯有借中国的研究结论。
请参考相关报道。

1.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read//2To20s020IX59AsS1TXg2L6E2H372iP4

第九大馬計劃華小得3%

作者:楊善勇     刊载在《东方日报。龙门阵》。2009年12月22日(印刷版)

第六、第七、第八及第九大馬計劃下,國小、華小和淡小的撥款分佈畢竟如何?

人民公正黨士拉央國會議員梁自堅律師在國會提問之後,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公佈了第九大馬計劃的(局部)詳情:冠軍:國小,44億6810萬令吉;亞軍:華小,1億4250萬令吉;季軍:淡小,1億1910萬令吉,總計共有44億6810萬。按照比率,國小占94.47%,華小3.01%,淡小行情最淡,只得微不足道的2.52%。

梁律師獲得這份數據,精打細算之後,發現分佔199、82和61所的國小、華小和淡小每所學校所獲平均撥款如下:冠軍:國小,2245萬令吉;亞軍:淡小,195萬令吉;季軍:華小,174萬令吉。

如果梁自堅律師的算盤沒有打錯,換句話說,奉第九大馬計劃之名一個馬來西亞的每一間國小所得平均撥款,是淡小的11倍也是華小的12倍。這一種梁律師說是天淵之別的差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如果2245萬令吉確屬建築小學的基本預算,每加建一間華小,華人社會上上下下需要另外承擔2071萬。除以600萬同胞,每人需要加付陸庭諭老師所說的第二所得稅馬幣3.45令吉。

84間華小我華裔同胞則一共繳付283.03令吉,分攤在期限五年第九大馬計劃,每年僅是56.60令吉,或者相等於每月4.71令吉。每月4.71令吉算得了什麼?大家各自自願少吃一碟叉燒飯,應該就綽綽有餘了。

不貴不貴,一點不貴。何況賴昭光兄所著《肚懶就是力量》(2008;吉隆坡:大眾科技)內收〈只有數字會講真話〉年前統計,單是《南洋》與《星洲》義演,歷年捐款已達4億3000萬++(頁87);我不能明白,梁律師還在國會嘰裡咕嚕什麼?

2009年12月20日星期日

梁文道‧活在科學文盲的時代

刊载在《星洲日报。言路》。2009年12月4日(印刷版)

公眾需要認識科學,但是他們該怎麼認識,只要認識到甚麼程度呢?我們又有甚麼方法來衡量一個社會的整體科學知識水平?

傳統上,學術界有許多量化手段可以幫助我們檢測一個國家的國民科學知識水平。方法不外乎設定問卷,列出一系列由淺至深的問題,然後讓受訪者作答,再結集分析,打一個綜合的分數。這種方法把科學知識假定為一個穩定的水庫,相信有些知識是確定無誤的,而且人人都該對它們擁有某種基本的認識。所以我們才能在基礎教育裡面設置課程,把這些知識教給學生,覺得那就是現代公民合理的科學知識水平了。

可是在前述那些足以左右人類未來的重大爭論裡,我們才知道,這種假設下的科學教育根本不足夠;也沒有一套百分之百準備無疑的知識可教。所以“公眾瞭解科學”運動總結出了另一種知識觀,把重點放在每一個構成公眾的行動者身上。意思是先不要預設一大套放諸四海皆準的知識儲備,而要看關注某一個課題的公民有沒有相關的知識和判斷能力。

就拿今日的中國來說吧,到底要吃下多少三聚氰胺才會中毒,地震又能不能預警,這一切都是大家關注的日常話題,可是在介入和討論之前,我們有沒有充份的底子去理解期間最基本的事實?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思考方式夠不夠嚴謹?過不過關?這一切都是目前的基礎教育無法獨立完成的;畢竟,我們很難想像中學課程會詳細教導學生三聚氰胺的化學式子和檢測方式。因此,科普的工作就變得格外重要。

1929年開始出版的《萬有文庫》是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最了不起的傑作,也是近代中國規模最龐大的系列出版物。王雲五先生當年策劃這套文庫是為了普及國民知識,替方興未艾的大小圖書館建立基礎館藏,所以《萬有文庫》裡的每一本書都力求深入淺出,讓讀者廣泛接觸各門新知。在這4000多冊1000多種的叢書裡面,光是“自然科學”就佔去了191種,乃所有項目中最大型的一個,也是王先生最引以為傲的手筆之一。

這就是民國文人和出版界的識見了,在他們看來,“賽先生”不只是空洞的口號,還是必須認真對待的貴客。反觀今日中國書市,不僅沒有一家大型出版集團會以同樣的眼光規劃自己的出版品,科普書在市場的佔有率上也遠遠不及史地等人文類書。

莫非現在的中國人都已經很懂科學了?連假雞蛋都造得出來,所以大家也不必再看甚麼科普書?

我常常懷疑作者是問題的根源之一。不是讀者對自然科學失去了興趣,而是能夠引發興趣的作者太少。我長年訂閱《Scientific American》和《NewScientist》,雖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看得懂,但總是被那些作者妙趣橫生的文筆打動。身為一個專業媒體人,我有時甚至覺得他們說故事的能力要比我強得太多,令人自愧不如。

為甚麼這麼一幫理科出身的傢伙能夠得出如此生動的文章呢?先撇開那些職業寫作的“科學記者”不提(這是外國許多主流大報都會開設的職位,專門請一些擁有高等學位的記者報導科技新聞),許多科學家自己就是文化素養相當高的人,能用巴哈的平均律為例,輕易說明數學的歷史演變,以文學史上的冷僻典故形容“弦論”的爭議,信手拈來,毫不勉強。

如果有時間,現代中國知識份子的文理分途一定是個很有趣的研究課題。我們的文人和科學家似乎太過禮讓,文人把科學常識全讓專業人士操心;科學家往往更狠,乾脆一股腦把掌握文字的能力也統統推給對方。於是就出現了我在書評雜誌上找不到人談科學的窘況了。慣見的作者群根本不大看科普書,學院裡的專家則不大懂得使用常人的語言寫字。終於,我們就這樣繼續活在一個科學文盲的時代。
———————————————————————————

费曼短评:梁道出目前科普教育的困境,基本上跟物理学家费曼教授的《这个不科学的年代》异曲同工。

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

社会生病 祸害莘莘学子

最近,星洲日报的副刊刊载一则女中学生被迷奸的教育新闻举国轰动,并惊动警方调查此案。

在此转载星洲日报相关网页,以供参考: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42375?tid=3

这起事件让人思考,社会-学校-家庭,媒体乃至国家政府各自的角色,各种环环相扣的问题,其实息息相关。

東方群英會:知識為何沒有改變命運?

作者:宋育晶

「知識改變命運」。這是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名言。

出身貧困沒讀過幾天書的李嘉誠,卻深知無論是經濟發展、民族進步、國家富強以至人類文明的提昇,都仰賴知識,因此致富後對捐資辦教育不遺餘力。

然而,同樣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的上海海事大學女碩士生楊元元,高學歷卻沒有讓她邁向康莊大道,反而走上了自殺的不歸路。

過去一周,楊元元自殺事件成了中國最熱的社會新聞。

據報導,30歲的楊元元祖籍湖北,6歲喪父,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她2002年從武漢大學本科畢業,做過多份工作掙到錢還了拖欠的學費後,才拿到畢業證書。今年,她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學法學系研究所。弟弟則在北京大學讀博士。

由於貧困,楊元元帶著母親一起擠在大學宿舍的小床上,但學校認為不符合規定而強行攆人。

俗話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在無法為母親解決棲身之所的情況下,她精神徹底崩潰,自縊身亡。

楊母回憶,楊元元輕生前曾喃喃自語,「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我學了那麼多知識,也沒見有什麼改變」。

人們同情張元元,但對她選擇死亡看法兩極。

有人說,學生家屬住宿舍,本來就不允許,為了錢而自殺,又何必來讀書呢,不如去找工作。

也有人認為,樂於助人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一家教書育人的大學,如果肯提供一張床給一個貧困的母親,悲劇就可以不用發生。

楊元元的不幸,正好體現了人性的冷漠,世態的炎涼,還有社會的冷酷。

知識的確是可以改變命運,但更重要的是改變心態。

上海精神科專家認為,貧困並不是楊元元自殺的原因,因為人應該學會堅強,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和困難,都要堅強理性地對待,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面對問題有很多方法解決,選擇輕生實在「太傻」。

但楊元元等不及了,在上海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在「沒錢不應來讀書」的辱罵和「不發畢業證」的威脅下,「留得清山在,不怕沒柴燒」這種我們從小就學的道理已經救不了她。

在笑貧不笑娼的現實世界中,知識不再是耀眼的光環。在楊元元事件發生前,武漢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張在元教授,因患罕見疾病住院,病危之時,校方竟派員到他的病房當面宣讀終止聘用合同,並停止提供醫療費和住房。

事件引起輿論嘩然,炮轟武漢大學是「飛鳥盡,良弓藏」,寡情薄義。校方辯稱到期終止合約並無不妥,並稱會盡可能為張教授提供協助。

在千萬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之際,知識成了通脹時代唯一降價的東西。而無價的學術專業、高尚的知識分子氣節,更是不值一文,否則又怎麼會容不下一個楊元元,一個張在元,還有一個起草《零八憲章》的劉曉波?

刊载在《东方日报》。2009年12月15日

高峰論壇:笨!關鍵不是抄不抄

作者:陈利良

首相拿督斯里納吉上台後,拋出關鍵績效指標,期望能夠進行轉型,提升政府部門的績效。

我們這個國家長期患有跟屁成風的疾病,一夜之間,各領各域紛紛掛上了關鍵績效指標的旗號,彷彿少了關鍵績效指標,就宣告著世界末日的來臨。

不止各個政府部門,連人權委員會也來湊熱鬧,建議人權也要納入關鍵績效指標。

納吉提出的「一個馬來西亞」執政主心思想,開始階段給大家感覺似乎很多不錯;奈何,短短時間內就已搞到氾濫,連學生課程也要加入一個「馬來西亞」,變成弄巧成拙,差不多要把華社弄得人仰馬翻。

當年,前首相敦阿都拉初上台時,不懂是那個狗頭師爺獻的策,竟學古代的皇帝,也來個微服出巡。當然,我們的馬華雙寶也馬上跟屁,照抄不誤(特此聲明,這與文抄雙寶與華校出身無關),也急急微服出巡。

再往上追溯,當年馬哈迪心血來潮,推出了「2020宏願」,結果我們不只有2020哇哇聲商店、咖啡檔,甚至在路邊還有不少2020哇哇聲漢寶包。

其實,我們的皇家大教授可能年紀漸大,腦袋開始不靈光,馬來西亞人當文抄公,絕不是我們華人學校獨家註冊,版權所有。這主要整個國家教育失調,長期「積勞成疾」,跟屁文化盛行有關。

在我們填鴨式教育制度下,把孩子當豬來調教,經過6年小學教育,那些天真可愛,充滿創意的孩子都變成乖寶寶,個個都是音樂大師「背多分」。

我們的學校不是讓孩子發揮天賦的樂團,而是扼殺孩子創意的罐頭加工廠,出來的都是經過品質檢驗,絕對標準的產品。

其實,盛產文抄公又豈止華校呢,其他源流學校也大可不必龜在笑鱉沒有毛。大家者都在同一填鴨教育體制下,誰也好不了誰,何必五十步笑一百步呢。

斗膽問老邱一句,你橫行杏壇幾十個春秋,桃李滿天下,享盡榮華富貴,又調教出幾位能擠入國際殿堂的高足呢?

像我們這樣的體制、這樣的土壤、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社會、這樣的思維、馬屁精與跟屁蟲氾濫的年代里,如果不盛產文抄公,又能期待什麼東西呢?

我們不是時有所聞,大學教授的博士論文也是靠抄回來,才能弄到個什麼專家學者來唬人嗎?

文抄就文抄,反正天下文章一大抄!一些報館的名筆,也不是照樣靠抄文章,只要包裝得宜,還不是混出一個春天,名利雙收嗎?

文抄公就文抄公,我們又何必在意呢?這個年頭,靠抄來混出名堂的大有人在,反正只要能混出頭來,又有誰去在意呢?

笨!績效關鍵不在於抄不抄,而是混不混出頭來,只要混出頭的就是人才!

刊载在《东方日报》。2009年12月14日

2009年12月13日星期日

说黑道白:现在应已是高收入国

作者:黄子 时事评论员

2006年新加坡人均收入2万4840美元,香港人2万2960美元。即新人的收入高过港人8.2%,这令“港人条气有点唔顺”,于是有人作文章,分析原由。

原来从1975年到1995年,两地收入十分接近。香港因九七大限,出现高收入的港人移民潮,过后大量低学历低收入的大陆人入港,因此拉低香港的人均收入。

新加坡的高收入主因之一,是如伦敦,只收高学历高收入移民所致。

唉呀!也不过8.2%之差,就有这么多话讲。是否也因这种争强的心态,去年香港的人均收入,已超越新加坡,排在全球第十五,是2万5430美元,新加坡落后10个马位,排在第二十五,收入只达2万1560美元。

话说呀,五六十年代,当我们在读香港出版的“三亳子”小说的年头,我们的收入不也是高过香港?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南马人不也是喜欢到新加坡消费?就如今日新加坡人喜欢来马消费一样,当日新加坡样样便宜,就如今日我们一般。谁消费谁,几乎表示谁就是大爷。

幸亏我们不是香港人,好争好强。输一个马鼻就“唔顺”。

我们今日输给香港新加坡,不是8%,是几百巴仙,我们都“唔出声”,因为大气。2008年,我们排在全球第六十一位。虽然我们输给许多听起来根本不怎么样的毛里求斯、拉脱维亚、哥斯达黎加;或者没什么听过、也不知在哪的安提瓜、帕罗、塞舌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圣凯茨和纳维斯等等。不过,没问题,我们领先一百年前地球上最富裕的10个国家之一的阿根廷一个马位。

我们不想当年,我们不谈现在,首相要大家眼看未来,我们要转型为高收入国家。相信不难达到,只要把政府部门采购的资金流向透明化,账目清楚化,一千多令吉一支螺丝起子的盈利去哪了?以及部门采购飞机大炮,相关公司背后的主人“合法”抽佣数亿,商界官界只要把公家收入个人收入清楚报来,真实收入从实招来,必定能拉高人均收入。说不定,现在已是高收入国家矣。
我们“唔声”,只是真人不露相。

刊载在《南洋商报。言论》。日期:2009年12月12日

10年过去 风云再起





最近电影院重现《风云》第二集,费曼观看过电视的制作花絮,看来无论特技与故事都比首集扎实许多。我本人不是《天下-风云》漫画迷,没有拿原著漫画版和电影版做比较的负担,也没有先入为主的障碍。基本上本片令人期待。
电视片段所见,特技效果简直媲美美国特技---电脑特技方面。10年前《风云》创下票房记录,希望新巨片《风云II》无论口碑票房皆两得意。

现转载一篇关于《风云》的评论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東方文薈:天下起風雲

(转载自《东方日报》。刊载日期:2009年12月13日-印刷版,作者:鄭雲城)


很奇怪咩?我追看香港漫畫《天下-風雲》(香港版本是《天下》,馬來西亞版本叫《風雲》)。

現在其實是「看」,不怎麼「追」了。原因是太長了,從1989年出版第一期,到現在2009年,20年了,因為商業考量,馬榮成沒有見好就收,故事長長長長拖下去,本來是武俠漫畫經典,卻不幸變成了流水帳。一些經典的人物無奈被掩埋在芸芸眾生里,一些經典的故事段落也流失不知在哪一個年代。

其實在亞洲,日本是漫畫王國,各種題材琳琅滿目(聽一些人說水準最好的日本漫畫要數色情漫畫)。而在香港,漫畫以連環圖形式出現,不管古代或現代,以武打為主。台灣的漫畫以四格為主,就算在蔡志忠、朱德庸及二馬等全盛時期都不成氣候。

香港早期年度書展也包含漫畫類,但漫畫的粉絲驚人,還沒開場就大排長龍,其他書商看到不對勁,後來就分了家。我早幾年一回到香港,特地跑去漫畫展去感受香港對連環圖的狂熱。的確,在天下和文化傳訊展攤水洩不通,大家都在搶購為展覽特別製作的手辦以及限量發行的紀念品。

如果你是追求高質量香港漫畫,如我一樣,除了《天下-風雲》,餘者皆可捨。只要隨便拿起其他任何一本的香港漫畫來比較,高下立分,而且還是實力懸殊的那一種。

馬榮成的畫功真是沒得彈的,肯定香港漫畫界第一把交椅。他的師父和前老闆,香港漫畫教父黃玉郎,就算當年全力以赴親力親為的畫而不著重搞企業組織上市,也及不上馬榮成的水平。馬榮成很努力,即使受教育不高(一般香港漫畫業界之現象),一直都在尋求突破,畫工精益求精,一個時期還和台灣的漫畫大師鄭問一同合作過,將許多技法如油畫、水墨等融入到漫畫來,不斷提高漫畫的藝術水平,最後成為一代宗師。

另外,馬榮成在參與編寫的長篇武俠故事《天下-風雲》劇本方面,主角聶風和步驚雲,眾多配角的性格塑造鮮明,以及經歷巨變後的改變都能牽動人心和躍然紙上,可以媲美名家。他創造的江湖如金庸也是波瀾壯闊,加上場景氛圍的營造,武功的創意及玄幻,常讓人歎為觀止。

馬榮成的企圖心很強,除了《風雲》漫畫,早年還和丹青(早期《風雲》故事的主要編寫者之一)聯手,將漫畫衍生成《風雲》小說,每月一部,講述一些主角的外傳,後來大概不暢銷或太忙給停了。由於《風雲》故事的確有看頭,被電影公司相中,至今拍成了兩部電影。不過第一部里頭的愛情故事被篡改了一些,比起原著,遜色許多。除此,《風雲》故事也被拍成了電視劇,以及一部差勁的《風雲決》動畫電影。另外,風雲網絡遊戲還是和馬來西亞的公司合作,全程在馬來西亞開發,可惜推出後並不很受眾。

其實將漫畫拍成電影或電視劇比起拍攝一部小說容易一些,因為人物長相、服裝、場景、構圖,包括storyboard,統統都有了。更何況馬榮成的《風雲》漫畫,就已經融入了許多電影拍攝的表現手法。
另一難能可貴點是,許多香港漫畫都以廣東語對話,馬榮成的《風雲》卻維持高水平且正統的中文。唯一的瑕疵是,作者常將「的確」兩字,不知覺用了廣東話的「的而且確」,明顯的小瑕疵,奇哉,竟無人指正。

如果馬榮成可以在10年前就結束《風雲》的故事,那這一部武俠漫畫,我認為可以和金庸的武俠小說並列。

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林友順‧創造沒有敵人的時代

馬來西亞有多少人才外流,相信連政府也沒有一個真正的統計。不過人們知道的是,大馬人才遍佈世界,這其中以新加坡、澳洲、英美、台灣、香港最多,這些人才有者在當地私人界出掌高職,一些則進入行政體系出任高官,為這些國家作出卓越的貢獻。

大馬較顯著的移民潮是在上世紀70年代出現,當時當局制定新經濟政策,讓許多人感到不公平而決定遠離家園,到國外尋找新的草原。此後每10年就出現一股移民潮。

1988年馬哈迪政府為了消除國內緊張局勢,化解巫統黨內的奪權危機而展開“茅草行動”大逮捕行動,1998年安華事件也導致不少人離開。2008年大選兩線制可能成形的確讓許多原本有意移民的人才停下腳步,不過隨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讓他們感到灰心,再次走上移民路;這種情況至今仍未有停止的跡象。

移民當然不是大馬獨有的現象,鄰國新加坡的移民潮也很盛行,這些人或因經濟考量或政治環境而移民。在中國,許多人等待機會移民,希望通過移民改變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素質與命運。在過去,大馬的移民幾乎是哪些本身沒有感受到公平對待的華族或印族專業人士,近年來,馬來專業人士也喊移民,這說明全球下的地球村,國家界限越來越模糊。

當局非常清楚人才為何外流,遺憾的是,政府並沒有顯露政治決心改變情況,讓人才回流,共同打造一個先進、富裕及公平的大馬。首相納吉提出的“一個馬來西亞”口號若獲得真正落實將是個良好的概念,無奈一年來政治與社會的演變似乎與這個口號背道而馳,國家干訓局的醜惡,政治人物的低劣表演,行政體系的官僚,無不讓人搖頭。不過最可怕的還是政治人物與行政體系的僵化思維。

早在馬哈迪時代,馬哈迪就提出了要在2020年讓馬來西亞建設成為先進國,今日離開2020宏願目標只有11年,我們還是看不到先進國的輪廓,除了一些人表示要再建多幾棟高樓大廈。相比之下,之前比大馬落後,也比大馬更遲提出2020宏願目標的越南,正大步追趕大馬,讓許多人感受到這個國家的動力與活力。越南最近也舉辦全球越僑大會,邀請移民海外的僑胞返越出席大會,為國家的建設作出貢獻。越南共產主義政府也放棄過去的恩怨,讓過去極力反共的越僑返國出席大會,讓人看到這個國家的希望。

許多人把當前的國際大氣候形容為“沒有敵人的時代”,在國家利益的大前提下,思想意識的分歧,膚色及宗教的差異不能成為國家復合及向前邁進的障礙。也許朝野應該倣傚越南,舉辦大馬海外人才大會,邀請所有流落海外的僑胞返國,聆聽這些人才對大馬未來所走的道路的看法,讓這股聲音衝擊僵化的思維。

刊载在《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林友顺。20029年12月11日(网络版)

范曉琪‧性泛濫與愛滋病

有句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管是人或動物,繁衍後代以確保血脈香火不斷,或物種不滅絕,都是一種天性。

在動物世界,雄性負有繁殖任務,越多越好,因此,雄性動物都有一個天性,即只要雌性動物出現,一定盡可能與之交配,確保物種的延續。

如果以達爾文的進化論,即人類是由動物進化去看問題,我們或許能瞭解為甚麼古時候男人喜歡三妻四妾,而且獲得社會接受與認同;皇帝更是後宮佳麗3000,以確保帝裔血脈興盛,御統天下。

只是當人類越來越進化、越來越文明,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中西文化、文明及思維相互影響後,我們有了個人主權意識,女性開始懂得女權,學習追求兩性平等、一夫一妻制、主張對愛忠貞不再是女性的專利;到了今日(週三,12月2日),對愛情從一而終,對家庭忠貞不二,是所有人不分男女的道德責任。

回看人類老祖宗(如果人真是動物進化而成)的天性,男性因為有繁殖的任務,所以基因裡或許仍殘留對多個性伴侶的渴望因子,這也許能解釋為甚麼許多男性(當然不是全部)無法忠於一個性伴侶,或為甚麼男性比女性更能接受“沒有愛情為基礎的性行為”。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甚麼男人就算家有妻室,也一樣會去尋花問柳、為甚麼性服務行為是最古老而歷久不衰的行業之一;這和妻子是否是事業心重的忙碌職業婦女無關,根本就是男人骨子裡的天性如此。

21世紀的人類是進化且受過教育的萬物之靈,更應該懂得駕御原始天性;佛家常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說明任何決定都是由人的心念所定,一個人心中如果對家庭有足夠的責任感、對伴侶忠心,就不會輕易被情慾主導,作出召妓、婚外情等行為,因為擁有多個性伴侶不只是對婚姻及家庭的背叛,更可能因此染上愛滋病,為至親至愛帶來痛苦的傷害。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希望不管男女都能堅持安全性行為原則,而忠於一個性伴侶就是安全性行為的首要原則。

刊在《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范曉琪。2009年12月2日。(网络版)

焦点论衡:专才: 国家爱我吗?

首相纳吉在新加坡告诉大马公民,政府不会指责到海外发展的公民不爱国,且政府正致力打造更好的工作与居住环境,吸引留外人才回流。

更好的工作与居住环境,不外唯才是用、尊重专才、治安良好,没有抢劫掠夺这些案件,保证专才能安居乐业,且看我们如何致力打造。

“吸引留外人才回流”,这理念至少已有10年,期间还曾派遣部长周游列国,会见留外人才,邀请他们回国工作,一度曾回来了两三百专才,不久却又“离家出走” 。

专才回国须先闯过两大关隘,第一就是必须考得SPM及格/优等成绩;第二是他们的学士文凭是我国承认的大学所颁发。符合这两大条件,政府、公共服务局以及各专业公会、理事会才承认他们的专业资格;否则的话,就算他在欧美已是名声响当当的医学专才、教授,回来大马想当个普通医生都不行。

且由SPM成绩说起,每年不知多少中学生考不到优等,甚至“肥佬”,这样,他们当然不能进入本国大学,只好到外国大学念书,比如到中国、台湾吧,他们拿到的学士资格就不获我国承认;如果他们再去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或哈佛、普林斯顿拿到博士学位,回来后由于学士文凭不获承认,名牌博士资格也一笔勾销,只具中五资格吧了,又因为SPM国文没有优等,想当小学教师都没有“资格”。这些专才,他们不可能回来,不是他们不想回来与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相聚,而是他们的专才身分成了拦路虎,我们不可能叫他们放弃专才资格,回来自己的国家当个普通工人。

回国不能发挥所长

换言之,假如留外专才的国文成绩不符合条件,又或学士文凭不获承认,他们在国外即使当教授、总监、总工程师,为响应号召回国服务,却只能当普通文员,没有发挥专长的机会,把他们召回来也等于零。这是约80万专才级大马人“流落”外国,任我们如何大声号召,出动部长登门邀请都请不回来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有这两大冲不破的关隘,所以,留外专才不能回国,当然不能说他们不爱国,只因他们欲爱无由,无从爱起,只好过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日子。设想他们午夜梦回,想到家乡的父母、兄弟姐妹共享天伦之乐,自己则有如弃儿般流落在外,凄怆之余,他们难免会问:我爱国家,要为国家贡献所学,为什么国家不爱我?

实际上,拿国家奖贷学金的,由于学位肯定获承认,十之七八会回国;留在外国的则是自费或拿外国奖学金,尽管在先进国拿到专才资格,学位却不获自己国家承认,回来就是中学生学历,于是不得不自我流放,是国家有负他们,不爱他们。

除了学术资格外,薪金也是一个引起政客与官僚排斥专才的因素。专才当然不会要求与外国相等的薪金,与外国“消费能力相等”的薪金应可让他们满意,比如他们在外国拿年薪100万美元,回来拿100万令吉应能让他们接受,但这“高薪”却令政客与官僚受不了,他们一定大肆炒作;国大去年以16万令吉月薪聘请陈福林皮肤教授回国服务,结果有两位国会议员在国会炮轰国大歧视国内原有专才。可见召回留外专才之难,既有政策上的关隘,又有政客与官僚的排斥。

无论如何,政府的态度仍是关键所在,如撤销国文必须及格/优等的规定,专业资格胥视最高学历,着重在外国的履历。撤除两大关隘,必可吸引专才回流。

刊载在《南洋商报。言论》。2009年11月20日(印刷版)。作者:常非

向華教先賢致敬

今日(週五,12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華教節。2009年華教節工委會將於今明2天份別進行林連玉公祭儀式,頒發年度林連玉精神獎,及舉行沈慕羽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教節乃華教鬥士林連玉的忌日,林連玉離開人世已超過20年,他身為華教最高精神代表人物的地位,時間的推移,已越來越受到肯定。

今年華教節除了弘揚及紀念林連玉精神,同時特意向華教先賢致敬,通過紀念文章和研討會等形式,緬懷、紀念、感受及宏揚眾多華裔先賢為維護及傳承華教薪火的精神。

當年林連玉疾呼反對《1961年教育法令》不利於華教發展的條款,聲稱“津貼金寧可不要,獨立中學不可不辦”,遭當局剝奪公民權與吊銷教師註冊證。當時他寫了一封〈答各方慰問函〉答謝各方的關懷和慰問。函中稱:“責任在肩,縱使刀鋸在前,亦所不避;個人利害,早置度外。然玉反躬自省,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故天君泰然,立場不變。

竊意在多元民族國家中,互相尊重,實行平等,確為長治之安之鐵則。”行文簡短,卻鏗鏘有力地道出了華教路途之艱辛,個人氣節之磊落,不畏強權,追求公義平等,疾呼當權者公平相待各族,尊重多元。

翻開華教史,眾多華教先賢在面對殖民地政府的刁難,60年代獨中改制的壓力,無不是與林連玉一樣敢向極端的種族沙文主義者宣戰,“橫揮鐵腕批龍甲,怒奮空拳搏虎頭。”

今日我們向先賢致敬,溫故知新,感受他們如何開始了震古爍今的歷史性鬥爭,以承繼未竟事業。

當年華教鬥爭最尖銳的時刻已經成為過去,中國的崛起,中文國際地位提高,華文教育愈受重視,多源教育也蔚為世界主流,大馬華教應能趁勢發展,獲取更大關注與支持,鞏固地位。但是,綜觀國內政治和社會氛圍,單元教育思維根深蒂固,種族主義氣焰未消,華教的寒冬未盡,春天依然遙遠。

在華教依然面對變質和遭遇誤解之際,弘揚林連玉精神除了得持續在華社和華校進行,感召新生代對華教的認知認同,而林連玉爭取社會平等和民主人權的精神和貢獻,更要系統化和持續性地通過跨族群、跨文教領域,傳達給非華教背景華裔和友族。

林連玉基金主席杜乾煥就曾表示,基金會將主動聯繫各族教育工作者,舉辦跨族群活動,推出林連玉書籍的英文和馬來文版,讓更多人認識林連玉,進而瞭解華教精神的深層意義。

杜乾煥的見解是具遠見也符合當下情勢需求,畢竟時代不同,面對價值觀的不同,奮鬥目標必須調整。以最近有華裔學者質疑華校生實力和批評華文教育方法為例,有關學者除了不瞭解母語教育的優勢及成就,更大的誤解是對華教精神毫無概念,不曉得華教精神也涵蓋公民、團結和民主意識,而輕率、魯莽地將華教為國民團結絆腳石加以標籤化。杜乾煥也表示,基金會不排除將林連玉精神獎擴展至其他族群,讚揚對爭取人權、民主空間及各族平等的領袖。若成功推動這不啻是華教界的一大進步。

此外,今日的社會大環境已經不如以往,不再是當年的火紅運動年代,生活概況相對穩定的新生代對華教的鬥爭,今日的情勢地位,會不會覺得理所當然,缺乏認同感?華教節如何去感召他們,激發和爭取他們的認同,是華教界必須不斷努力改進加強之處,才能夠有效地推動和再現林連玉精神。

刊载在《星洲日报。社论》。作者:不详。2009年12月11日(印刷版)

烟雨华团: 漫漫华团兴革路 part 2

4:注意因章程衍生的问题4.1 不合时宜的条文如;(a) 不准在会所中吸鸦片和宿娼;(b)不准在会所中赌寻宝乐、番摊、八面、百兰佳和斗牛……等等;(c)过时的名词仍在用:(如马来亚、马来亚联合邦、华侨、第十章三节庚条、庶务、青年科等);

4.2 作茧自缚的条文(a)在别地方开会须注册官批准;(b) 如有捐助慈善公益、需召集代表大会商定之;(c)规定每年二月前举行会员大会。

4.3 欠明确的条文(a)如未达法定人数、会议得延迟1小时举行;(b)主席、总务及财政职不得由同一人担任超过2届;

4.4 不民主的条文(a)代表在代表大会中无权投票及发言、仅首席代表有权投票及发言;(b)会员大会的决定为最终决定、会员不得提出诉讼及斥诸法律行动;(c)一旦被选为理事,不得中途辞职;

4.5 宗旨过于笼统及简单(a)本会宗旨为联络会员感情;(b)促进会员福利。

4.6 不按章程行事(a)会长缺职而署理会长不准代行其职位;(b) 顾问权力大过天;(c)委出比章程规定更多的理事。

5. 选举的问题5.1 收集选票代填、代投;5.2 竞选剧烈时往往不择手段,涂污、抹黑、毁谤、匿名信满天飞;5.3 会场火药味浓,漫骂、抢麦克风、丢椅子的火爆场面时有所见;5.4 由候选人当选举委员欠民主,且常订下对自已有利的选举细则;5.5 采用Proxy方式欠佳。

6. 人事问题6.1 派系壁迭分明;6.2 参与华团之后容易与人结怨;6.3 领袖常借公报私仇;6.4 敌对派系经常为反对而反对;6.5 组织中有时有人为利益而结合,有时又为利益而分裂;

总结推展华人思想兴革运动对华人党团肯定会带一股新风气和新作风。可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和意识形态的阻挠,往往使思想兴革运动停滞不前,最终给人的印象是雷声大,雨点小或有头没尾的感觉。

因此,在这“漫漫兴革路”上,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曙光呢?尚待大家继续的努力或持续的向前吧!

(有关华团兴革与管理问题可传至横眉办事处﹕传真03-22730013 或电邮至lyc@marriage.com.my或致电横眉手机012-2885675。)

刊载在《南洋商报。言论》。作者:横眉。2009年12月9日

烟雨华团: 漫漫华团兴革路 part 1

1998年3月21日,马华、华总和商联会共同推展“华人思想兴革运动”。这运动发展到今天已接近12个年头,推展的结果有没有收效,有什么事项尚待落实,尚未见成果或尚待再做一番深入的研究?这确是有必要再由上述三机构召开一个检讨会议深入研究和评估。

毕竟经过12年后,世界在变、社会在变、华团也在变。过去所订下的兴革范围和标准是否落伍,是否要重新调整,华团是否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看待这瞬息万变的时代,这都是一连串值得华团人士去深思的课题。

综合数年来我在全国各地巡回讲座中所获得的回馈,以及从各地的询问及交换意见中,发觉很多社团确实积极重视应兴革的事项,而且也根据个别情况以及个别条件作出改善和调整。譬如:开会不但较为准时,主持人和与会者也会不时提醒发言者避免“天马行空”,并提醒与会者针对议题和在议题范围发言。

其它方面如对章程的条文,行政操作、人事管理、会议记录、选举制度、社团法令、领袖素质……等等都有一定的了解。

不过,无可否认,也有一些社团工作者聆听了讲座后仍保持不变,也许他们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追随者吧!
无论如何,再度呼吁华团人士“以身作则,落实华团之兴革规范”确是非常明智的做法。毕竟兴革运动不能停顿下来,它是一项永续的工作。作为华团兴革运动中的一分子,我认为政党所面对的问题和华团所面对的问题,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

老问题仍须重新检讨

虽然,一些课题已经通过不同管道提了又提,但为了在华人思想兴革上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针对以下几个课题和各方交流。

1:守时运动 (a) 准时赴会:包括宴会、会议、赴约、开幕、讲座及演讲,都应准时赴会。(b) 严守开始时间:宴席出菜、会议开始及讲座会开始……也应准时。 (c) 严守结束时间:贵宾演讲应按主办当局规定时间,会议及宴会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宴会以不超过2 小时为宜。(d) 迟到者的态度:领袖迟到时应悄悄入场,主办当局也不必要求来宾起立鼓掌欢迎。

2:仪式进行(a) 司仪报告出席佳宾名单及介绍主宾;(b) 接着致词者只称呼“主宾”即可;(c) 演词忌长篇大论,须简单明确扼要,适可而止;(d) 演讲人勿超过三名以上;(e) 尽量避免太多的卡拉OK演唱者。

3:会议须知(a) 避免讨论造成分裂的议题;(b) 把需要创造性和投入大量精力的议题放在议程前半部;(c) 会议持续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d) 会议议题须清楚明确;(e) 不作人身攻击,勿打断别人的发言;(f) 勿制造“噪音”,如吹口哨、敲打桌椅、起哄或挑衅;(g) 勿在会场阅报、抽烟、吃零食、打嗑睡、涂鸦、心不在焉、打手势、用手机和 私语…等不良行为;(h) 发言时间勿过长;(i) 发言不带有偏见、要有条理;(j) 避免发言太直率而伤人自尊;(k) 与会者只对主席/议长发言、与会者之间不作直接交流;(l) 主持会议者勿太多发言、须懂得控制会场;(m) 注意法定人数;(n) 避免开会时间安排不适当;(o) 避免多如牛毛的会议。

(有关华团兴革与管理问题可传至横眉办事处﹕传真03-22730013 或电邮至lyc@marriage.com.my或致电横眉手机012-2885675。)

刊载在《南洋商报。言论》。作者:横眉。日期:2009年12月8日。

说黑道白:性安全说易行难

刚刚冷下来的全球的热门话题爱滋病,在大马媒体也热了那么三几天。

略瞄了那通篇累牍的资讯,我国也不例外,爱滋的传播重要媒介,即吸毒者共用针筒,以及中国的卖血,已渐渐式微。传播病毒的重任,转移到男女同志、嫖妓、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肩负。

不久才才宣传的婚前验血,可以减少悲剧的措拖,几乎是还没推行,就已经过时。在与世界接轨的国家,就免不了开放自由,自由开放的重要项目包括了不可歧视同志,尊重每个人的性取向,更要尊重已婚者未婚者的性权力。对性的要求,有些前卫的专家或辅导员几乎是到了病态地步,面对个案谈了恋爱而尚未上床,即叫个案去看心理医生。因为男女“恋爱”,无论是才一个星期,或一个月,而无性关系,那几乎是“病态、变态”了,需要治疗!在如此“开放自由”的氛围下,许多人,今日验血是没性,也没病;但不保证一星期后,一个月后,也没有。纵使婚前没有,七年之痒早已缩短到一年半载就可以痒了。只要痒了,又有婚外性了,分分钟都会中招,并且成为传播媒介体。

当前强势的主流论述,是性安全。面对我国专业人士爱滋病例大增,卫生部长苦口婆心的劝戒是大家应该提高性安全的意识。

好些家长师长,面对无法阻遏家中青少年婚前性,都纷纷要求青少年性安全。但至终,许多血气方刚的青少年,不是搞出人命,就是成了爱滋病毒载体。别说血气方刚、年少无知的少年少女,如今明显增加的病毒载体,是专业妇女,包括医生!

若智商高知识高如医生律师的专业女性都无法设防安全,如何期待青少年-性安全?

刊载在《南洋商报.言论》。2009年12月10日(印刷版)。作者:黄子 时事评论员
————————————————————————————
费曼短评:
现时除了爱滋病,滥性也增加子宫颈癌、阴茎癌等等几种癌症的风险。保守起见,限制性伴侣以及制约性活动是上策。收心养性乃是关键。

在此送上一曲达明一派 “ 醉心收性 ” 歌曲:甜美生活 (万岁万岁万万岁)

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法令約束,耗時解難題

政府已關注國內寬頻服務素質不理想的情況,奈何礙於多媒體法令約束,而仍需時間解決有關問題。

詢及國內電訊公司的寬頻服務合約對於消費者不公平,新聞、通訊及文化部副部長王賽芝接受《東方日報》訪問時表示,由於這涉及多媒體法令的約束,因此仍然需時解決。

王賽芝表示,該部屬下的大馬多媒體委員會已接獲多宗關於寬頻服務素質的投訴,並發信給相關公司要求其改善服務,而有關公司也要求,給予時間去改善設施。

保障人民權益

「若上述問題的情況嚴重至引起民怨,政府將會深入探討此事,並確保人民的權益受到保障。」

她強調,一旦情況十分嚴重,政府也有權力採取更嚴厲的行動,包括吊銷寬頻服務公司的執照,此外,必要時,政府仍然可以修改多媒體法令當中不合時宜的條款。
針對多媒體委員會接獲的投訴個案及相關公司改善設施的期限,王賽芝表示,將與官員進一步查詢後,再提供相關數據。

另外,全國消費人投訴中心數據顯示,該中心自2006年截至2008年接獲通訊項目的投訴,分別是1297宗、1721宗及2136宗,投訴項目涵括垃圾短訊、寬頻服務以及寬頻賬單的問題。

刊载于《东方日报》。刊出日期:不详

消費情資:寬頻合約藏陷阱 公眾簽購要小心

儘管政府鼓勵寬頻上網,然而在動筆簽下寬頻服務前要三思,擦亮眼睛來看附加條件,因為簽2年合約來享受極速遊覽,你卻不能中途或提前「出走」,否則後果自負。

在寬頻已逐漸成為人民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當兒,消費者在簽購寬頻服務卻缺乏應有的保障,特別是一旦簽訂一年至2年的長期合約,得來的寬頻服務除了「慢」,還有「斷」(斷斷續續),消費者不但叫苦連天,更被逼在合約期限內長期承受支付賬單的煎熬。

即使要終止合約,消費者仍然還是需要「賠償」電訊公司的損失,人民其實是最後的輸家。

貽害消費人權益

寬頻服務在我國可謂百花齊放,各大電訊公司及網絡設施公司如今都已爭相推出有線及無線寬頻,各種的配套及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要把寬頻用戶市場分一杯羹。

雖然商業競爭可為消費者帶來多樣化選擇,然而,一些電訊公司為了避免用戶終止服務,往往卻在配套合約中附帶許多對於消費者不公平的條件,而貽害消費人的權益。

常見的情況就是,消費者在期限內終止合約,仍然還是必須支付其租用的數據機費用,例如,簽訂一年合約的消費者在使用經過2個月的試用期期限後,由於不滿服務而要求終止合約,然而,他們往往卻要支付相關公司餘下10個月的賬單。

服務素質待改善
全國消費人投訴中心法律咨詢員馬蒂瓦妮接受《東方日報》訪問時說,用戶終止合約的賠償會根據各別網絡設施供應公司會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上的賠償都是鑒於200令吉至300令吉。

她指出,根據該中心投訴個案顯示,一些對於網速不滿的消費者,一旦合約還未到期,往往都沒有辦法擺脫合約的限制,而必須在期限內繼續使用,否則,就必須支付賠償費用才能終止合約。

隨著電訊公司不斷批準新的用戶,目前,一些城市人口稠密地區的寬頻服務更是因為使用者不斷增加,而導致服務素質每況愈下,消費者實際上獲得的網速,與產品宣傳時所說的「高網速」並不相符,在繁忙時段更是有巨大的落差。

緩慢的網速促使消費者浪費許多時間,即使是致電向相關公司投訴,接線員也僅能解釋上述情況,服務素質卻始終沒有改善。無論如何,消費者欲在期限內終止服務,則就必須支付額外的費用。

馬蒂瓦妮指出,雖然消費人保護法令第17條文有闡明終止合約的合理標準,但是,有些電訊公司的寬頻配套合約卻牴觸有關標準,同時,也沒有說明消費者可以無條件終止合約的合理情況。

刊载在:《东方日报》。作者:梁康。刊出日期:不详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

陳嘉榮‧狠心外公的瘋狂早教

前些時候到北京出差,無意間看到一段電視報導,讓我深深感覺到華人父母望子成龍成鳳的心態,竟然來到這樣荒謬的地步。

這個報導是說河北秦皇島市民王鐵民給18個月大的外孫女星娃(後來證實是收養的)實施“自救泳早教訓練”。畫面上看到他把星娃丟到小水池裡,一會兒拎著星娃的腿,讓她的頭浸入水中,一會兒又把剛浮出水面的星娃按入水里。星娃本能地浮出水面呼吸,卻又不斷地被外公壓入水中,哭都來不及,我看得膽顫心驚。

在訪談中,這位狠心外公一直認為這樣的早教是成功的,當一位教育學者問他為甚麼沒有想到星娃的痛苦和恐懼時,他馬上辯稱:“那是你假設星娃的感受,不是她真正的感受。”

老人家這樣的幼兒教育法到底是虐待,還是早教?在中國社會引起很大的爭議,但顯然地,憤慨及不滿的聲音佔了大部份,老人家最後在輿論壓力下向社會道歉,而星娃也被親生父母帶走。

狠心外公的瘋狂早教,是中國許多父母迷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最佳詮釋。雖然很多教育學家認為,父母應該把握孩子的“黃金學習期”,我們的老祖宗也說“三歲定終身”,但前提必須是,這樣的學習都必須建立在孩子快樂的基礎上。把一個一歲半,還在安全感建立期的小孩丟進水裡,雖然讓他提早學會游泳自救,卻過早給予他畏懼和恐慌,這絕對不是孩子應該得到的早期教育。

從北京回來,我在本地看到如出一轍的瘋狂早教。有父母在孩子兩三歲時就送進幼兒園上課,原本以為就是唱唱歌跳跳舞這樣的快樂學習,但是卻看到他不斷地做功課,手腕肌肉的運作能力還沒發育好,就要被迫抓筆寫下一行又一行的字。還有,4歲的孩子竟然要應付考試,父母不但不反對,還拼命把孩子送去補習。難怪三、四歲的小孩學習時總是淚眼汪汪,完全就像是在水中掙扎的星娃。

在人生道路上,孩子面對的是一場馬拉松,不是100米的競賽,贏在起跑點並不代表他以後的人生會很順遂。用狠心和瘋狂的方法能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卻可能會輸掉他後面的人生。慶幸的是,狠心外公瘋狂的早教方式受到輿論的壓力而作罷,至少讓我們看到,大部份父母還是清醒的。
-----------------------------------------------------------------------------
Source URL: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553
《星洲日报》。《言路版》:《六日谭》 (印刷版于2009年12月2日刊登)
 
后记:
父母无不望子成龙,但是过度“怕输”,受苦的是两代人。
现今,不少家长把学生的时间表塞满各种课余学习活动,钢琴、舞蹈、游泳、跆拳道、歌唱、打球、童子军、画画等等,孩子的童年光阴一去不返,将来势必有越来越多Michael Jackson的翻版.

2009年11月30日星期一

張立德‧能“打不死”多久?

香港作家陶傑說,華人只有“打不死”精神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扎根、進攻。我們大馬華人“打不死”的地方在於對華教的堅持和文化的傳承是不遺餘力的。華校時而被捧為優秀的教育制度,時而又被責難為妨礙國民團結的絆腳石。無論是褒或貶,我們都會視之為動力,努力去做到更好,致力去捍衛、爭取我們應有的權益。


然而,我們還能堅持這種“打不死”精神多久?

把孩子送往華校的家長確是越來越多,當中包括許多非華校背景的父母,華校的前景無疑是一片大好;但是,我們還是不得不關注,當中一些華校畢業生,他們雖然懂中文會說華語,卻不一定就對中文有絕對的興趣,覺得有必要繼續傳承下去。

也許你會覺得我悲觀,杞人憂天。我個人的觀察是,許多華教背景年輕人,他們恐怕沒有讀過任何一本中文古典小說,課外讀物都是以英文書刊為主,在網絡上是用英語溝通。

我並非中文沙文主義,以我們的多元環境英語和國語的重要性不能忽略。不容否認他們依然認為中文重要,但不是在於文化傳承,而是在實用價值。中文隨著中國崛起在國際上確實日愈受重視,只是我們只寄情於此現象學中文,恐怕所學的只是語言,而不是中文的文化內涵。

新加坡的模式就是教導中文作為一種溝通語言,當地政府也不否認是為了能跟中國搭上關係。最後只懂得中文的外型,也不知其精髓。

這就關係扎根。我們的中文教育面臨太多問題,拖累前進的步伐。應試教育下,教學法變枯燥;政府單元教育政策,中文師資短缺,上課時間受限;不少家庭用或學校電腦沒有中文軟件,等等。

扎根不能單靠學校、社團和媒體。城市雙薪家庭增加,關注的主要也是孩子課業和才藝班,文化教育鮮有也難以傳授。老年人多留在鄉下,少有溝通,即使城市家庭有老人,在環境和認知轉變下文化傳承也逐漸式微。

將來大馬華人社會,逐漸出現新加坡的情況,“打不死”精神就會受到考驗。陶傑的談話今天有人會不以為然,但是經過深層咀嚼,確是忠言逆耳。

讓我們開始嚴正思考如何扎根、凝聚、自省、創新和進步吧!
--------------------------------------------------------------------------------
Source URL: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538
《星洲日报》。《言路》。2009年11月30日(网络版)

推荐歌曲:天才白痴梦(谭咏麟版、许冠杰版)

2009年11月29日星期日

流感變種難抗治 一週死千人

(紐約28日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最新數字,全球A(H1N1)型流感死亡病例一週內增加逾1000例。自從今年4月份A流感在墨西哥出現以來,至今為止,全球至少已經有7826人死於病毒感染。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死亡病例增加最多的是在美洲。那里一周內增加了554個死亡病例,使美洲死於A流感的人數達到5360人。

不過,大多數感染A流感患者的症狀並不嚴重,絕大多數人即使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也會在一周內康復。

法現2變種死亡病例
法國衛生監督所週五宣佈,法國近日發現了2例A流感病毒變異病例,目前兩名患者均已死亡。

衛生監督所當天發表公報稱,兩人的情況與挪威最近報告的變異病例相似,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並在不同的醫院接受治療。其中一人對達菲的主要成分奧斯他韋產生了抗藥性,這在法國尚屬首次。不過該機構強調,病毒變異不會影響疫苗的有效性。

據報導,目前全球已經有挪威、烏克蘭、美國、墨西哥、巴西、日本和中國等國家報告了變異病毒。不過只是極少數的現象,這7個國家的病毒變異都屬於同一種變異。

抗病毒藥物仍有效

世衛組織大流行性流感問題特別顧問福田敬二表示,關鍵問題是這些病毒的變異是否意味著流感病毒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否意味著病毒的烈度加劇,情況將變得更糟。這個問題現在並沒有答案。

對抗病毒藥物達菲產生抗藥性的A流感病例,全球迄今報告幾十例,也僅佔總體病例的極少數。

世界衛生組織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證據能夠證明抗藥性病毒已具備人際間傳播能力,這些抗藥性病例均為散發病例。在臨床治療中,達菲等抗病毒藥物依然有效。

惕A流禽流感重組

中國《羊城晚報》報導,中國呼吸道疾病權威專家鐘南山表示,目前在做好A流感防控的同時,還應警惕A流感和禽流感發生重組變異。因為禽流感致死率高,這種情況若出現,「將是一個非常大的災難」。

他指出,目前中國出現了和其他國家類似的、沒有基礎病的健康人群患A流感致死的情況,這要引起警惕。比較嚴重的A流感影響的致命器官有3個:肺、心臟以及神經系統。

《东方日报》。2009年11月29日。头条新闻。

法國‧歐A流感變種病毒擴散‧死亡病例一週增逾千宗

(法國‧巴黎)法國衛生官員週五(11月27日)指出,A(H1N1)型流感變種病毒正在歐洲擴散;世界衛生組織則指出,全球A型流感死亡病例一週內增加了1000多例。

法國衛生監督所(InVS)週五發表公報指出,法國早前發現了2例A型流感病毒變異病例,目前2名患者均已死亡。

公報說,2人的情況與挪威最近報告的變異病例相似,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並在不同的醫院接受治療。
InVS指出,變種病毒攻擊支氣管和肺部組織的能力增強,其中一人對特敏福的主要成份奧斯他韋產生了抗藥性,這在法國尚屬首次。

不影響疫苗有效性

不過此機構強調,“病毒變異不會影響疫苗的有效性。”

根據世衛組織週五公佈的最新數字,自今年4月份A型流感在墨西哥出現以來,全球至少已經有7826人死於此病毒感染。

世衛指出,死者最多的是美洲,達5360人。同時,那裡近一週內增加了554個死亡病例。

歐盟的新流感死亡病例也出現劇增之勢,目前已經有650人死亡,比一週前劇增300宗。

目前最令人擔心的是A型流病毒發生變異。挪威、烏克蘭、美國、墨西哥、巴西、日本和中國等國家報告了變異病毒,不過這7國的病毒變異都屬於同一種變異。

世衛顧問:流感病毒變異很普遍

世衛組織大流行性流感問題特別顧問福田敬二說:“關鍵問題是這些病毒的變異是否意味著流感病毒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否意味著病毒的烈度加劇,情況是否會變得更糟。”

他指出,不過,流感病毒變異是很普遍的,“如果傳出流感變異報告,通常都與氣候變化有關”。

福田稱,世衛正在研究英國和美國出現對特敏福產生抗藥性的病例,但他們擔心接受這一治療的患者患有其他疾病和隱疾。

他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證據能夠證明抗藥性病毒已具備人際間傳播能力,這些抗藥性病例均為散發病例,因此,在臨床治療中,“特敏福等抗病毒藥物依然有效。”

【熱點新聞:A(H1N1)型流感恐慌】:
http://www.sinchew-i.com/sciWWW/taxonomy/term/326
--------------------------------------------------------------------------------
Source URL: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40217 (网络版)
(星洲日报)。《国际版》。2009年11月29日(印刷版)

中國‧可能人狗互傳‧中國首宗狗染A流感

(中國‧北京)中國首次發現狗隻感染A(H1N1)型流感,極有可能是由人傳染給狗,亦可能出現狗傳狗的情況,疫情發展異常嚴峻。

國家農業部接獲中國農業大學的報告,指此校動物醫學院臨床醫院從52份發病犬鼻咽拭子樣本中,檢出2份樣本對A型流感病原學呈陽性反應。

基因序列分析顯示,病犬的流感病毒,與目前人類中流行的病毒同源性為99%。

中國首宗狗感染

北京市農業局負責人說,今次是中國首宗狗隻感染A型流感病例,也是繼近期黑龍江有豬隻感染A型流感後,第2次在動物身上檢測出新型流感病毒。

負責人指出,黑龍江豬隻是在運輸途中或屠宰場中感染A型流感,是人傳染給豬的;而此次狗隻感染A型流感,極有可能是由養狗或與狗有密切接觸的A型流感病人傳染,而狗隻之間也會相互傳染,形成人狗互傳的局面。

目前,全球已有13個國家和地區相繼在動物體內檢出A型流感病毒,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動物在A型流感的人際傳播中起特殊作用。

11月初,美國艾奧瓦州首次發現全球首宗貓隻感染A型流感的個案,早前俄勒岡州則有貓隻死於A型流感。

香港中大醫學院副院長沈祖堯指出,貓狗染病會增加疫症傳播的機會,令風險提高。

他表示,如果與人類接觸密切的動物,也感染了A型流感,會令病毒爆發的風險增加,這情況就一如禽流感在雞隻間爆發一樣。

【熱點新聞:A(H1N1)型流感恐慌】

--------------------------------------------------------------------------------
Source URL: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40342 (星洲日报,2009年11月29日,网络版)

提升中文歌手素質

中文唱片市場萎縮,“賣榜”等事件暴露歌壇風光背後浮誇的一面。有許多因素影響唱片銷量,包括詞曲、宣傳等等,然而,歌手素質下滑也值得關注。

唱片公司為了滿足某些消費群,實行短線操作,歌唱能力基本上過關就算,包裝偶像、凌厲的一般宣傳夾雜畸形宣傳攻勢與銷量才是王道,因此精心炮製出“快速面歌手”,五音不全、咬字不清、拉音有氣無力、欠動聽、不感動、不能唱高音等等問題司空見慣。有些乾脆用吵雜的音樂掩飾缺點,甚至利用高科技的錄音方式“糾正”歌聲的缺陷。一些則借其他技能例如樂器等等,美其名“才華”來轉移視線。

現場演唱是他們的致命傷,暴露各種弱點例如走音,還能厚臉皮理直氣壯,甚至所謂“對嘴”的假演唱。某些歌手的發展被其聲線限制,只能夠演繹某些歌曲,被困綁在小筐筐裡。一張專輯裡只有兩三首歌屬於水準之作的歌手比比皆是,“專業”的專輯不過是低水平的商業產品。

雖然目前有歌藝非常出色的中文歌手,但是畢竟比上一代少了許多。放眼中文歌壇整體上多數歌手的歌藝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所以,消費者對歌手的歌藝要求高一點絕對對得起自己的荷包與聽歌賞樂的素質,免得被唱片公司間接侮辱大家的聽歌水平。

资料来源:星洲日報/言路版‧作者:揚偉‧2009.05.14

不想當歌手

我不是吃不到葡萄,便說葡萄是酸的。

活在這個年代,歌迷對一個歌手的要求,已遠遠超出他們的權利。歌迷不再純粹聽歌,他們更想歌手活在一個透明缸內,窺看他們的一切。歌手似乎賣的不只是歌曲,更是他們的私生活。一些喜歡從雞蛋裡挑骨頭的網友更不時在網上對歌手做出無理的批評,甚至搞惡作劇為他們設置網上靈堂,歌手的壓力真大。歌手真難為啊!

歌手明明是一個想用歌曲去抒發情感的人,無奈,他們卻被唱片公司包裝成另一個人,打扮,穿著甚至言論,也被公司操縱。那不是傀儡,是甚麼?

在唱片業低靡的氣候下,就算是創作型歌手,也得做出不情願的犧牲,以刺激銷量。如在封套上裸背,然後再冠以“表達為愛不顧一切的概念”的美名。歌手也被迫上一些與音樂沾不上邊的綜藝節目,玩遊戲,像小醜般取悅歌迷。一些歌手更豁了出去,承諾只要唱片賣出5000張,就裸泳。天哪,歌手為何要出賣色相啊?

萬一唱片銷量不佳,公司會為歌手安排當產品代言人。運氣好的話,當個相機代言人或美容產品代言人也不錯。可是,萬一要替啤酒打廣告,那豈不是轉型當了啤酒女郎,和一般啤酒廣告海報上露腿坦胸的女郎沒兩樣?

我喜歡唱歌,也不吝於唱歌給人聽。但是,我不想當唱片歌手。

Source: 星洲日報/副刊 ‧作者:非美麗‧2009.11.23

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

評論:中西醫合作抗流感

衛生部長廖中萊接見中國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時表示,中國廣泛應用中藥預防流感病毒,對於病患則採中西合併的治療方法,且取得不俗的效果,大馬可以從中學習。這是馬中兩國的醫藥交流與相互借鑑,也為中西醫合作防次波流感提供一個平台。

過去大馬一般民間的中醫中藥研究本來就少,它的研究方法,也與西醫的研究方式不同。中醫藥講究使用過程的實證研究,卻較少西藥式的解剖與分析。中藥所含藥性的研究也有限,人們只能由西醫的檢驗裡,去分析某一種中藥所含成份;但它的藥性,使用劑量、配方、藥性與藥理的互相作用等,整個思路卻與西醫迥異,靠著西醫的分析方法,當然無法透徹解釋中醫與中藥的原理。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早前向社會公佈了成人、兒童、孕婦和老年人等針對不同人群的流感4種中藥配方的預防方案,供民眾舉家預防A型流感時選用,充份肯定了中醫藥抗流感的實效。

儘管中西醫結合治療法在大馬曾引發爭議,不過在次波流感可能迅速蔓延之際,中西醫應該可以合作以造福民眾。目前中國當局已為特殊時期、特殊人群預防流感,並制定了各種中藥預防方,民眾在流感流行期與病患若有密切接觸,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使用,這樣做可避免民眾拿偏方配藥,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大馬可向中方借鑑這方面的經驗,況且北京市政府已投入巨資進行中醫藥科技研發,也進行了臨床和實驗室研究,經過400餘例的臨床研究和利用A型流感病毒株進行的中藥篩選研究,證實了中醫藥對A型流感治療的有效性。

對此,大馬的中醫藥界有必要提昇本身對流感患者的臨床研究與技術研發,這樣可以更容易與中國中醫藥界接軌。古代的中醫講究診斷,依診斷決定患者體質,再開處方,並且隨著病人服藥後的結果,及其體質承受能力,逐步調整處方;現在一些中藥是依一定配方,有效後即依西醫的方式,只要對某一個症狀有效,就一直服用下去,似乎未考慮體質會隨著中藥的服用而改變。這種方法,表面上可以說是科學中醫,使病與藥的使用方法接近西藥,但不免失去中醫診斷原意與微調效果。其結果自然會過量的使用某一種單一中藥,造成原本中醫都未曾料到的後果。馬中特別工作隊可對此進一步研議。

不容諱言,過去中西醫一直存在的矛盾而無法完全化解。西醫一直認為中醫是一種不科學的醫學,但中醫則認為西醫佔有醫學的霸權,整個衛生醫療藥物管理,也依西醫方式管理。事實上,中西醫不應有矛盾。中國在處理中西醫問題反而較科學。自1949年以降,中國即建立中西醫共同研究的傳統:中西醫並不偏廢,使得二者同時發展。以北京著名的協和醫院而言,就已經建立了中西醫會診,一起開處方,一起治療的醫療系統。一般而言,其好處是西醫儀器較先進完善,善於照透視、分析、切片、檢驗等,而中醫則擅長瞭解體質強弱,內臟問題所在;二者會診,作為開處方、治病人的基礎,當然比單一處方更完善。舉例而言,有些該開刀的病,就由西醫處理,但有關麻醉是否由西醫處理,或只做針灸,則視需要而定。再如開刀後的復元,傳統中醫的能力遠高於西醫;如果中西合作,當更有助於病人的治療,這是臨床上早已證實的。

中西合併治療法是正確的道路,中西醫學應互相協助,而非互相排斥。而政府也不應只由西藥著眼,而宜由中醫藥的傳統出發,去制訂適宜的、有利於病患權益的政策,讓醫學走“中西合璧、互相輝映”的道路,才是上策。

-----------------------------------------------------------------------
Source URL: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471
《星洲日报》。2009年11月25日

建議各國補貼中醫藥

(吉隆坡25日訊)中國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建議有志發展中醫藥的各國政府,為中醫藥進行補貼,在降低中醫藥收費成本的同時,又能通過中醫藥的保健和調理療效令民眾更健康,締造雙贏局面。

他說,隨著現代西醫愈趨向依賴推陳出新的新藥、高科技的醫療與科研生化檢驗後,醫藥費肯定愈加昂貴,也對政府在公共醫藥保健的財政支出形成龐大負擔。

在愈加緊迫的情勢下,他建議各國政府進行醫療改革,將中醫藥納入國家醫療制度。

他舉例,中國的中醫也要求政府必須對中醫藥領域進行資助。

「中醫藥的製藥成本低,但數千年的歷史傳承,卻令中醫藥蘊含豐富的勞動價值。然而,中醫藥在現實社會中成本低下的情況下,面臨科研發展緩慢的局面。」

針對現代醫學的發展,他認為,西醫的分工太精細,病人得往多個病樓跑;反觀講究「全科治療」的中醫卻能調理病人身體。

王國強也提議吉隆坡同善醫院,找出屬於本身的重點治療特點,在搞清楚了醫院的發展方向後,專注提升醫院在某種病況的治療水平。

「中醫藥領域範圍無限大,比如說針灸科是醫院的特色,那就要把本身的專科發揮出來。」

針對中醫和醫藥人員的培訓,他希望同善醫院能把握外來知名中醫到來的良機,對本地醫師提供培訓和技術轉移,而非僅把外來醫師當作一般的駐診醫師使用,因為這等於在浪費人才。

他表明,中醫藥一定要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中人才扮演了關鍵角色。

转载自《东方日报》。平面刊登:2009年11月25日。

2009年11月26日星期四

「中西分治」中醫無法用高科技儀器

(吉隆坡25日訊)中醫藥發展近5年來獲得我國官方正視,但中醫藥當前卻面臨許多政策和法律問題,導致「中西合併」暫無法在我國全面落實,只能「中西分治」。

我國中醫面對的最主要問題,是政策上不允許中醫採用西醫診斷法,例如借助高科技的腦部斷層掃瞄和精細的腫瘤判斷法,來加強中醫藥治療的精準與療效。

對此,吉隆坡同善醫院主席黃茂桐今日呼籲政府,盡快在政策上做出調適,或針對法令進行修改,以讓中醫也能如同西醫般,借助高科技的便利提升中醫藥治療水平。

黃茂桐今日在同善醫院接見到訪的中國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一行6人,在交流會上針對醫院的兩名中國籍駐診中醫師劉曉航教授和翟亞春教授反映,在我國行醫不獲准使用高科技醫藥儀器的困境時,如此回應。

劉翟倆表示,大馬政府不承認其在中國受認證的西醫資格,導致他倆在以中醫診病時,出現誤診的風險。

法令修改需要時間

出席交流會的衛生部傳統中醫藥科高級助理總監祖基菲里稍後受追訪時表示,由於我國官方真正涉足在推廣中醫藥和管制只有區區5年,因此很多政策上的改變無法一蹴而就,必須給政府一些時間進行醫藥法令的提呈與修改。

他表明,能夠瞭解我國中醫所面對的問題,但這不能在一夜間就全數解決。

馬中衛生部雙造今日針對中醫藥在我國的發展展開密切交流,本身在中醫藥擁有豐富心得的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博士,也不吝分享中醫藥理念。

王國強說,隨著現代化高科技醫藥儀器發明,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診斷法若能輔以高科技診斷,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他認為,醫療儀器不應存在只供西醫使用的誤區,因為醫療儀器的出現是為了提高診病的精確度。「例如中醫通過把脈得知病人身上某部分有腫瘤,中醫需借助電腦斷層掃瞄的幫助,尋找腫瘤正確位置。」

中藥發展靈活變通

針對我國中醫使用醫療儀器診斷的認證問題,王國強委婉表示,每一個國家的國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採用此方的中國明顯在中醫藥發展取得靈活變通,否定了中醫等於保守和落後的迂腐論調。

他說,中醫藥所具備的整體觀及系統觀,和依賴醫療儀器及新藥的西醫大相逕庭,因為中醫的理論是「調理整體,治療局部;冬病夏治,內病外治」的長久調理法。

他強調,中醫一方面需保持傳統;一方面又得借助新時代的高科技便利,因此在傳統和現代的選項中必須拿捏平衡。

他在參觀了同善醫院中醫部後表示,此次訪問有助中國瞭解大馬中醫院的運作與治療,這項資料收集將對馬中日後的中醫藥發展裨益頗大。

拜訪團成員尚有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王笑頻、項目官員陸燁鑫、醫政司副司長查德忠、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主任王北嬰及王國強秘書陳俊峰。

published on 25 NOV 2009 (printed).《东方日报》

鄭丁賢‧山寨版華人論述

哂氣,何必辯論!

魏家祥和王乃志要找那兩個,甚麼名字──Khoo Kay Kim和Ridzuan Tee(顯然的,沒人在乎他們是否有一個中文名字)辯論,這等事,找兩個華小5年級學生出馬就好了。

這兩人的水平(還稱博士),我見過幾次,老實說,還真的不怎麼樣。

隨便找兩個華小同學跟他們比一比,都不會遜色。

我擔任過華小的講故事比賽和作文比賽的評判,用來對比這兩人的演講和文章;唉,孩子們精采多了。

至少在邏輯和創意上,華小同學還能夠講出一番道理,有時還蠻有意思的。而他倆顛三倒四,陳腔爛調,如果是評判,只有一句話──淘汰。

要跟他們一般見識,和他們糾纏辯論,有失家祥和乃志身份,很不體面,也損害大馬社會文明,就有如在雙峰塔前,擺了兩個大塑膠桶,妨礙觀瞻。

至於他們愛和《馬來西亞前鋒報》演雙簧,成為該報的樣板,以“華人教授”、“華人宗教司”自詡,在友族社會可能還能唬人,然而,看穿了,只不過是山寨論述,粗糙失真,漏洞百出。

況且,被繩子牽著起舞,利用兩人黃皮膚的身份,吹捧一個種族,一種語文這種戲碼,已經是過時的古裝劇。

應對之道,其實和對抗H1N1流感一樣,大家不須要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看到他們就又急又氣,而是要氣定神閒,輕鬆以對,最重要的是加強免疫能力。

同時,可用看周星馳電影的心情,對之大笑三回,強心壯肺之餘,也把病毒給擋回去。

如果和他們硬槓講理,則是落入彼等圈套,叫他們竊喜,可以趁機把事件搞大,在友族社會稱英雄,在官方眼中成為代言人。

所以,勸告華社同仁,包括魏家祥和王乃志,辯論大可不必;華文報更無須給他們甚麼專訪,華團也不用發表文告回應。演醜戲的,不怕觀眾喧鬧,最怕台下沒反應;大家敲鑼打鼓,找他們理論,倒是鼓舞了他們,愈演愈興奮。

華小和華人文化肯定並非完美,也不是神聖不可侵犯,善意和建設性的批評和意見,是正常的,也應該被華社歡迎。

然而,通過種族論述,並鼓吹以國家權力來否定和排除華小和華人文化,只會讓人反胃。

有趣的是,此等人對本民族文化一無所知,卻一再否定華人文化和語文,鼓吹單一源流小學,此種心態,可從人格分裂心理學角度進行研究。

或許,文化上的失落,造成強烈的自卑意識,會對本民族產生莫名敵意,進而作無知惡意之詆毀。這種扭曲的人格,倒是額外令人唏噓。
--------------------------------------------------------
Source URL: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485
 
printed version published on 26 Nov 2009

Further reading/reference:
1.殷志偉‧以科學論成敗?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495

2009年11月25日星期三

沈慕羽晚年的意義和評價

2009年2月5日,9點15分晚,備受華人社會敬重的華教元老、社會活動家沈慕羽在馬六甲住家與世長辭,享壽97。噩耗傳來,同聲一慟,可說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損失。

本文以1994年作為沈氏晚年的起始,主要是之前他仍然是全國性教育組織的領導,繼續前此的奮鬥,辭卸主席職後,才算正式引退,開始他人生另外一段不同的旅程。

晚年沈氏的關懷和活動以其說是教育,毋寧是文化的。沈氏貴為董教總名譽會務顧問,但他可以發揮的餘地極為有限,頂多是在儀式性的場合或重要大會上發表演說,講講鼓勵話語,激勵士氣。

華社普羅大眾對他的尊敬固然無可置疑,但華教領導對他的尊崇,當擺在鬥爭和利益的天秤上時,似乎黯然無光,其光環似乎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在受到羞辱性的回應時,帶來的是災難性的難堪。
華教領導雖然無視沈氏的存在,但華團關注書藝文化的領導,此時卻看到了沈老的文化價值,在沈氏積極推動和領導下,鼓吹書藝活動,提倡崇儒運動,這可從報章上連篇累牘刊載有關的新聞可見一般。

事實上,文化事業或許是其中一項沈氏長期念茲在茲要推動的,只是在辭卸教總主席職前,華文教育風雨飄搖,分身乏術。沈氏晚年以孔教會為基地,一面搞孔教,一面辦書藝,兩者可謂一而二,二而一,這在他晚年下半期更為明顯。

從廣義的意義上來說,其實這是中華文化的推廣,如果冠於中華文化在海外的推手,應該也不為過。沈氏晚年文化上的貢獻和光芒實非教育領域望塵可及,尤其在他身後,沈氏被提名國家文化獎的傳聞甚囂塵上,可見端倪。事實上這也為後人留下了一道難題,沈氏以其文化人格的魅力在中華文化的推動上取得一個好開端,接下來如何持續不間斷乃至發揚光大,無疑是我們必得詳加思考的問題。

沈氏晚年尊崇有加,但沈氏接受拿督勳銜和自封「族英」卻引來了諸多議論。雖然華教人士受封大有人在,但如此高級別的華教領導受封還是頭一遭,因為位居全國性的領導,從1920年代的莊希泉、鐘樂臣到1960年代的林連玉、嚴元章等,只有被對付,甚至至今仍無法平反,何況是封賜。當然,沈氏受封首先與時代不同,政治風向轉變有極大關係,如果將沈氏放置在1920和1960年代,恐怕難有此待遇。

服務一生,戰鬥一世

其次是沈氏的領導方式屬較溫和派,但貴在能和而不同,較少與政府產生激烈對抗,較為有關方面所接受。更令人非議的是沈氏接受的勳銜級別其實不高,以如此高級別的領導接受級別相對較低的封銜,似乎有被收買之嫌,雖然在受封後沈氏不斷聲言「受封不等於封口」,而他往後的言行也證明其言行確實一致。

如果沈老拒絕封賜,無疑讓華教運動的鬥爭更為一貫,這或許是華社頗有微言的其中一個癥結。受封所引發的另外一個爭議是沈氏的「好名」,此事後來因為沈氏自封「族英」更遭人竊竊私語。林連玉身後華社稱譽為「族魂」,實至名歸,但沈氏卻在生前自冠「族英」,一般上榮譽和稱號是由他人或後人公認和賜予,方可名實相符,鮮少自我加封。

華社的非議,其關鍵在此。當然,林連玉和沈氏皆為了不起的領袖,沈氏恐其身後後人無法如實給予定位,故先行定位,讓後人參照。但後人是否採行,已經非沈氏個人意願所能主導,還得胥視後人的評價。

報界老前輩張木欽的評論或許最能恰如其分說明情況:「沈老是儒家,不可能自外於名利。一個服務一生、戰鬥一世的人,希望身後留個芳名,不但正常,而且應該。當然,如果沈老親口說:『是的,我愛名。』那是有點奇怪,但是也不必再三撇清。他又不是浪得虛名,或者沽名釣譽。」沈氏好名或有可議之處,但好的其所,緬懷其貢獻,或許吾人可用較寬容之心看待此事!

或許沈氏有「嫉沒世而名不稱焉」的焦慮,但綜觀其晚年仍然言行一致,堅持立場,一如既往。馬華公會曾分別於2000年和2005年重提恢復沈氏黨籍,但都被回拒了。

沈氏乃馬華創黨的最早會員,也曾擔任高層領導,雖不為黨領導所容,而遭開除,但以沈氏寬容忠厚的個性,從他對前馬華總會長黃家定的期許,可看出沈氏對馬華仍然有所期待,但沈氏不因為如此而違背原則,仍然堅持立場。

他受封拿督,但不斷強調這不等於封口,因此他晚年常抨擊政治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皆可作如是觀。沈氏凡事皆望面面具圓,兩全其美,但絕不為和而和,有其底線和立場,這無疑皆是典型的沈氏處事風格和哲學。

沈氏晚年的風光,在華教運動可謂是個異數,但與此同時也揭示了投身於華教運動者的晚年不必然如林連玉般的含辛茹苦。

沈氏系出名門,在其晚年盡顯世家氣派。沈氏是鎂光燈聚焦所在,在讚譽祝福下榮休,晚年寵榮有加,與林連玉大異其趣;子孫後代約800人,身後有大量文化遺物,死後馬六甲市政府還以其名字為路名,與林連玉身後了無一物,實不可道里計。

關注文化,推廣書藝

其實,最後15年是沈氏之前奮鬥成果的驗收,他宛如天王巨星,光芒四射,各種各樣的獎項、勳銜、表揚萬千寵愛在一身,令人目不暇接,實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華教人物類型,如果以儒家聖人類型標準來區分,林連玉或許近似伯夷叔齊的聖之清,而沈氏有近似柳下惠的聖之和。

沈氏晚年雖然從教育領域退下,但其社會文化活動仍然豐富多彩,為其「服務一生,戰鬥一世」的人生劃下亮麗的休止符。

他擔任董教總永久會務顧問,經常出席華教團體常年的活動以及重要會議,即席演說勉勵的話語來鼓勵同道;常透過媒體發表有關教育課題的看法,立場堅定,始終如一;教學上他繼續但任晨鐘夜學校長,主持校務。在文化領域他大展拳腳,推動孔教活動,推廣書藝文化,籌設書藝館。

由於沈氏數十年在教育文化領域的努力和奮鬥,為他晚年迎來無數榮耀,各式的表揚和賀壽大會、國內外的獎項和封賜、以沈氏命名的建築和紀念館的成立、沈氏資料文獻的整理和研究等是。因此沈氏的晚年以其說是教育,毋寧是文化的,更能符合事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沈氏是偉人,但不是完人,他受封並自封,無疑引來議論,但貴在能一如既往,堅持立場;沈氏寬厚能容,卻和而不同,不為和而和。

這些高貴的人格特質沒有因為功名利祿而變質,小德或有出入,大德卻不逾矩。其一生言行舉止實為馬來西亞華社乃至國家留下良好文化示範,楷模足式,或許這正是何啟良提出:「以道德人格的典範來防止文化人格的失范」的意義。

(作者廖文輝為新紀元學院中文系講師,《沈慕羽資料彙編》系列叢書編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东方日报》。《东方名家》。17-11-2009

2009年11月19日星期四

關注濫藥問題

濫藥問題層出不窮,流行樂天王麥可傑遜私人醫生莫瑞涉嫌因濫用藥物(濫藥)誤殺麥可傑遜案,再次敲響濫藥的警鐘。

據報道,案發前莫瑞已經為麥可使用高劑量強力麻醉藥物異丙酚(propofol,diprivan)6周,莫瑞在案發兩天前把異丙酚的劑量減半,混合另外兩種鎮靜藥物氯羥安定(lorazepam)與咪唑安定(midazolam)來達到異丙酚原有劑量的療效。

案發前一晚莫瑞暫停異丙酚,麥可能夠入睡。案發當晚莫瑞繼續使用替代藥物卻無效。莫瑞臨時加入抗抑鬱藥物安定(valium)無效後,他再度使用半量異丙酚,隨後麥可即不省人事。

此案引發幾個爭議。首先,強力麻醉藥物異丙酚是一種遭嚴格監管的藥物,專業麻醉師才有資格應用此藥,莫瑞沒有專業資格卻為麥可滴注異丙酚是知法犯法,也引發高毒性藥物監管問題。

藥物應用範圍有「常規適應症」與「非常規應用」之分。失眠不屬於異丙酚的任何主治範圍,表明莫瑞沒有遵照藥物應用指南。

異丙酚遭高度懷疑是死因。此藥物有許多不同程度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致死。然而,異丙酚在人體有快速代謝與迅速清除的藥代動力學特點,最久存在人體大約30小時,過後全部排出體外。從首六周高劑量時,麥可沒有嚴重反應看來,停藥兩天後在案發時重新使用半量的異丙酚直接致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麥可的致死機制有待進一步調查,無論死因如何,莫瑞勢必與供應異丙酚的藥劑師或藥商,面對醫藥專業操守方面的懲罰。

麥可案讓人反思非醫療專業人士與醫療專業人士的濫藥問題。醫務人員應該為專業素質與道德把關,不能隨意迎合病人欠合理甚至危害生命的索求。

Source: 《东方日报》。《八方论见》。17 NOV 2009。作者:费曼

2009年11月13日星期五

跟病毒賽跑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最普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種傳染病,在世界各地每年都發生季節性流感。根據世衛統計,每年約有十分之一的成人和三分之一的兒童患上流感,死亡率低;不過當發生大流行時死亡率極高,1918年的世界大流行便奪走5000萬生命。
醫學界將流感病毒分為三型,即A、B、C型。時下較多傳染的是A(H1N1)與A(H3N2)亞型流感病毒,因此只有A型與B型流感疫苗。

流感病毒潛在的變異與大流行構成人類潛在威脅。流感病毒是根據病毒表面的血色素凝集素(H,hemagglutinin)和神經氨酸蛋白質(N,neuraminidase)分為不同亞型,然後各個亞型又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子型。理論上流感病毒可能演變出上千種組合,從目前已知的類型看來,病毒還有很大變異空間。而目前A型流感病毒總共分為15種H子型和9種N子型,1918大流行的流感病毒屬於H1N1子型流感。目前流行的A型流感病毒是新一種H1N1子型流感。到底以後流感病毒將如何「進化」、間隔多久大流行一次,是未知數。

在治療方面,並非全部4種抗流感病毒藥物都對全部流感病毒有效,也存在耐藥性隱憂。最近某些國家發現幾個特敏福治療無效個案,顯示新H1N1病毒快速適應藥物,並產生抵抗藥物的「免疫力」。根據今年3月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早在2007-2008季度的某A H1N1子型流感病例中,有12巴仙對特敏福抗病毒藥物有耐藥性。

醫藥界在研發疫苗也面對壓力,除了必須快、有效、滿足大量需求,也需要顧及副作用。在1976年,美國大規模注射豬流感疫苗發生500人患上稱為「格林-巴利綜合症」的罕見神經系統併發症,當中有25人死亡。新疫苗是人類跟病毒賽跑的關鍵手段,其安全性有待觀察。

總之,雖然這是人類跟流感病毒搏鬥歷史中最新的一頁,但是肯定不是最後一頁,未來可能將有難以估計的交手次數,需要提升抗疫意識與防疫系統,長期處於備戰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东方日报》。《东方八阵》。10 NOV 2009。作者:费曼

2009年11月3日星期二

孔子普世價值和美國的強大

美國眾議院10月28日通過決議,紀念孔子誕辰2,560週年,認可他為世界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做出的巨大貢獻。中國人從美國人認可孔子思想精華固然可以感到自豪和驕傲,但更深的意義,在於是否認同人類的普世價值,也同時能比較出中國與美國人對人類思想文化精髓認可的不同態度。

吸納世界上許多先進文化、思想和哲學中的精華並體現在行動上,是美國文明、強大和發達的重要原因。這也正是中國古代其他思想家所提出的理念:泰山不拒抔土,故能成其高;江海不辭細流,故能成其深。

不過,中國人能提出這種思想,卻不一定能落實在行動上。美國的強大其實是思想觀念上的強大,是虛心好學的強大,也是這些觀念能落實到行動上並形成制度的強大。對於民主、自由這樣的普世價值,一些人甚至並不承認是普世價值,更有人極其不屑,認為那是西方騙人的把戲。

中國人並非不認同普世價值。早在40年代,中國有識之士就認識到,「中國人對美國的好感,是發源於從美國國民性中發散出來的民主的風度,博大的心懷……美國在民主政治上對落後的中國做了一個示範的先驅,教育了中國人學習華盛頓、學習林肯,學習傑弗遜……」(中共機關報《新華日報》1943年7月4日)這也是對民有、民治和民享的普世民主價值的認同。

強大先進的國家仍然能虛懷若谷,向一個相對貧弱的國家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華和優點;那麼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就更沒有理由不向先進的國家汲取思想精華和取經,並轉變自己的觀念,用普世價值來促進自己的發展。

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 02/11/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ource: 《东方日报》: 《外評選讀》。printed on 3 Nov 2009.

善用A流感疫苗

注射疫苗是重要的防範疾病方法。然而,疫苗未必達到預期效果,甚至產生不必要的風險。據報道,聯邦私人醫藥醫生協會之醫藥事務委員黃醫生,促請衛生部謹慎購買A(H1N1)流感疫苗。該醫生基於1976年美國某軍事基地暴發豬流感後,大規模進行疫苗接種引發罕見神經系統併發症,希望衛生部謹慎處理A流感疫苗可能引發的問題。

1976年,美國新澤西州發現至少200宗豬流感病例,包括一宗死亡病例。醫界研發出疫苗,計劃在4,000萬人中作大規模防疫注射措施。然而,計劃進行途中,500人發生罕見的「格林─巴利綜合症」(Guillain-BarreSyndrome,GBS)併發症,造成25人死亡。經過改良的疫苗沒類似併發症,唯其來龍去脈毫無頭緒。

直到2008年,某醫學研究才發現,該疫苗刺激老鼠產生抗神經節苷脂抗體。該免疫反應具有破壞神經組織細胞的能力,這為之前發生的神經系統併發症提供較合理的解析。
A流感疫苗的問世,雖為全球帶來希望,醫學界仍必須密切觀察未知的併發症與無效率。日前國外報道,某女士疑注射A流感疫苗引起神經肌肉功能失調,在靜止狀態時肌肉顫抖,行走則倒退行路的個案。

誠如黃醫生強調,倘若衛生部要提高疫苗的效益,可採取聚焦在高風險人群策略。在普通人群方面,衛生部可以繼續採用目前注重個人衛生的措施,唯在提高群眾防疫意識方面需要加強。

黃醫生也對衛生部讓13歲女生免費注射子宮頸癌疫苗計劃提出質疑,主張從醒覺教育與健康篩查著手。該疫苗的主要四大高風險女性群體是:多性伴侶、唯一的性伴侶有其他性伴侶、性生活頻密者、過早開始性生活者。合理的疫苗應用需要優先針對高風險人群。為13歲女生注射疫苗的措施有商榷之處。

A流感疫苗的藥源非常有限,疫苗的使用需要達到較高的經濟效益。雖然科研條件非常苛刻,但是往往新藥物在市面後會發現未知的人體反應,部分更牽涉難以預料的個體差異。即使如此,疫苗的價值依然受到肯定。

Source:《东方日报》:《八方论见》.作者:费曼
Published online on 3 Nov 2009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fread/21WH0a000WWq9vAJ1UaX1srB0bB84Y2p
(May Delete after 2 weeks)

鄭丁賢‧錢學森的中國情,美國恨


Created 11/03/2009 - 21:03 (online version)

錢學森逝世,世人再度關注這位中國的航天和原子彈之父。

對於中國而言,錢學森實在是太重要了;他改變了中國在世界的地位。

如果沒有錢學森,中國不會在短時間內成功研製“兩彈一星”,直追美國和蘇聯;日後也不會促成冷戰格局,美、蘇、中鼎足三立的局面。

但是,錢學森的內心世界,卻少有資料;他從一個美國科學界的明星,遽落成為美國的國家敵人,然後是堅定的中國愛國主義者;這種複雜的心路歷程,值得發掘,也足以讓社會和國家思考。

可惜的是,錢學森回到中國之後,絕口不談在美國的遭遇,而中國的史料文獻,也淡化他在美國的事蹟。

在有限的資料中,我讀到錢學森的美國恩師,也是他的摯友所記錄的一些歷史背景,以及錢學森的心路歷程。

50年代的美國,麥卡錫主義橫行。極端右派的投機政客麥卡錫,為了打擊政治對手,而以愛國主義為名,對付左傾人士和共產黨人。

在他的主導之下,美國當局大肆逮捕和逼害政治界、學術界和娛樂界中,被認為是親共者,其中很多根本是子虛烏有,被套上帽子而遭對付。
錢學森是其中一人。錢本人根本沒有參與任何共產黨組織活動,但是,當局要他舉證他的一名同事是共產黨,遭到錢拒絕。
於是,錢被列入“不效忠美國人士”,軍方吊銷他參與機密研究計劃的資格。

錢的自尊心遭到嚴重傷害,他自認沒有背叛美國,而且對美國軍事高科技的研究,做了很大貢獻,但是,卻遭到美國迫害,甚至是美國背叛了他。

基於尊嚴,他放棄上訴,而選擇申請回到中國。

這個舉動,更加觸怒美國當局,於是,把他逮捕,進行種種污蔑,說他是共產黨的間諜,刻意進行人格謀殺。

最後,據說在周恩來的介入下,中國以釋放美國在韓戰中的戰俘,交換錢學森回到中國。

當時的美國海軍次長丹尼爾金布爾說過:“錢學森在任何時候,都抵得過美軍的5個師。”他還說了狠話:“即使把他鎗斃,也不能讓他回去中國。”

美國犯下的錯誤,讓中國得到巨大的好處。

或者,這個教訓讓美國學得聰明,日後爭取全球的精英,也公平善待他們,成就了美國的強大。

這段經歷,也值得所有國家借鏡,要懂得珍惜人才,尤其勿須盲目質疑人民的效忠。

Source URL: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17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钱教授报道:
1。中國‧享年98歲‧航天之父錢學森逝世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36480?tid=2

2009年10月18日星期日

芳華艷光緩緩散去——記梅艷芳

當年看《胭脂扣》小說版,裡頭的時代空氣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夾雜著香港小姐選舉決賽前夕的熱鬧,沒什麼家國民族,只有歌舞昇平,筆端冷不防透著一絲陰冷,一個石塘咀阿姑穿著雞翼袖旗袍,刨花發蠟往後梳,額前幾根劉海,刺向眼睛,在報館怯怯地要登個尋人啟事——作者後來總在雜文專欄說寫作時,老是有一縷陰界芳魂隱隱在指導,看著那小說也增添陰森鬼氣;逐漸有人說她有「文字問米婆」之稱。

我其實也愛看,只是時間一久,她的字句魔魅緩緩散去,唯殘餘從前的三分機智,可能她經過後來香島大限回歸,那本《630電車之旅》最後一瞥銀燈金粉褪落前的繁華小島,文字裡的熱情之火也就熄滅變冷。

在改編原著為電影擔任過主角的也過世了兩位——梅艷芳在漆黑的寬闊銀幕裡,靜靜以胭脂紙抿嘴唇,身後一牆壁細碎玫瑰花圖案,還沒有死,卻已經像女鬼。珊珊瘦骨,穿著二十年代時裝走在現代的馬路天橋底,格外詭異;「只盼相依,那管見盡遺憾世事,漸老芳華,愛火未滅人面變異」也只有這樣歌詞恰好相配,這歌曲幽幽從煙霧黃泉奈何橋畔唱開來。

老舊報紙裡報導的花寨名花倩影,挖空的鵝蛋橢圓形相框,玉手托腮,眼風微微外飄送。李碧華的話語,「命薄如紙」——梅艷芳不必演,其實就是阮玲玉,後期還替她度身量造飾演平喉女伶「小明星」,只是也因為其人其事皆屬早夭紅顏,不祥之極,不宜接拍,可梅依然一夜盛放燦爛後瞬間凋謝,叫人措手不及。

那一年我在過長堤,未及過海關,手機即傳來梅艷芳猝逝消息,過了關口,就有號外在賣:斗大標題,過往的照片大概準備就緒,如今等到這一刻,閃電排版印刷。是的,不過是一個歌女戲子隕落,最後的拖著星光尾巴也燃燒了好一陣子,然而無從解釋的,我頓覺自己過去的青春時光年少往事也隨之打包裝箱,尾隨濃霧裡的一艘華麗大船入艙,駛向時間不知名的盡頭。身在南端的島國,聽到任何新聞,總覺得不真實。

回到午後天井旁邊的小房間,錄音機劣質喇叭播放所謂的歌曲——用我的愛用我親切笑臉,媚眼輕輸出千縷電,甜蜜去勸勉現狀……聲音也帶著輕微爆岔,可是那個時候只有她演唱時戲劇性十足,永遠歌聲有著故事。

熱情煽動的什麼妖女慾望野獸街,當然是另一個麥當娜,可轉身換一個曲風,也就化為滄桑幽怨的女人。那彷彿是一種氣質的感染力,比起俏麗純情的玉女,淒冷柔情但說不出的感傷,這份複雜的聯想更加吸引人。望著海一片滿懷倦無淚也無言——超乎歲月的一把低吟淺唱,如果粗淺的歸納為舞台女神,也仍然不夠,她似乎借憑嗓音召喚無數個婉轉娥眉的唏噓怨歎。當然她的電影角色也一點不遜色,只不過歌聲裡覓見含淚玫瑰的傳奇,有心事有感觸,哀怨多歡樂少。自有一種奇異的力量,千萬人在歌聲裡洗滌,接近普度慈航了。她唱過《心經》,紅塵氣息全無,竟然空靈純淨,竟由人間到了天上。

還是有人持續學著月球漫步的舞步,我大概只願意記得梅艷芳——普通人無法獲得的福利,肉身早已過去,留下的多少證物,證明其人曾經活過,那歷歷在目的歌聲艷影,如同活在眼前的當下感覺;只是人離魂飄,再與人有親,如今緬懷的口吻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因為坐上了神龕,語氣特別恭敬,也全是好話,聽多了實在膩。

不要說了——只倒帶回憶則足矣。記得她白紗一襲,唱起夕陽之歌,淒哀得恍如即將離世,隨風而去,那顫顫喉音已經有點氣息微弱了——每一次看總覺得悵惘。

资料来源 :《东方日报》,《東方文薈》,2009年10月18日,作者 :柳春衣

2009年10月15日星期四

盲腸炎事件的聯想

今年5月發生6歲女童賴美茵「肚痛」病逝疑雲,黃敬軒小弟弟在相同醫院也有類似誤診經歷,難免令人質疑該政府醫院專業診療水平。此案勾起筆者的回憶。

筆者曾陪伴腹痛略發熱的鄰居到柔佛州某縣級政府醫院急診部門,年輕主治醫生非但不參考之前私人診所醫生的介紹信,也不做針對闌尾炎(俗稱盲腸炎)的特殊體格檢查,僅僅依賴化驗尿液結果認為只是尿路感染,處予抗生素、止痛藥回家服用。在旁有經驗的老護士看過介紹信後,私下勸鄰居到私人醫院檢查清楚。不出兩天,鄰居果然發熱腹痛加劇、面色蒼白,即刻到私人醫院檢查。確診是急性闌尾炎後,醫生做緊急手術,否則一旦闌尾破裂引起腹膜炎,治療更棘手,甚至有生命危險。

母親腹痛到私人診所診治,醫生沒有做腹部體格檢查,給予抗生素與止痛藥回家服用,吩咐如果惡化需要複診。雖然腹痛迅速好轉,為了明確診斷疾病,筆者安排母親在專科醫生的建議下作大腸鏡檢查發現闌尾炎。所幸不屬於急性炎症,經過中西醫結合內科保守治療方式治癒,無須手術切除。如果母親認為腹痛減輕等於病情好轉,拒絕進一步診斷檢查,後果不堪設想。

以上個案有兩大診療失誤。一:在診斷過程中遺漏只是舉手之勞卻非常重要的腹部按診,以排除急腹症,導致誤診誤治;二:隨便開出止痛藥。以免掩蓋症狀、干擾病情演變的動態觀察,違反腹痛不能隨便止痛是重要治療原則。

兩位醫生都粗心大意,可見診療技能問題可以在政府或私利診療中心發生。話說回頭,女童病逝案雖然經過屍體解剖確定死於心臟細菌炎症,卻反映出醫生較差的診斷水平。在我國沒有屍解的風氣,許多病逝的人死得不明不白。倘若懷疑醫療疏忽,最好通過屍解讓真相水落石出。

资料来源:《东方日报》。《八方论见》。2009年10月12日。作者:费曼

放膽標新,創意征服港人

「香港有很多有錢人,資本雄厚,所以生意需要創新、特別,才有市場。」來自馬六甲的香港環亞集團董事長宋海西在商界「打滾」多年,深諳香港的經商之道。

1990年代初,35歲的宋海西創業時,選擇「引進」80年代末出現在歐美的「商務中心」商業模式。裝潢細緻、設備現代化,加上提供秘書、銀行操作等「一條龍」服務的商務中心,由於概念新穎,在香港廣受歡迎,後來逐漸拓展至大馬、新加坡、印尼、中國等。

然而,他並不自滿於那時的成就,商業頭腦也不曾歇下。工作時在世界各地到處飛,又讓他嗅到了機場貴賓室的商機。

「搭頭等艙、商務艙的乘客只佔15%,在等待轉機時能休息,有飲料喝;為什麼佔85%的經濟艙乘客,卻沒人照顧?」念頭一起,一個嶄新行業由此而生了。

1998年,趁著香港國際機場邀請建立商務中心的機會,宋海西提出貴賓候機室與商務中心合二為一的機場貴賓室概念。除了上網、複印傳真、列印等商務功能,機場貴賓室也提供餐飲、酒吧、沐浴、按摩、小睡等服務。

多國機場邀合作

不久後,第一家環亞機場貴賓室在香港國際機場「面世」,深受商務客的歡迎。這一機場服務創新的商業模式,引起國際媒體關注,多國機場紛紛邀請宋海西前往開設環亞機場貴賓室。

為了全力發展機場貴賓室,宋海西在3年前毅然結束已上軌道的商務中心生意,果然不負所望,目前環亞機場貴賓室已矗立在全球41個佔據點上了,吉隆坡國際機場(KLIA)及吉隆坡廉價機場(LCCT)亦是其一。

「有了貴賓室,機場就人性化多了,譬如從倫敦飛到吉隆坡過境逗留的乘客,經過十幾個小時飛行後,可以洗好澡舒服地吃一頓飯,還可上網,6個小時只收費85令吉而已。」談話時全無大老闆架子的宋海西,親切說道。

目前全球的機場貴賓室仍由宋海西「獨家」經營,過去轉機的不開心遭遇,造就了他開創事業第二春的契機。香港,這個極速變化的大環境在潛移默化中,是否為他的創新思維提供了一些養份?

资料来源: 同下

陳允中:在港「搞事」響往民主大馬

「香港人很聰明,社區參與城市規劃的理念學得很快!」「藍屋愈來愈多居民表示想繼續住,我們不一定會輸給房協的!」「皇后碼頭第一次上立法會,能迫使(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收回撥款申請呢,多了不起!」

2007年,香港政府準備拆遷皇后碼頭,碼頭上多了一群年輕人紮營守衛的身影,其中一人正是來自砂拉越的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陳允中。
他畢業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主攻都市規劃,在台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深造時,開始策動民眾參與城市規劃,首個項目是在台北三重市後竹圍建公園。

自我調侃為「搞事分子」的他,2004年赴港教書後,一直站在捍衛公共空間的最前線,廣泛參與香港都市運動與社區運動。無論保衛天星碼頭或皇后碼頭、推動參與式規劃、抑或「留屋留人」活保育工作的文章,一篇篇發表在香港媒體上。

「我思考香港民主或城市問題時的參考作標不只大馬,還有台灣、中國及美國。」他受訪時舉例,香港示威者說香港警察常用暴力對付示威者,律政師也選擇性加重對示威者或泛民派人士的控告,但他心里很明白,相較於大馬或中國,香港警察及律政司文明斯文多了。

「然而,比較視野不是不改革的藉口。」根據這幾年的觀察,他認為香港是個民主實驗基地,有可能變成一個真正民主及平等之地;也可能在北京嚴控下,政治大陸化而變成另一個中國大陸城市。因此,市民社會變得極重要,也許能避免在經濟整合的趨勢下,不讓民主倒退惡化。

雖然身在異國,但仍每天看網絡新聞及部落格關心大馬時事的陳允中說,大馬在政治海嘯後的民主化進程,比起香港更令人鼓舞。

308大選後,陳允中對大馬政治前景充滿了希望。但香港社區民主運動還有很多深化工作要做,令他遲遲無法對返馬服務的想法有所行動。

他目前在進行香港第一個「留屋留人」活保育工作,要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社區的藍屋社區保育運動,他與同伴已進行了3年,尚需3年才能看到成積。

陳允中赴港發展,純粹是機緣巧合。911恐襲事件發生後,美國在布什總統的反恐政策下,排外情緒高昂,當時他只想立刻離開美國,到亞洲任何城市都行。「香港剛好有個職缺,就去申請,被錄取後就到香港了。」

來到後才發現香港很有趣,學術上不但是做中國研究的基地,更是一個在巨人(北京)腳下試圖民主化的大都市。那里有學術自由,社會生活又有挑戰性,他就留下來了。

他來自大馬,他為了捍衛香港人的集體記憶,正在努力。

资料来源:同下

吸收養分,返馬延伸抱負

在香港的大馬華人,縱然已離開,但期間所付出的,仍為人所記;在香港吸收的養分,必然依舊滋養著他們的人生及專業。無國界醫生曾寶玲如是,漫畫彩稿畫家梁海煜亦如是。

「上星期某個下午,當我在兒童病房時,一個病重的小孩由門診部轉介過來。他的父母帶著他走了一天半,再乘獨木舟過河才來到醫院。但當我想要醫治那個小孩時,他已死了。」

「在非洲,死亡是一件太尋常的事。我嘗試保持專業,將自己從每次死亡中抽離出來,但我卻又永不能讓自己變得冷酷無情。這種狀態是很難維持的。」

在《塞拉里昂救援點滴》一文中,香港派出的無國界醫生曾寶玲在塞拉里昂的馬特魯市救援時,寫下自己對生死的喟嘆。

曾寶玲是道地的大馬華人,在我國完成首個生物科學學位後,赴香港大學醫學院就讀,1996年獲得醫科學位。

叛軍控制區救人

求學時期已熱心擔任義工的她,2000年加入無國界醫生。非洲塞拉里昂的弗里敦,是她首個被派往緊急救援的地方,她在2間醫院及1間醫療中心提供支援,多次到只能靠直升機進出,被圍困在叛軍控制區中的布邦娜鎮進行緊急救援。

2001年,她在塞拉里昂馬特魯市擔任醫療統籌,管理醫院日常運作。2003年,轉往擔任中國湖北襄樊巿愛滋病治療項目統籌。曾寶玲目前已返馬服務,義務工作未曾間斷。

另一位回歸派,是香港《風雲》等的手繪漫畫彩稿和海報畫家梁海煜。1995年香港漫畫行業轉型,工作外包成為潮流,其時他剛自吉隆坡的大馬專藝廣告、美術與設計學院(TOA)畢業,並留校教書,從院長手中接獲香港名漫畫家馬榮成的《風雲》封面彩稿和海報製作工作。

一年後,馬榮成來馬開辦漫畫展,梁海煜彩繪的海報大受歡迎,馬榮成興奮之下,邀請他往香港開公司──取名自「天下」和「梁海煜」的天海美術公司。

除了酒店、郵輪的美術裝飾工作,該公司也接下天下出版社的漫畫封面、海報彩稿製作。在香港發展5年後,梁海煜轉往深圳開畫室。後來妻子懷孕,重視家庭的他,毅然決定回流自中學畢業後就離鄉背井的檳城。

回到北海,梁海煜繼續承接香港的海報和封面彩稿製作,4年後決定與母校TOA開辦檳城分院,為我國培育商業美術人才。

资料来源:同下

大馬華人,揚威世界-香港

香港,一顆鑲嵌在亞洲的明珠,廉潔政府、自由經濟體系及完善法制發出的閃閃光芒,總是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注目,大馬華人自是其一。

不同於中國大陸,在香港的大馬華人中,商人佔少數,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才是大宗。
如今,多達1萬5000名高學歷或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大馬專才,藉著掌握多語的優勢,被吸納在香港這個繁忙的國際大都市。往往等到有人提起,才會驚覺,原來他們來自大馬。

20多年前,謝清海懷著「香港夢」,隻身從大馬遠赴香江;今天,他是亞洲最成功基金經理之一。其在1993年創立的惠理基金,已變身香港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資產超過34億美元,業務集中於大中華和亞太地區;2007年,更成為香港繳稅最多的公司。

頂著成功商人的光環,屬下都具備專業資格或至少大學畢業,很多人並不知道,謝清海沒有一紙值得炫燿的文憑。他,只有中學畢業。

香港夢得以實現,除了力求上進和無限拼勁,謝清海憑藉的,還有那麼一點點運氣,以及生對年代。若換作在外籍人士工作準證審批收緊得多的1990年代後期,他也許連一份工作都找不到。

「其實,基本上香港對外籍專業人士沒什麼法令限制,只要有公司願聘請,就很容易拿到事業性工作證。」來自馬六甲的香港環亞集團董事長宋海西,受訪向本報指出:「當然,現在要有學歷資格,加上工作經驗,不然就難一點。」

根據大馬領事館的數據,目前在香港的大馬華人約有1萬5000名。宋海西說,其中專業人士如會計師、醫生、律師等佔大多數,還有少數銀行家,在港闖出名堂的大馬商人不超過10多位。
香港衛生福利及食物局的前局長楊永強,可說是大馬在香港的華裔專才中,最赫赫有名。來自怡保的他,1971年畢業自香港大學醫學院,在愛滋病和肝炎研究享譽國際,並於1999年進入董建華政府當官,出任衛生福利局局長。

雖然他在2004年的SARS疫災後請辭,但隔年獲香港政府頒授金紫荊星章,已肯定其貢獻。如今他是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院長。

公平競爭無歧視

普遍來說,律師是大馬華人在港的一大行列。香港馬來西亞人協會主席江潤紅從小夢想當律師,後來果真赴倫敦攻讀法律,因其父在香港經營地產生意,獲得碩士學位後,就追隨父親腳步,赴港發展。

擁有香港、英國、澳洲(維多利亞)及新加坡律師資格的江潤紅,現為香港希士廷律師行執行合夥人、深圳辦事處首席代表,主要從事離婚訴訟及行政工作。

「我喜歡香港的公平制度,這里不會因為你是大馬人而被歧視,競爭公平,女性工作機會也很好。」從越洋電話訪談,半鹹不淡的中文語調中,儘是她對香港的認同。

如今所興建的機場貴賓室遍佈全球的宋海西,也覺得在打工界中,香港最平等。回想當年他從大馬初到香港時,一句廣東話都不會說,但這樣反而「佔盡優勢」,因為同事們在很多時候都會伸出援手。

大馬華人專才在香港受到歡迎,除了多在英美留學,跟得上英美制度外,能操多語亦是一大優勢。「現在香港很多會計公司、律師樓等都往中國大陸發展,大馬華人的中英雙語都講得好,廣東話、福建話也難不倒我們。」

近年來香港積極推廣學習中文,雖然大馬華人的語言優勢會逐漸消失,但宋海西卻很樂觀,直言若論勤勞度,現時香港年輕人的拼勁遠遠不如大馬華人。

「過去20多年香港經濟太好了,年輕人不知道什麼叫做苦,拚搏精神弱了很多。」

资料来源:东方日报。日期:大约2009年10月8日。作者:房翠瑩

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國力遜色,人民競爭力強

人才外流非新鮮課題,但此問題至今仍無法圓滿解決。聽眾張先生來電發表見解。

他將人才外流的原因歸納為3點。首先是薪金問題,意指外國能提供更高的薪水。
其次是人才不能在我國有所發揮。「既然是人才,就一定想學有所用。我國是否有這樣的環境,使到這些人才有所發揮呢?」

雖然如此,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我國存有太多不公平的現象,而且國家過去不重視績效。

「在大馬,身份比能力更重要。」他說,大馬人往往覺得知識並非那麼重要,而心灰意冷。

對於張先生的說法,隆雪華堂社會經濟委員會主席陳松林補充:「我國競爭力確實輸於鄰國,但這是可以改善的。若以個人的競爭能力而言,大馬人的競爭能力則非常強。」

他解釋,大馬是多元種族社會,人民擁有較大的世界觀。反之,一些單元種族國家如韓日的民眾較局限於自己的傳統文化。

「如果你把大馬人放到印度、中國,甚至非洲去,他們都很容易融入別人的文化。因為,我們本身就是在一個多元的文化環境下長大。」

言下之意即指大馬人競爭力強。這固然是件好事,惟國家是否珍惜這批優質的大馬人,善用他們的才智?如果有,人才流失就不會被喻為大馬永遠的痛。

聽眾劉美財也傳送短訊到節目中感嘆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出爬!除非不得已,不然有誰願意離鄉背井去做二等公民?有能力的人去哪都不是問題,但月亮還是故鄉的圓啊!」

Source: Same as Below-mentioned

空間狹窄,政策困住人才

大馬人才外流情況嚴重與否,嘉賓各有所見。記者在節目之餘再採訪民主行動黨八打靈再也北區國會議員潘儉偉。他曾在新加坡求學6年,其電子商務公司也在新加坡上市。

他認為,大馬人才外流的情況特別嚴重。尤其身邊許多朋友都已在獅城工作多年,有些甚至已成為新加坡公民。

日前,檳城首長林冠英批評大馬「留木材,失人才」時,也特別強調新加坡政府醫院內的專才就有40%是大馬人。

「新加坡最主要是看人才,不分種族和其他因素。而且,獅城招納的不單大馬人才,也歡迎全球人才。」潘儉偉舉例,新加坡發展銀行曾邀請一位美國人擔任首席執行員。他反諷,我國連非土著都不曾擔任馬來亞銀行首席執行員,更何況聘請外國人?

他還說,新加坡航空公司首30年聘請了前馬大教授擔任主席,將新航領導成為全球盈利最高航空公司。

相較獅城,我國取納人才的方式明顯存在缺陷。潘儉偉強調,我們不能阻止人才往國外發展,因為國外薪金和福利確實較優厚;撇開薪金,還有更多因素造成大馬人才外流。

他稱,大馬政府不懂得珍惜人才及國內諸多不公平現象,是造成人才外流最主要問題。他將矛頭指向新經濟政策,說:「當非土著在此政策下得不到平等待遇時,就出現大批人才外流。」

他舉例,一些承包商和高官有密切往來,就輕易得到合約;一些公司100%採用土著員工。種種例子說明,人才在大馬擁有過於狹窄的發展空間。

如何留住大馬人才?他回答:「國家一定要有公平的教育和工作政策。政府要證明給人民看,我國沒有邊緣化任何人,而是公平、平等對待所有國民。」

他也認為,大馬必須轉變在貪污和執政問題上的負面形象,並鼓勵外國人進來。

Source: same as below-mentioned

月缺風寒,專才回國團圓

我國有許多人才外流,亦有專才回流。馬大醫學院副教授李永業醫生就是其中一位。節目中特別連線他,詢問其觀點。

也是泌尿科專業醫生的李永業曾在愛爾蘭、英國、美國居留了長達21年。在國外生活條件優渥、專業備受認可,他最終卻選擇回國。愛FM主持人丁秀蘭就問:「為什麼選擇回來呢?」

他坦言,雖然在國外發展不錯,各方面條件也很好,但他仍覺得缺少親情。親情可謂他回國的最主要原因。

他認為,自己多年來忽略家人,也背叛了華人的根,甚至一些東西已消失都來不及抓住。回國後,讓李永業不必和家人分開兩地了。

他續稱,回國也是為了尋求探險性。「我在外國的職業已很穩定,知道自己在20年後會怎樣。不過我在這里可以創造一個新的未來,而我覺得這樣比較多姿多彩、較有挑戰。」

對於人才歸國貢獻的現象,李永業認為,國外早已人才濟濟,多年在外國所學如果沒有用於祖國,可說是非常浪費。

他闡述自己歸國後的感觸時說:「前幾天的中秋節,我想起小時中秋望著明月時在想,西方的月亮一定比較圓,所以一直冀望到國外發展。但上星期我到倫敦再看月亮時,才發現外國的月亮並沒有這麼圓,天氣反而有一點冷。」

他解釋,在國外,由於他是接受中文教育,比英文教育的人低一等。因此,他一直想要爭取學位和文憑,但由於缺乏親情,也讓他感到很空虛。

綜上所述,可知親情是李永業選擇回流大馬的重要考量。當丁秀蘭問他回國後有什麼後悔之處時,他立即回答:「我唯一後悔的就是沒有早點回來!」

Source: Same as below-mentioned


                       隆雪華堂社會經濟委員會主席陳松林(右起)與本報記者李馨蕾、
愛FM主持人何佳文及市場經理丁秀蘭,在世界地圖上「找尋」大馬人才外流的遍佈地。


大馬面對人才不足的同時,大量專家級人才流失國外,成為大馬永遠的痛。雖然如此,也有不少揚威世界的大馬華人,國際成就提升了大馬的聲譽。

國家發展需要大量人才,若外流人才汲取國外精華後回國服務,必帶來巨大貢獻。要吸引人才回流,國內就必須廢除許多不公平政策,並以個人能力為標準,而非個人身份。
這一期的「愛談天下事.開講東方議題」邀請了隆雪華堂社會經濟委員會主席陳松林,與本報專題記者、愛FM主持人一起探討如何留住大馬人才。節目更通過電話連線現任馬大醫學院副教授的回流專才李永業醫生,暢談心得。本報同時電訪曾擔任新加坡上市公司首席執行員的行動黨秘書長經濟顧問潘儉偉,探討問題癥結。

「據報導,人力資源部在去年指出,大約80萬名專家級大馬人在外國工作。」愛FM主持人兼節目經理丁秀蘭,在節目開始時就提出這令人詫異的數目字。

談及大馬人才外流情況,隆雪華堂社會經濟委員會主席陳松林指責,許多由我國政府派出去的獎學金得主,在國外升學後就在當地創業、定居,很少回來。

「國家提供了獎學金讓他們求學,希望他們回國後分享經驗,但他們卻反而一去不回頭了。」

陳松林說,即使不是國家提供獎學金,但至少他們的啟蒙教育,從小學到中學都是政府提供的。出國升學後就不回來了,政府付出的努力都白費。教育他們後,他們就去到別的國家,為其它國家服務了。

然而,為何這批人才選擇留在國外發展?陳松林解釋,現在民眾對生活素質和品質要求高,於是就到國外尋找更優質的生活,因為國外的硬體和軟體方面的條件都較好。

「硬體方面是社會治安、空氣等的條件,最重要的還是企業文化。軟體條件指的是國外的生活文化、風俗習慣、學術氛圍、崇尚基本民主人權等,都是吸引大馬人外流的條件。」

他補充說,我國一些專才屬於特定行業,國家沒有必要強留他們。這樣做反而會限制他們的發揮。

無奈面對外流
雖然如此,我國在面對大批人才外流的同時,顯得十分無力。政府是否能制定一些方案,留住人才?

陳松林建議我國借用外國成功的經驗,如台灣前總統蔣經國設立了新竹科學園區,把外國一些專才引回台灣,然後提供他們許多福利,包括洋房及提供資金開發企業等,這是值得考慮的做法。

愛FM主持人何佳文補充,這就說明人才需賦予尊重,讓他們覺得被賞識,從而產生留守我國的意念。

回流專才、馬大醫學院副教授李永業醫生則建議我國打「親情牌」。「金錢不是一切,為國家服務以及和家人在一起的滿足感,比金錢更重要。我認為可以利用這種方式讓更多人回來。」

此外,一些人才回國需要經過複雜的申請手續。因此,他建議政府不要設下那麼多障礙,以吸引更多人才回歸。

既然是人才,就應該有所發揮,但國內諸多不平等制度成了大馬人才的絆腳石。因此,聽眾小楊就在短訊中強調:「公平和透明化的制度很重要。誰會在『立下汗馬功勞後,升級的人不是你』的一間公司上班呢?」

另一位聽眾蔡匯源發送短訊說:「最重要不要以土著與非土著之分,或固打制來遴選進入大學學額。只要申請者符合要求就必須給予考慮,如果政府還是繼續這樣遴選成績的話,許多擁有佳績的學生都無法進入本地大學,導致他們逼不得已而到其它國家深造。」

主講嘉賓:
陳松林(隆雪華堂社會經濟委員會主席),   李馨蕾(東方日報專題記者)

連線嘉賓:李永業醫生(馬來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

電話訪問:潘儉偉(民主行動黨秘書長經濟顧問)

電台主持人:丁秀蘭、何佳文

Source: Same as below mentioned

生意+慈善 好商譽創大業

「1980年代,大馬華人在中國的事業集中於投資性質,後來較出名的就是百盛,因是百貨公司,中國人都知道這是大馬公司。」馬中友好關係協會總財政拿督黃漢良直言,要在大馬闖出名堂很容易,但中國太大了,要出名可不簡單,除非如同百盛般,普遍設立在中國各主要城市。

的確,我國華商多在祖籍地或重點地進行投資,再逐步往外擴展,銷售網絡遍佈中國各地的企業,確實較少見。百盛之外,另一家就是完美公司董事長拿督古潤金在廣東中山市創辦的完美日用品公司。

短短15年,該公司從幾百平方公尺的小廠,到今天在中國擁有3 3家分公司、設立5家國際經營機構的直銷巨頭,已全然擺脫「地方性」性質,向全國性規模邁進,年銷售額數十億人民幣。

古潤金是中山市名列前茅的納稅大戶。有者言,其成功秘訣之一就是充分運用了「中國理念的慈善經營」戰略。

原來, 多年來完美公司在中國各地積極參與社會公益,舉凡希望工程、抗洪救災、體育衛生、文化文藝、醫療慈善等領域,都獲得古潤金傾情捐助,款項達數千萬人民幣。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古潤金髮願要在中國貧困地區捐獻100間希望小學,奠定了他在中國的好名聲,相對有助於事業發展。

我國其他華商進軍中國,多在某一地區進行重點投資,勝嘉置業有限公司董事主席柯來發、林木生集團董事經理拿督林福山、中國海南宏發置業董事長拿督鄭金炎等,都循著這條路走。

柯來發在1990年代到廣西南寧開發的榮寶華商城,如今佔地300多畝,榮膺中國值得尊敬的房地產品牌企業,成為廣西房產界一顆璀璨明珠。由於熱心慈善,他被授予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南寧市先進生產者等稱號。

耗資逾2000萬令吉的海南文昌高爾夫球會,集高球、餐飲、客房、休閒、商務於一身,是鄭金炎和一批企業家在中國投資的重頭戲。為當地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並大幅度增加當地旅遊業收入,海南省政府在2007年授予他投資類赤子楷模榮譽。

做生意和慈善並行,看來是在中國經商的不二法門。

資料來源 : 同下

鐘廷森:外資鬆綁 營商水到渠成

坦白說,我不相信有任何特定公式可確保在中國做生意的成功。」目前在中國26個城市,擁有46間百盛百貨公司的金獅集團主席丹斯裡鐘廷森,論及進軍中國的秘技,侃侃而談。

就像在任何其他國家做生意一樣,要進攻中國市場需要有文化知識、財務資源、時間和承諾。但更重要的是,在那之前,還必須有遠見、規劃、自我評價,並確定公司的業務實力。

金獅集團1993年開始在中國實際投資,然而,事實上早在1978年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計劃時,鐘廷森就已對投資中國產生興趣,更在1979年購入中國的鋼鐵零件和煉鋼廠用的半製成品。

1985年,他參與前首相敦馬哈迪訪問中國的代表團,一年後親自率領金獅集團高層再度訪華,深入探究其投資環境及實際情況。「我發現,中國當時仍對國外投資趨於保守,譬如,他們說你能來這裡投資,但產品必須100%外銷。我們聽了,覺得從投資成本和市場來考量,並沒有比在大馬生產來得划算,因此當時沒決定投資。」

這一等,就等了6年。1992年鄧小平提出著名的南巡政策,為國外投資開路及釐清疑慮,金獅集團也在隔年正式進軍中國。幾經探勘後,1994年決定以北京作為突破口,與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合作,在中國開了第一家百盛百貨公司。

鐘廷森分享道,要進軍中國零售業,須先瞭解不同地區的多樣性。因此,之前他派出專業團隊進行市場調查,大量研究各方面的涉及因素,如城市規劃、物流及消費者購買力等。

熟悉中國地方及中央政府的投資政策和法規也很重要。按照當時的規定,投資零售業和汽車行業的外商,必須要有佔大股的中國夥伴。但那時中國剛改革開放,當地政府和企業在營業操作方面,效率差強人意,許多外商不願與他們聯營。

「但經驗告訴我,遵循政府指導的中國企業,較為靠得住,我認為這是一個安全的方式,結果證明我對了,我們得益於合資企業。」他不無驕傲地說。

其後,金獅集團在中國陸續投資汽車、商務車、摩哆、卡車、零件、輪胎、啤酒廠、電腦等多個領域,投資額大約10億美元。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零售業外資的限制鬆綁,允許外資占100%股權。「我們希望能在5年內達到100家百盛的目標,讓中國主要城市都能見到百盛的蹤影。」

Source: Same as below mentioned.

大馬華人 揚威世界-中國篇



一些大馬華商如黃漢良(左)在中國生意上軌道後,改以「遙控」方式掌管事業,
並無長期鎮守當地。開齋節期間,他與中國駐馬大使劉健相見歡。


中國是我國老一輩華人永遠的鄉愁。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無論是基於情意結抑或「瞄準」中國的遠景,大馬華商湧入祖籍地經商,形成一股歷久不衰的風潮。隨著中國崛起,加上近年來陸續開放多重行業,這股風潮更有愈演愈熾的趨勢,除了經商注資外,也多了專業人士的蹤跡。

可以肯定的是,在高度競爭的今時今日,大馬華人「搶灘」中國,已不只是簡單的情意結而已。

情牽故鄉,義投巨資

1979年,來自八打靈再也的賴錦仁被百事可樂公司派到中國時,那裡連一家百事可樂廠都沒有。16年後他退休時,13間工廠已林立在各縣市了。

設廠,是當時身為百事中國區域副總裁的賴錦仁的職責。那時中國初步提出改革開放,設廠過程一波三折,遊說各縣市政府,也成了不簡單的任務,往往需時2、3年,才能成功開設一家廠。

而且一開始時,賴錦仁的工作根本就不是在中國賣百事可樂。在那個年代,中國沒有外匯,每每需要先幫中國的經銷商賺取足夠的美元來購買百事可樂的濃縮劑。

他坦言,開一家廠真的非常辛苦。「在深圳,我們還能把百事可樂出口到香港,來賺外匯;但在成都,就得幫忙出口絲綢;福建則幫忙出口磨菇來為當地經銷商賺取美元,以便他們能購買百事可樂的濃縮劑。這樣的對消貿易一直持續大約7年後,中國經濟變強,才不再需要美元來進行對外交易。」

隨著百事可樂建廠的「路線」,賴錦仁在中國四處遷移,從福建、廣東等地移往北京,最終落戶上海。如今,他已在上海定居14年,1996年成立上海馬來西亞聯誼會,被在上海的大馬人暱稱他與太太為Pakcik(伯父)、Makcik(伯母)。

摸著石頭過大河

除了被派駐中國的「高層級專才」,還有另一種是馬中兩邊跑的大馬「老闆級」華商。馬中友好關係協會總財政拿督黃漢良,自1980年代起就因紡織品生意而與中國有所接觸,1992年正式注資中國。

「那個時代的大馬華商,可以簡單歸納成是一種情意結,都是親戚朋友在家鄉,跑去投資,有的成功,有的則否。」那時,中國政府對外資的要求較低,一千幾百萬元的小資本,都無任歡迎。

在中國開辦國際學校和從事房地產生意的黃漢良坦言,投資初時,真的是「摸著石頭過河」,也曾遇到資金被捲走、管理不當等問題,但幸好最終都得以圓滿解決。

在眾多產業中,黃漢良認為最好管、最容易控制及最賺錢的,是房地產。其得意之作是在貴州興建的商業大廈──投資2億人民幣,如今市值4至5億。

「房地產就是掌握其趨勢,上下有時間,是波浪式的,政府政策出來後,可能會影響銷售,但不久走勢就會上漲。」

黃漢良看的是大方向,中國幾十年來並無大舉興建房屋,解放前的多是百年老屋,需要維修,而且中國人傳統觀念是「住」最重要,自己要、還要為孩子買一套,所以房子一直供不應求,價錢下不來。

當年他建的房子有其特色,譬如在成都的工程,最早做電梯,住宅下建停車場。「以前中國8樓、7樓都用樓梯走路,我們建的在8樓就用電梯;現在中國的車沒地方擺,這兩項可說是超前的。」

賺快錢不切實際

黃漢良正色說,在中國最怕是跑捷徑、要賺快錢,這不切實際。「基本上中國人都是法治的,在中國投資那麼久,過年過節送一些禮是正常,但沒遇過要錢或要紅包的。」

「中國人說『人的因素』,大馬華人在中國發展,若找對項目、用對人,肯定回酬是一片光明。」

資料來源: 同下

2009年10月12日星期一

唯才是用,提拔跨足政界

「不說李光耀那一代,那時幾乎有一半政治人物具有大馬背景,當前新加坡的政治人物中,職位做得最高的大馬華人,就是來自檳城的衛生部長許文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何啟良在受訪時,劈頭就點出大馬華人涉足新國政治界的特點。

的確,相較於中港台,大馬華人「搶灘」新加坡有一個較為罕見的現象,即能融入當地政治界。在當代,除了許文遠,國會議員李美花及伍碧虹也是「大馬派」的典型代表人物。

獨立早期,代表性人物更包括3位副總理:杜進才(曾是衛生部長)、吳慶瑞(曾是財長、防長)和拉惹勒南(曾是外長),以及首任大法官楊邦孝等。

來自馬六甲文廟的李美花在2006年新加坡大選中,代表執政的人民行動黨披甲上陣,成功當選為94位國會議員之一。

回想李美花的留新之路,似乎注定了往後她將以新加坡為家的宿命。1980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馬來亞大學,但無法如願被分配到喜愛的工程系,入學一個月後,接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工程系的錄取通知,幾經考慮下終於毅然離開家鄉,赴新深造。

她曾說過,當年作此決定,其父的鼓勵是關鍵。「我爸爸當時認為,新加坡的體制是根據成績與表現作為個人能力評定的準繩,我到了新加坡將會有更好的發揮空間。」

大學畢業後,李美花繼續留在新加坡工作、結婚生子,隨後入籍。現為宏茂橋集選區國會議員的她坦承,雖然大馬政府亟需本地人材回流,但她並沒有回國服務的打算。

新加坡政府自求學時期便為她提供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又讓她繼續深造,如今又讓她成為執政黨一員。「因此,我要飲水思源,留在新加坡為當地人民服務。」

自小在膠園長大的李美花,被新加坡媒體喻為草根國會議員,精通3大語文及福建話。由於在國會里敢怒敢言,她也被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喻為比反對黨更兇的執政黨議員。

淡濱尼集選區議員伍碧虹同樣來自我國,同樣也在新加坡接受大學教育後留下,但與李美花不同的是,她當選國會議員前,曾在新加坡《海峽時報》、《新報》前後當了15年記者。

因為工作關係,她經常接觸新加坡部長、議員等,深深體會到他們服務國家的熱忱,因此決定棄筆從政。

「在現今,基本上大馬華人在新加坡從政的不算多,大多是被提拔上來的。」何啟良指出,要在新加坡當政府高官,必須歸化新國國籍,沒開放給外籍人士,若能獲得政治領導人的賞識,也許就被提拔上位。

资料来源: 同下

精英政策,全球化招人才

1970、80年代,大馬是新加坡主要「求才」所在,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何啟良直言,今時今日,這種優勢已漸顯弱化。

「以前新馬一家的觀念如今已逐漸淡薄,面對全球化熱潮,新加坡過去10年乃至於未來的徵才趨勢,已不侷限於大馬『華』人,而是把目光投向世界級頂尖人才。」

過去,新馬一家親,加上無論從文化、語言、教育背景等,大馬華人與新加坡社會都頗為接近,排擠感不強。而新加坡作為華人社會,欲以華人為核心,不希望75%華裔人口有所下降,所以通過順其自然的交友、通婚,大馬華人容易融入該國社會。

何啟良笑說,雖然現今新加坡移民法令寬鬆,對高等學歷人士尤其歡迎,但該國國家發展一是英文至上,二是精英政策,什麼都要世界第一,赴新發展的大馬華人,勢必得承受這龐大壓力。

「坦白說,過去大馬華人在大馬的國民教育下,英文水平持續退步,在新加坡就業競爭,首先面對語文問題,尤其獨中生在這方面更為吃虧。」

在藍領階級方面,雖然新加坡近年來大量引進薪資更為廉宜的泰國及中國勞工,但在技術性如修車、煉鐵等領域,還是依賴來自我國的熟練工人。

资料来源:同下

董素華:親情留故鄉,感恩新家國

天濛濛亮著,擁擠車龍在新柔長堤上塞成一幅恆常的風景,當中除了打工族外,其實也「暗藏」不少越堤求學的莘莘學子。數月前5度獲頒紅星大獎最佳新聞播報時事主持獎的新傳媒主播董素華,也每日往返長堤,渡過了她的中小學歲月。

在新山寬柔二小念完一年級後,董素華的母親徐美珍毅然決定把她轉校到新加坡聖嬰女校。小小年紀的她,最大的衝擊莫過於從此必須為了配合校車載人的時間,每天凌晨5點多摸黑起床。

「為了訓練獨立性,媽媽並沒起身準備早餐,我都是自己沖泡飲料配麵包吃,最常吃的是美祿和白麵包。這造成我長大後,對這個早餐配搭敬而遠之!」語氣間不無委屈,但絕無半點後悔。

把孩子送到長堤彼岸求學,是新山不少家長的選擇,董素華老家至少有兩戶鄰居也這麼做。對母親這個儼然改變自己一生的決定,兄姐分別在大馬獨中及國中就讀的董素華時常猜想,除了對新加坡雙語教育深具信心外,其母或許認為應讓她嘗試另一種體制,讓子女們的成長背景更多元化,能互補不足之處。

從純英語教學的聖嬰女校、注重英文和中文兩種文化培訓的南洋女子中學,到新加坡國立大學數學系,董素華就這麼沿著大部分新加坡學子的路行走,完成了教育歷程。

雖然大學主修數學,董素華在大四畢業後(1997年),決心追求生命中另一個最愛──中文和新聞時事。而此舉也讓口條清晰、深具親和力的她成為新加坡家喻戶曉的名主播,更連續5年獲紅星大獎最佳新聞播報時事主持獎,但她卻沒被獎項沖昏頭。

「能獲得最佳殊榮的確是莫大光榮,然而我很清楚,榮耀是過眼雲煙,時間一久,記得你曾經得獎的人不會有幾個。」她認為,與時並進、不斷超越自己,才是讓觀眾永遠記得的最好辦法。

加入新傳媒時,她從新聞的編輯做起,後來才慢慢步入記者和主播生涯。由於她從小在新加坡教育體系下成長,不論求學或工作,並不覺察自己的背景和其他人有所不同。

她說,新傳媒對大馬籍員工也沒有所謂的「大小眼」。加入公司3年多、擔任主播數個月後,新傳媒派她到台灣浸濡3個月,包括到大學研究所旁聽和到當地電視台實習。

「這樣的機會不是人人都有,尤其我那時還沒入籍新加坡公民,所以對公司願意接納外來人士,給予公平待遇充滿感激之情。」

董素華的另一半張德健是新加坡公民,1998年她也選擇成為新加坡公民。新加坡社會由上至下對海外移民包容、廣納海川的心態,是她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的重要原因。家庭、朋友和工作,則是她以此為家的重要支柱。

「大馬是我生命的起點,也是我的故鄉,有著親情的眷戀。」父母和姐姐現在都還住在新山的董素華說:「新加坡則是我受教育、組織家庭和事業起飛的地方,有著一份感激之情,更多了一份熟悉。」

资料来源: 同下

大馬華人 揚威世界 系列



大馬華人,揚威世界-新加坡篇
 
新加坡與大馬歷經分合,複雜的歷史糾葛、恩怨情仇,造就了一些至今仍無法化解的心結,雙邊關係不時陷入「敏感」狀態。然而,無可否認地,1980年代起大馬華人尤其柔佛人的「獅城淘金夢」,二三十年來,隨著新幣幣值節節高昇,風潮持續加溫,而今新加坡更成了我國華人的理想就業「聖地」。

從以往的藍領階級,過渡到如今的白領、高學歷人士,新加坡吸納大馬華裔專才,領域益見多元,層次益見高明。工程師、大學教授、電視台主播,乃至於國會議員及新加坡內閣部長,皆可窺見大馬華人的身影。

當然,他們之中,大多已歸化新加坡國籍,或已成永久居民。雖然我國難免哀嘆一聲人才難留,但看著他們在長堤彼岸發光,仍覺心喜。

2007年新加坡國慶慶典後,來自柔佛昔加末的髮型師顏天發,一夜之間紅遍獅城,皆因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公開「點名」,指他具備了新加坡多數人所缺乏的才幹與技能,是新國所要的人才。

其實,在被點名前,顏天發的名頭已很響亮。章子怡、鞏俐、李玟、劉嘉玲、MaggieQ等中港台巨星來獅城指定要找「新加坡最好的髮型師」時,每每被帶到他面前。尤其章子怡,近幾年走遍世界各地宣傳電影,總是「御用」顏天發打造動人髮型。

1972年,12歲的顏天發就從柔佛越堤到新加坡當美髮院學徒,從洗頭、打雜做起,月薪只有30新元。由於吃苦耐勞加上深具天分,很快由組屋區「進攻」到市中心。18歲時,他被送到香港和英國學藝;24歲便與人合夥在烏節路開設髮廊,幾經波折後,終於打造成目前數一數二的規模。

據悉,收費10新元的廉價剪髮店遍佈新加坡的今天,顏天發剪一個頭收300新元,卻依然門庭若市。

雖然「大馬淘金客」在新加坡一直是個敏感數據,未曾公開,但如同顏天發般在鄰國默默打拼的,肯定有千千萬萬個。據知,未包括在新國境內長短期工作與定居的大馬人,每日來回馬新長堤關卡的大馬人,就超過10萬。

現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的何啟良,也在1990年毅然出走大馬,加入轉業新國的大浪潮。他向本報說,在新國各領域如教育、科技、服務業等,都遍佈大馬華人的足跡。

「新加坡各大學中大馬籍老師相當多,只不過若無人問及,大多不會特別提起。我們都在平凡中生活,除非獲得諾貝爾獎或中央研究院院士,才會強調吧!」語畢,他不禁哈哈大笑。

數十年來,新加坡一直「悄悄」往我國各中學及大學「招募」學生赴新就讀。何啟良卻不像一般留新人士,他不是畢業自新加坡當地大學。

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後,一心響往學術界發展的他,曾先後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及大馬拉曼學院任教,但其時我國正推行新經濟政策,局勢對華人不利,加上私立大專不若現今林立,思前想後,只有台灣、香港及新加坡是出路。最終他選擇了新加坡。

真正有成就就不過幾個

主攻馬新政治研究的何啟良,對馬新的華人社會、政黨、華人與政治關係等,瞭解透徹,常在東南亞主要學術期刊,以中英文撰寫大量有關大馬及新加坡政治問題的文章。

「政治在新加坡是最敏感地帶,但新國政府及大學管理層都沒干預我們的研究。當然,老師們在這個大環境中,還是會稍微自我約制,這很正常。」

雖然在新加坡發展的大馬華人眾多,然而,率直的何啟良坦言:「真正有成就的就不過幾個。要在政治上有所突破,沒這種野心;要在學術界成為頂尖專家,在大環境下也不容易做到」。

他解釋,這是因為無論白領或藍領階級,大馬華人赴新發展的目的,還是以經濟為主,尋求安穩職業、安定生活,讓子女受更好教育,並與現代社會接軌。

平穩安定、手頭寬裕,不就是普羅大眾最大的祈望?那些在鄰國奮鬥了數十年,把一輩子最精華的青春「投注」在彼岸的大馬華人,對新加坡的認同感恐怕已超越大馬這個所謂的祖國了吧。

2005年入籍新加坡的顏天發,接獲當局來信得知申請已被批准時,百感交集下蹲在角落里哭了半小時。「章子怡想叫我跟在她身邊做頭髮,可是我婉拒了,說是因為新加坡還有很多人要跟著我吃飯;事實上,我心里是想不能只幫章子怡一人做頭髮,也要幫新加坡藝人做。」

他以自己的方式,在回饋新加坡。

资料来源:《东方日报》。大约6。10。2009 刊登。作者: 房翠瑩

留台發展門檻高 真本事成就過江龍

「除非是無法取代的工作,否則『就業服務法』的存在是合理的,畢竟台灣得考慮島內高失業率的問題,否則將面對民眾及勞工工會的反彈。」對於僑生畢業後居留台灣的高門檻條件,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表示可以理解,因為這是台灣對本島人的就業保障。

根據台灣「就業服務法」,僑生若從事專門性與技術性工作,平均月薪得達到4萬7971新台幣以上(5167令吉),且需由僱主出具證明,才可在畢業後留台就業。但要知道,即使擁有碩博士學歷的當地人,也很難獲得如此高的起薪,說明了台灣政府原則上並不鼓勵僑生「滯」台發展。

很多僑生想盡辦法仍無法符合居留條件的失落感,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似乎不曾嚐過。就讀台灣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所期間,他曾在工廠做日光燈,也曾跟著老師研究電磁爐、馬達及攜碟機,後來老師成立公司,畢業後就留了下來。

「台灣政府的想法當然是說,不要把台灣不需要的人留下來。你聘請他,表示他有價值,那就給他高薪;若薪水不高,表示他沒有價值,那你應該聘請台灣人。」因此,他時常扮演貴人角色,幫助僑生繼續留台。

雖然希望台灣政府能把僑生居留門檻降低,但他不否認,這對僑生而言也是個挑戰。「要留下來,就要有本事。不是留在台灣,連打掃的也做,這樣不好。」

资料来源:同下

蔡明亮:大馬環境開倒車 台灣創作更自在

「當初正值回馬或留台之際,發現若要創作,我可能得出走。」國際大導演蔡明亮,台灣之於他,是個可以創作的地方。

台灣1980年代解嚴後,政治開放,都市建設變化劇烈,從農業社會快速過渡到工商社會。「我不說這是一種進步,而是讓我經歷了一個時代,進到更多現實里,自己內在產生很多衝突。因此,我往往要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不是往前走就好。」

雖然經濟起飛後社會問題漸漸曝露出來,綁票、政治鬥爭不斷,台灣在文學、電影等領域有深厚的文化傳承,加上比中國早開放,沒有文化大革命斷層;又不如香港西化,人文氣息濃厚。

「外人看台灣,感覺亂糟糟,但其實她有自己的秩序,『島國』個性強烈,人文素養高。」堅定的聲音緩緩從訪問中的電話里流出:「對我來說,在台灣,創作越來越自在自由。」

蔡明亮執導的電影如《愛情萬歲》、《河流》等,在各大影展告捷。然而,創作十幾年後,回望大馬,他發現問題更形嚴重。

比如,因情色與裸露鏡頭,《天邊一朵雲》一開始就備受爭議,但台灣新聞局很快判定為「創作藝術」,最終一刀未剪通過,成為亞洲首個上片的地區。

「能否判斷色情是素養,不能說脫衣服、做愛就是色情,在台灣可以自由創作;但在大馬不只會惹來非議,還要剪要禁,有時甚至不是因為色情,只是鑑於髒亂之類的原因,封閉性嚴重。」

2006年蔡明亮回馬拍攝《黑眼圈》,試圖透過流浪漢和外勞來談「照顧」的故事,但我國政府卻因流浪漢成群、垃圾與廢棄建築藏匿外勞等畫面,認為破壞國家形象、影響大馬觀光年而禁片。雖然幾經轉折後允許上映,終究難逃被剪的命運。

他不無感慨地說,這對他其實影響不大,頂多不來大馬拍攝或放映;但對大馬來說,卻是個大問題,因為已大開倒車。蔡明亮無庸置疑是大馬公民,但其作品或思想,好像與我國存在著一種「這麼近那麼遠」的微妙關係。他也曾說過,其電影在我國基本上不是被禁,就是沒有片商有興趣,不敢上映,因此他覺得其作品與大馬觀眾沒有任何對話。

在消費時代進行個人創作,阻力處處,蔡明亮表示,無法文謅謅思考圓不圓夢的問題,只覺得拍電影是自然進行的工作。雖然對他而言在哪里都一樣,但很多時候環境是創造出來的,不是說大馬困難,台灣就不困難。台灣也有很多制度及規定,要否碰觸禁忌,限制能否突破,不做就不知道。

蜚聲國際的蔡明亮長居台北,以台灣導演身份發光發熱。但在檔案中,永遠保留大馬公民的註腳,出生古晉,更是他很大的驕傲。

「大馬及台灣是影響我最深的兩個大環境,但最早的天性可說在古晉這個多元環境下養成。」他坦言,文化、生活、語言、宗教、人種上的複雜性,養成他喜愛自由的開放個性。

但若因此界定為一定要回國做一些事才行,他則無如此強烈的地域或國家觀念。所以無論冠給蔡明亮大馬人或台灣人的身份,他都沒什麼感覺,因為他是地球人。

「我在台灣生活、事業在這里,但沒很強的歸屬感,其意義……就是一個因緣,有機會在台灣發展,很難說是異鄉、家鄉或圓夢的地方。我們都在這個地球上,我的漂泊感讓我感覺在台灣也像外勞,但被尊重。」

资料来源:同下

台灣供圓夢舞台 馬來幫發光發熱

記者試過在台北公館街頭閒逛,短短的一條街上,竟然有5間商店同時播放著大馬藝人的歌曲,分別是梁靜茹、戴佩妮、光良、品冠和阿牛陳慶祥。相信所有大馬人在那一瞬間,定會駐足聆聽,並帶點莫名的驕傲。

被稱為「馬來幫」的大馬藝人,無疑是大馬華人在台灣,名頭最響亮的。情歌天後梁靜茹,演譯情歌扣人心弦,多首作品如《勇氣》、《分手快樂》等唱至街知巷聞,並曾獲得台灣金曲獎5次最佳國語女演唱人提名。

站在台北小巨蛋體育館舞台上發光發熱,有誰想到10年前未出道的她,曾因專輯配唱過程壓力過大,而必須回到熟悉的大馬重新整理自己。那時,她還叫梁翠萍。

梁靜茹之外,光良、品冠、戴佩妮、張智成、張棟樑等,亦已在台灣闖出名堂,曹格更勇奪2008年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演唱人獎。年前,林健輝及符瓊音也在台灣電視歌唱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及《超級偶像》中嶄露頭角,憑著動人嗓音分別贏得「馬來魔」、「粉紅坦克」稱號。

留台背景作家成名

實現或追求「台灣夢」的,除了娛樂圈中人,藝文發展空間及條件相對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具有留台背景的作家如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陳大為、鐘怡雯等,選擇留在台灣,為創作找尋一條出路,並成功在台灣藝文界佔有一席之地。

此外,台灣優劇團近年憑著「優人神鼓」蜚聲國際,殊不知其藝術指導黃誌群原來是大馬人。自小在怡保習武、打獅鼓的他,17歲赴台就讀體育學院,畢業後加入台北民族舞團及雲門舞集,1993年經陳明章引介加入優劇團教鼓。他追求道藝合一,現與任藝術總監的台灣太太劉若瑀,共同傳揚鼓藝。

擅長捕捉人類內心幽暗世界的恆常孤寂,國際級大導演蔡明亮在電影界的成就,以大馬而言,更是無人能及。1993年「從影」以來,國際影展大獎一個接一個落到他手中。

這些大馬華人能揚名台灣,除了自身不斷追求進步外,無可否認地,台灣提供了一個能讓他們發光發熱的舞台。什麼時候,我國也能打造出同樣的風景?

资料来源:同下

大馬華人 揚威世界 系列

大馬華人揚威世界-台灣篇

人才流失是大馬永遠的痛,箇中原因無法簡單言之,數十年來卻在政府視而不見之際,送走了一批批的華人專才,到異地吸取養分、落地生根,兀自開出自己的花。華人地區中、港、台、新,事實上已「花香遍野」。

台灣,雖然對外籍人士工作居留有著嚴格限制,但自由的社會氛圍一直吸引若干留台生「留守」下來,加上大馬「猛龍」過江,在各領域尤其娛樂及藝文界中大放異彩。

他們中有的即使功成名就,也如候鳥般不時往返我國,演講、投資、合作生意,剪不斷的線永遠在背後牽引著,一回頭,就看到故鄉。也有的專注為理想而努力,故鄉不故鄉,在理想跟前,已不太重要。

然而,對於他們,我國華裔不曾忘記,只要提起,就知道,並引以為榮。

沉吟了一會兒,已在台灣闖出一片天,但還是大馬公民的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緩緩說道:「對我而言,大馬是生父,台灣是養父。台灣對我們非常友善,我把她當成其中一個家。」

如今人手一支的隨身碟(Pen Drive),就是潘健成2001年創立的群聯電子公司開發,目前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三成,位居世界第一。台灣的大馬華人揚名多在娛樂和藝文界,他在科技業揚眉吐氣,算是異數。前些時候潘健成返馬演講,特地撥冗接受本報專訪。

「如果你用的手機、記憶卡是大牌子,可能就是我們,甚至是大馬僑生所設計。」群聯430位員工中,約30位是大馬留台生,產品線大多由他們負責。

回望自己的留台之路,老家在雪蘭莪適耕莊務農的潘健成坦言,最初去唸書沒有所謂的「台灣夢」,只是為了畢業回國。後來有感於台灣電子產業鏈非常完整,從IC設計到產品生產,都在方圓30公里內,便與4名夥伴(其中一位也是大馬留台生)胼手胝足自行創業,果真「創」出春天來。

大馬發展環境條件不足

大馬的電子工業條件不足,若當初他回國發展,恐怕難以發揮得淋漓盡致,隨身碟也許得晚幾年才能普及化了。「回國會否發展得更好?搞不好去搞房地產會更好也不一定!但以電子工業來說,台灣還是比這里多些機會。」

近年潘健成在大馬和其他公司合作銷售隨身碟,言語之間,明顯流露對我國公務體系的不滿。他表示,公務體系是一個國家進步的象徵,要服務廠商,不是命令廠商。台灣就非常支持中小企業,不會找麻煩;若廠商有困難,公務員還會主動想辦法。言下之意為何,我國民眾想必深有同感。

在台灣發展的大馬華人,大多是留台生,意即所謂僑生。他們認為那里無論在政治、學術、藝術等領域,都充滿自由氣息,開放的社會氛圍及對多元化的尊重,再再吸引不少留台生「衝破」高門檻居留條件,選擇留下。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也是來自大馬的留台人,就讀台大社工系時參加台灣研究社,開始當義工,並思索人與人、人與勞工以及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畢業後,就全情投入社運工作。他目前也是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召集人、台灣自由緬甸網絡召集人、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理事。

在台十幾年,外國人身份對其生活並無太大阻礙,他對台灣最大的感念是,只要取得居留權,政府對外籍人士的工作就毫無限制。「像我搞社運,回大馬的話搞不好會受政府限制,在新加坡則可能早就被趕走了。」

潘健成35歲,年輕的娃娃臉上常掛著憨厚笑容。現在最大夢想,就是打敗主宰資訊工業的西方國家,在市場佔有率、市場發言權方面,把群聯公司拼至世界第一。他給自己3年時間。

採訪後,酒店外陽光普照,記者腦海中一直迴盪著潘健成「我運氣好,因為我在台灣」這句話。

移居他鄉需要勇氣,他們選擇留下,台灣想必有她種種的好。今天,他們對台灣的瞭解肯定更甚於大馬,回流大馬還可能嗎?而我國能說些什麼,因為在大馬這個舞台,他們未必能把自己的人生揮灑得如此精采。

台灣,成就了他們。那里有他們的家,和夢。

资料来源:《东方日报》,大约:5。10。2009刊登. 作者:房翠瑩

后记:
大马华人为何移民?相信大家看到这详尽的系列报道后,心里有数。
由于《东方日报》的网站资料只保留2周,然后自动更新,所以特此贴上费曼部落格,以供参考。

推荐歌曲:
1. 离别心曲--- 谭咏麟
2. 后会有期--- 李克勤
3. 小岛梦    --- 温拿

2009年10月10日星期六

她令人再度感動

都是盜版惹的禍,當年雅斯敏導演的《單眼皮》(Sepet)正在上映時,柔佛某小城市的4間戲院已經在5年內先後悄悄關閉。因忙碌沒有刻意去找光碟來看,某次碰巧電視台播出《單眼皮》接近一半,才有緣觀賞口碑極佳的雅斯敏作品,感覺屬於另類的馬來電影故事。

自從比南利(P.Ramli)時代結束,能跨越族群藩籬的馬來電影進入一段較長的空窗期,直至雅斯敏的《單眼皮》。

雅斯敏以自成一格的方式與僵化的本土馬來電影意識形態互動,以自身經歷為藍本通過溫馨感人的跨種族愛情故事,還原真實的族群交流現象,通過毫不造作的鏡頭呈現給觀眾,為本土電影注入新元素。

雅斯敏的字典裡沒有所謂政治正確;在她的鏡頭裡,種族交融是非常自然不過的事兒。在《單眼皮》裡,女主角母親追看電視播出的港劇、在家門口哼《上海灘》主題曲,是最佳寫照。她也拍攝挑戰宗教與傳統保守觀念的電影。她的堅持換來某方面的抨擊、鄙視。

筆者孤陋寡聞,原來雅斯敏未執導《單眼皮》前已經拍攝類似題材的電視廣告,部分仍歷歷在目。對她而言,電影不過是另一個展示理想中「一個大馬」的平台,為大馬電影開創新格局。

最近《15大馬》播出雅斯敏歷時3分鐘的遺作《巧克力》,雖然感覺蜻蜓點水,卻依然感動。雅斯敏再度以慣用的平實細膩手法捕捉男主角的神情,配上母親的反派角色將矛盾詮釋得淋漓盡致。

如果要尋找生動的大馬種族和諧交融描述,雅斯敏的電影與系列廣告作品絕對是首選。雅斯敏阿末驟然病逝,留下執導多年的心血結晶和遺憾。遺憾,因為標榜大馬各族間真、善、美的推手,壯志未酬。

刊登在《东方日报》《东方八阵》、《东方名家》。9 Oct 2009. 作者:费曼
————————————————————————————————————————
更多关于Yasmin Ahmad 的报道:(请点击划线词句)
1.雅斯敏跨越種族藩籬
2.雅斯敏的精神
3.通過電影淡化膚色文化差異‧雅斯敏,感謝有你!
4.淡雅而敏銳:她的大馬人精神情懷
5.複製雅斯敏
6.雅斯敏:講故事的人
7.新加坡‧“我永遠記得雅斯敏”‧社青體部長哀悼
8.一個“馬來西亞人”的離去
9.軟性革命力量天使--雅斯敏
10.雅斯敏幽默以對
11.新聞從業員函前鋒報集團抗議‧譴責《KOSMO》詆毀雅斯敏
12.KOSMO封面刊道歉啟事‧雅斯敏對不起
13.請給雅斯敏最基本的尊重
14.反省、省思、省悟
15.最受矚目15Malaysia短片‧雅斯敏遺作巧克力推出

2009年10月9日星期五

Beware of LBA pseudoscience scam

Pseudoscience scam especially in healthcare is becoming more common in Malaysia nowadays.The STAR paper has uncovered one of them.Please follow these links for further info:

1.http://thestar.com.my/news/story.asp?file=/2009/10/5/starprobe/4824574&sec=starprobe
2.http://thestar.com.my/news/story.asp?file=/2009/10/5/starprobe/4813786&sec=starprobe


伪科学活动日益猖獗,英文报“星报”揭发活血检验的医疗保健欺诈勾当。请联系以下中文报道:

1.指LBA成效不足信‧衛生總監吁民眾勿驗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33172?tid=1
2.誘騙病人買貴產品牟利‧無良醫生濫用LBA血液檢驗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33171?tid=1

2009年10月7日星期三

回复疑问

最近《静思启悟》收到读者的疑问,简要答复如下:

为何设立《退稿精选》?

  1. 某些稿件评论的课题比较敏感,报章由于大马国阵政府钳制言论自由,不能刊登,
  2. 某些稿件讨论的课题属于旧闻,报章没有兴趣刊登(我不是专业评论人,难以密切留意收集最新消息,何况一些新闻经常点点滴滴地报道出来,我未能搜索足够的参考资料-)
  3. 某些课题已经让人捷足先登,因此退稿
  4. 部分稿件水平较差,遭到退稿。有些经过修改后,已经是旧闻,或者报章已经刊登别人的,不要重复类似内容,故退稿
  5. 部分只是报章没有兴趣的小课题
  6. 某些课题是我的拿手好戏,却因为写得太多,编者生腻,不再刊登相同领域课题

为何剪报?

个人能力有限,也能从平面媒体及电子媒体搜索重要课题参考资料。

为何贴上别人的评论?

欣赏及分享别人的真知灼见,有所启发,何乐不为?

后记:目前,本部落格处于草创期,待较熟悉后将陆续增加内容,也追加特殊课题。

谢谢大家的关心。

2009年10月2日星期五

读者来函:文化断层是场危机

致:副刊编辑室

9月13日《快乐星期天》关于民间信仰专题《消失在家中的神祗》,凸现华人出现文化断层现象。
传统民间习俗鲜有系统性记载,通过实践的传承方式久而久之仅仅知道肉眼所见的表面,对精神内涵层次缺乏了解,新生代经过现代教育与文明社会洗礼,与传统习俗有疏远的趋势,甚至瞧不起“不科学”、“落后”的习俗。
然而,当真正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思想,包括祈求平安、期望富足等等,其实是大家日夜期盼的东西,这些风俗习惯就是生活中的精神寄托,只是形式上较为独特而已。这反映了社会心理,也是文化特色。大家除了眼睛看得到的形象物质,更应该深入了解它的社会精神面貌与文化意义。
然而,这个特殊方式遭到评击,被扣上“撒旦”、“邪教”和“迷信”等等帽子,完全忽略社会人文内涵,令人遗憾。华人因对自己的习俗缺乏了解而不认同,进而放弃,甚至排斥,更是一场文化危机。
人文机构里关于华人习俗的学术性参考文献接触面有限。相信这次通过《快乐星期天》较通俗的报道能接触广大读者,加强在这方面的认识,也提高文化意识。不知道何时大马才有一本较全面的华人传统习俗通俗专著呢?这是把传统习俗承先启后的必备媒介。

感谢《快乐星期天》,加油!
读者:费曼
——————————————————————————————————————————
刊登在星洲日报,《副刊》,2009年10月1日

读者反馈
柔佛林女士:
新生代大都过着文明生活,追逐科技的脚步,抛开了传统与习俗而导致精神层面缺乏皈依,实为可惜。(1/10/2009)
——————————————————————————————————————————
延伸参考:
1.:讓民間信仰再抬頭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31422?tid=14
2.:我們還在拜床母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31420?tid=14
3.:床母是啥咪啊?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31417?tid=14

2009年9月29日星期二

检讨医疗霸权

医疗制度过于保护医生,以至部分医生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亲戚在泰国短期內先后患有感冒及肺炎,回国2天內迅速惡化变成严重肺炎及脑炎脑膜炎,昏迷后入住雪隆區政府医院深切治疗部。医院测试甲型流感结果呈阴性,医生声称不能绝对排除流感而給予特敏福抗流感药物,另加抗生素治疗細菌性肺炎。脑炎脑膜炎则确诊属于病毒疾病,无特效药物,只給予一般对症治疗。由於反复呼吸困难,医生在家属同意下在颈前施小手术开洞以方便呼吸。

数日后病情穩定转入普通病房,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Culture and sensitivity, C&S)开出较有針对性的抗生素,亲戚无明显进一步好转。家属要求从外帶入其他辅助治疗药物遭医生拒絕,声称只能夠用透明的「符水」。家属唯有暫時放棄輔助療法。

親戚病逝前1天,医生告訴家屬患者的抵抗力非常虛弱,對治療反應欠理想,抗生素已加重腦部損害,存活的希望渺茫,允許家屬使用中藥,不忘強調不負起醫療責任。可惜為時已晚,親戚在24小時後宣告不治。

這是令人遺憾的事件。首先,當醫生高度懷疑病人患上甲型流感,卻沒有任何醫務人員主動聯絡與患者接觸的國內外家屬進一步確認是否有人患上流感,也沒有交代家屬嚴格自我觀察與預防,顯示醫院不重視防範甲型流感。

另外,醫生知道患者對正規治療的反應很差,卻拒絕讓病人獲得輔助治療,霸著病人醫到死為止,醫德何在?霸道的醫生不需要對治療失效的病人負責任,卻同時否決病人得到輔助治療的權利,難道病人因為醫生不認同其他源流醫療就得等死?大馬人民的生命何時變得這樣「賤」呢?
衛生部需要檢討醫療政策,免得西醫變成霸王,能借現有制度輕易逃避責任又排斥其他醫療,最終病人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资料来源:东方日报。东方八阵。28/9/2009。作者:费曼

2009年9月26日星期六

Quotes from Albert Einstein

  1. "Any intelligent fool can make things bigger, more complex, and more violent. It takes a touch of genius -- and a lot of courage -- to mov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2.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3. "Gravitation is not responsible for people falling in love."
  4. "I want to know God's thoughts; the rest are details."
  5. "The hardest thing in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is the income tax."
  6. "Reality is merely an illusion, albeit a very persistent one."
  7. "The only real valuable thing is intuition."
  8. "A person starts to live when he can live outside himself."
  9. "I am convinced that He (God) does not play dice."
  10. "God is subtle but he is not malicious."
  11. "Weakness of attitude becomes weakness of character."
  12. "I never think of the future. It comes soon enough."
  13. "The eternal mystery of the world is its comprehensibility."
  14. "Sometimes one pays most for the things one gets for nothing."
  15. "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
  16. "Anyone who has never made a mistake has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
  17. "Great spirits have often encountered violent opposition from weak minds."
  18. "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
  19. "Common sense is the collection of prejudices acquired by age eighteen."
  20. "Science is a wonderful thing if one does not have to earn one's living at it."
  21. "The secret to creativity is knowing how to hide your sources."
  22. "The only thing that interferes with my learning is my education."
  23. "God does not care about our mathematical difficulties. He integrates empirically."
  24. "The whole of science is nothing more than a refinement of everyday thinking."
  25.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like an axe in the hands of a pathological criminal."
  26. "Peace cannot be kept by force. It can only be achieved by understanding."
  27. "The most incomprehensible thing about the world is that it is comprehensible."
  28. "We can't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 same kind of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
  29. "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30.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Curiosity has its own reason for existing."
  31. "Do not worry about your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 I can assure you mine are still greater."
  32. "Equations are more important to me, because politics is for the present, but an equation is something for eternity."
  33. "If A is a success in life, then A equals x plus y plus z. Work is x; y is play; and z is keeping your mouth shut."
  34. "Two things are infinite: the universe and human stupidity; and I'm not sure about the the universe."
  35. "As far as the laws of mathematics refer to reality, they are not certain, as far as they are certain, they do not refer to reality."
  36. "Whoever undertakes to set himself up as a judge of Truth and Knowledge is shipwrecked by the laughter of the gods."
  37. "I know not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 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
  38. "In order to form an immaculate member of a flock of sheep one must, above all, be a sheep."
  39. "The fear of death is the most unjustified of all fears, for there's no risk of accident for someone who's dead."
  40. "Too many of us look upon Americans as dollar chasers. This is a cruel libel, even if it is reiterated thoughtlessly by the Americans themselves."
  41. "Heroism on command, senseless violence, and all the loathsome nonsense that goes by the name of patriotism -- how passionately I hate them!"
  42. "No, this trick won't work...How on earth are you ever going to explain in terms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so important a biological phenomenon as first love?"
  43. "My religion consists of a humble admiration of the illimitable superior spirit who reveals himself in the slight details we are able to perceive with our frail and feeble mind."
  44. "Yes, we have to divide up our time like that, between our politics and our equations. But to me our equations are far more important, for politics are only a matter of present concern. A mathematical equation stands forever."
  45. "The release of atom power has changed everything except our way of thinking...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lies in the heart of mankind. If only I had known, I should have become a watchmaker."
  46. "Great spirits have always found violent opposition from mediocrities. The latter cannot understand it when a man does not thoughtlessly submit to hereditary prejudices but honestly and courageously uses his intelligence."
  47.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we can experience is the mysterious. It is the source of all true art and all science. He to whom this emotion is a stranger, who can no longer pause to wonder and stand rapt in awe, is as good as dead: his eyes are closed."
  48. "A man's ethical behavior should be based effectually on sympathy, education, and social ties; no religious basis is necessary. Man would indeeded be in a poor way if he had to be restrained by fear of punishment and hope of reward after death."
  49. "The further the spiritual evolution of mankind advances, the more certain it seems to me that the path to genuine religiosity does not lie through the fear of life, and the fear of death, and blind faith, but through striving after rational knowledge."
  50. "Now he has departed from this strange world a little ahead of me. That means nothing. People like us, who believe in physics, know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s only a stubbornly persistent illusion."
  51. "You see, wire telegraph is a kind of a very, very long cat. You pull his tail in New York and his head is meowing in Los Angeles. Do you understand this? And radio operates exactly the same way: you send signals here, they receive them there.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there is no cat."
  52. "One had to cram all this stuff into one's mind for the examinations, whether one liked it or not. This coercion had such a deterring effect on me that, after I had passed the final examination, I found the consideration of any scientific problems distasteful to me for an entire year."
  53. "...one of the strongest motives that lead men to art and science is escape from everyday life with its painful crudity and hopeless dreariness, from the fetters of one's own ever-shifting desires. A finely tempered nature longs to escape from the personal life into the world of objective perception and thought."
  54. "He who joyfully marches to music rank and file, has already earned my contempt. He has been given a large brain by mistake, since for him the spinal cord would surely suffice. This disgrace to civilization should be done away with at once. Heroism at command, how violently I hate all this, how despicable and ignoble war is; I would rather be torn to shreds than be a part of so base an action. It is my conviction that killing under the cloak of war is nothing but an act of murder."

  55. "A human being is a part of a whole, called by us _universe_, a part limited in time and space. He experiences himself, hi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s something separated from the rest... a kind of optical delusion of his consciousness. This delusion is a kind of prison for us, restricting us to our personal desires and to affection for a few persons nearest to us. Our task must be to free ourselves from this prison by widening our circle of compassion to embrace all living creatures and the whole of nature in its beauty."
    "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 and not 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counts." (Sign hanging in Einstein's office at Princeton)

Source: Unknown.

Author: Of course the late and undisputed Physicist Albert Einstein

2009年9月14日星期一

McCurry胜诉的意义

知识、产品、商标的法定自我保护游戏规则包括专利权、知识产权源自西方国家。时下许多商业产品、科研发明乃至个人创新,都通过这个公认的机制排除别人盗用、侵犯自己的知识产权与利益,属于一种排他性质的自我保护方式。

说到底,堂而皇之的专利权终归是“钱”与“权”在作怪。但是,当无所不用其极,把所谓的专利权扭曲而无限扩大时,是假保护专利之名,侵犯别人的利益。麦当劳VS McCurry案是典型例子。

快餐连锁店麦当劳是大财团,财雄势大,仗势欺人,试图借法律途径打压有Mc字眼的其他商业招牌,印度餐馆McCurry不幸遭到麦当劳控告。

麦当劳在2001年入禀高庭起诉大马印度餐馆McCurry,指印度餐馆冒用其注册商标Mc字眼。虽然吉隆坡高庭于2006年裁决麦当劳胜诉,餐馆业主不服而上诉。联邦法院在今年4月裁决餐馆上诉得直,获准继续使用Mc字眼,这场别具意义的注册商标诉讼案告一段落。

上诉庭驳回麦当劳提出的两个理由,一、当McCurry使用Mc字首(prefix),公众将McCurry误认为麦当劳;二、Mc在McCurry的应用将淡化Mc对麦当劳的重要性。

麦当劳以牵强的理由,主动向印度餐馆提出诉讼,尽显霸王心态。如果以此类推,许多有Mc或Donald字眼的任何行业商业招牌,或者推而广之延伸到其它行业的类似招牌也得折下不成?幸亏法庭宣判麦当劳败诉,否则大马乃至全球将兴起一阵荒谬的商业招牌名字诉讼潮流。

Source: Sinchew Daily.Opinion.published on 11/9/2009. Author: 费曼

2009年9月9日星期三

中西医应合作抗流感

A型流感果真将成为“人类永久威胁”?在全球惊恐A型流感扩散的气氛中,过去声称有效控制疫情的大马,近日频频疑似集体感染已经不只构成对于公共卫生及经济發展的威胁,连个别政府的施政思维,乃至人类对自身文明处境的态度,也受到极大冲击。

隨著疫情发展到可能失控的地步,A型流感的意义,也從“变种流感病毒”这个医学名词,发展出後果深远的经济和政治症候群。周二(2009年8月11日)的《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报道,A型流感继续扩大,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不只在旅游业而已,可能对国际资金走向和投资意愿都发生重大影响。美国新经济泡沫之後,本來经济表现稍為有些起色的发展中国家,在這波全球性传染病的肆虐之下,很可能是最大受害者;稍早對亞洲经济前景感到乐观的很多专家人士,现在不得不改变其預估。換言之,A型流感的政治和经济症候群,如今不過是初显病症而已。目前国內流感死亡率逾1.5%,不仅抗疫节奏急转直下,也凸显病毒是如何地來勢洶洶,令人措手不及。

在西医治疗A型流感面對瓶颈的当兒,中医在抗疫方面可以与西医配合,以造福病患。早前中国出現首例純中药治疗流感病患痊癒的案件,据悉广东中医院在治疗流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先以疏風清热、宣肺、利湿为法,使用银翹散加減的中药汤剂为主治疗,最后病患康复出院。

一般民间的中医中药研究本來就少,它的研究方法,也与西医的研究方式不同。中医药讲究使用过程的实证研究,卻较少西医式的解剖与分析。中药所含药性的研究也有限,人们只能由西医的检验里,去分析某一种中药所含成份。但它的药性、使用剂量、配方、药性与药理的互相作用等,整个思路卻与西医迥異,靠著西医的分析方法,当然无法透撤解释中医与中药的原理。但由于中医师未出面说明,使到中医在抗疫方面的功效往往受到忽略。

本地中医药界与西医一直存在矛盾无法化解。西医一直认为中医是一种不科学的医学,但中医则认为西医占有医学的霸权,不仅卫生管理长期是西药系统在把持,整个卫生医疗的管理,也依西医方式來管理;尽管卫生部近期在一些政府医院引进中医疗法,但成效并不显著。

事实上,中西医不应是矛盾的。中国在处理中西医问題反而较科学。自1949年以降,中国即建立中西医共同研究的传统,中西医並不偏废,使得二者同时发展。以北京著名的协和医院而言,就已经建立了中西医会诊,一起开处方,一起治疗的医疗系统。一般而言,其好处是西医仪器较先进完善,善于照透视、分析、切片、检验等,而中医则擅長了解体质较弱,內脏问题所在。二者会诊,作为开处方、治病人的基楚,当然比单一处方更完善。举例来说,有些该开刀的病,就由西医处理,但有关麻醉是否由西医处理,或只做針灸,则视需要而定。再如开刀后的复元,传统中医的能力远高于西医。如果中西合作,当更有助于病人的治疗。这是临床上早已证实的。

既然現在证明中医可治愈A型流感,中西医应互相協助,而非互相排斥;政府也不应只由西医著眼,而宜由中医药的传统出发,去制定适宜的、有利於病患权益的政策,让医学走出“中西合璧、互相辉映”的道路,才是上策。

原文刊登在:星洲日报。言路版。社论。2009年8月13号。作者:不详

2009年9月7日星期一

道德观念沦丧

阅读新加坡19岁女子通过网络发布卖身消息的报道,不禁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沦亡。

这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少女为了筹备母亲昂贵的医药费,不惜公然出卖肉体换取金钱,虽然出自一片孝心,与此同时也折射出她的道德价值观存有问题。如果真的经济条件有限,至少该少女应和家长商量其他更好的办法,不至于私下使用这种手段换取金钱。

新加坡经济发展蓬勃,有一流的政府公共服务传递系统,面对昂贵的医药费用,难道这片土地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在这个国度的子女们怎会沦落到如此境地呢?

多年来新加坡伪西方的作风间接导致优良道德价值观遭到抛弃。取而代之是“重物质物欲,轻人文道德”的新生代。“耻辱”、“下贱”已经被“物质”、“钱财”、 “笑贫不笑娼”代替,严重扭曲价值观。

邻国造就许多专才与富翁,吸纳全球多个领域顶尖人才,国力雄厚,也获得先进国资格,却换来这般人文素养,确实可悲。

刊登在《星洲日报》《言路》。2009-9-3。作者:费曼

延伸阅读:星洲日报:新加坡‧網站貼裸照‧女生賣身籌母醫費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28761?tid=2

读者回应:
1.柔佛州林女士:道德观念沦丧,确实可悲。近代的人们大多都经不起考验,怪只能怪生活过得平顺舒适,以及社会的乱象,让人们分不清是非黑白的真相。无奈。

读者来函:逃避不是最好的办法

读罢“明福之死启示录”专题,在“编辑室-恶主编手记”里,提及一些选择通过移民逃避问题的人,真是当头棒喝!逃避不是最好的办法,长远而言,设法解决问题才是上策。

最近笔者跟年轻人讨论赵明福事件,以及政府机构弊端,许多人抱着消极的态度,纷纷摆出“既然不能改变现况,宁可移民”的态度。难道其他国家就完美无暇吗?

虽然人各有志,但是这终究属于自私行为。国家属于人民的,全民应该参与国家的建设。这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高意识、高耐心、远见的人民与政治工作者的长期奋斗。人民不能一味逃避问题,对各种弊端无动于衷。

赵明福事件只是各种弊端的冰山一角,如果大家不要其他弊端继续发生在我们的国度,大家必须凝聚力量,从各方面着手改善各层次的弊端。自私自利的结果是让糟糕的情况继续发生,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发生某些不公义的事情在自己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予人”,既然大家人同此心,就应该在“共同为大马打造更好的将来”方面有共识,发挥大家一起解决问题的力量。否则,就是大家一起被问题解决。

别再逃避了,大家拿出勇气面对它、改变它吧!

刊登在《星洲日报》《4楼后座》。2009-8-22。作者:费曼

延伸阅读:《星洲日报》
1。明福之死,怎一個悲字了得?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24665?tid=14


补充:
有谓“生命不在乎长短,只在乎精彩”。赵明福以另类方式为自己放射出不一样的光芒,在生命结束后绽放精彩的回响,让短暂的人生旅途画上不完美的句号,是明福的无奈,也是大马的愤慨。(27/9/2009)

中西医结合在大马:理想与现实





























(以上表格剪报只刊登在印刷版)

大马中医的出路之一:中西医结合,面对种种困难,理想与现实有极大落差。
《东方日报》专题报道获得中医界关注,也让大众了解实况。


延伸阅读:(由于《东方日报》网络资料每过大约2周即取下,本部落格仅存档以下标题中的第一项报道)
《东方日报》,《东方议题》:
1。百萬華陀集體救中醫(完結篇)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gread/20Mx0Dpq0dYL9iM50anG8Anq108x9XpV

2。嚴缺資源,依賴中國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gread/GNS/23080PXr0kYu9MS40YMN8xn31sk89jAE

3。局部承認是好的開始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gread/GNS/2N5J08Oo0hn49udX06xm8S7d1iWu9ED3

4。承認資格要看臨床 政府沒看到「真中醫」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gread/GNS/2c4L0qzW0qz29i4d0eNf875n1Suj91qe

P/S: IM = INTEGRATIVE MEDICI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萬華陀集體救中醫(完結篇)


近年趕搭時代列車、再露頭角的中國中醫,發展相當快,有了完整的醫療專家隊伍、現代化管理、先進診療設備、完善的中醫醫療制度、政府大力支持研究、活躍的學術與培訓活動等;反觀大馬中醫,在各個環節落後許多。

本地中醫學者認為,在目前客觀環境下,大馬中醫的發揮空間相當有限,難以與世界接軌,抗衡西醫藥更是以卵擊石。創新的診療活動勢在必行,但現實中的限制導致合法的創新空間很有限。許多中醫更索性放棄專業臨床工作,改為搞健康或保健活動。

無論如何,「遲到好過沒到」,走向現代化、規範化、法制化以及中西醫結合,都是大馬中醫界無可避免、必須順應的世界大趨勢,貫徹和實施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以及我們到底需花上多少時間,去解決長期累積的中醫界各種困境。

雖然中西醫結合是大馬本地中醫的最佳出路,也是達到創新以及與世界接軌、抗衡西醫藥的重要方式,但是,很多時候業者感覺到無能為力,這必須是由政府和衛生部開始。

本地中醫學者湯志偉受訪時,向本報列出了多項相關法令,包括醫藥法令、傳統與輔助醫療法令、醫療器械法令、醫藥廣告指南等,都必須大刀闊斧改革開放,去除了對中醫的諸多限制後,才能通過學術交流、教育培訓、研究撥款等,讓中西醫結合得以在本地如中國那樣徹底實行。

雖然我國政府計劃規管中醫,讓國內中醫日後在行醫時能有法源依據,但湯志偉認為,短期內中醫的法定診治權利還是難有巨大改善。

目前,在國內封閉的相關法令下,雖然已有部分中醫師正在應用中西醫結合,但湯志偉直指,由於客觀環境的約束,規模相對小,發揮空間有限。

「事實上,也有一部分中醫因觀念問題,抗拒中西醫結合。而有興趣中西醫結合的中醫,一部分在具體操作上欠缺頭緒,或個人條件有限,難以實現。」

國內西醫公會的「專業操守」,限制西醫不得與非西醫合作,被湯志偉視為中醫運用中西醫結合的障礙之一。西醫包辦法定診斷權利,醫藥保險、病假等都需要現代醫學(西醫)的診斷才能作為結論。

本地中醫學者鄧添才覺得,需要讓本地西醫去中國看看現代中醫中藥的發展,最好讓他們也接受一定的中醫訓練,提高對中醫藥的專業認識。只要西醫亦認同中醫藥存有其一定的療效,那中西醫結合一事才更能事半功倍。在中國有不少有名的中醫是西醫本科出身後,再接觸中醫然後認同中醫的,「這說明了其實中西醫是沒有衝突存在的,以及可以共存的」。

不過,鄧添才受訪時同時補充說,在中國中西醫可以合法結合,雖是該國中醫中藥的一種優勢,但也可能發展成為中醫藥的絆腳石。

中醫依賴西藥被同化?

中國天津中醫學院碩士的鄧添才,在中國學習的日子里,發現大多數中國中醫很依賴西藥,在這種環境底下又如何有利於發展中醫中藥呢?這種情形到底是中西醫結合,還是中醫被西醫同化呢?

「反之,大馬中醫不能合法應用西藥,治病手法就只能依賴中醫中藥,在這種條件下,我國中醫會更努力鉆研中醫理論,反而成為大馬中醫藥的特定優勢。」

大馬中醫師公會副福利主任黎家祥向本報認為,在大馬,中西醫結合是由於政治、文化、語言溝通等問題,而一直未能結合。「但我相信『療效才是硬道理』,只要附合經濟效益,療效顯著,中西結合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但他提出了「中西藥參雜」的問題。「一些所謂的中西合併,在『中藥』內參雜了西藥,患者服後取得速效,但只有『養病』之效,毫無根治之功,長期服用還會對內臟有損!此毒瘤不可不清。」

转载自《东方日报》:李德伟。2009年8月19日

何止張仲景

拜读 《从A流感想到张仲景》一文感触良多。淞祥君认真看待《皇帝内经》戏剧,从中了解中医历史与精华实属难能可贵。

许多人对古代中医仅停留在“华佗”的刻板印象。其实,中医先贤何止华佗一人。张仲景是中医内科理论体系的奠定者,其名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当今中医必学的“四大经典”之二,后世医家也在其学术基础上发展出新学派,可见其贡献极大。

与瘟疫搏斗的中医先贤除了张仲景,还有王孟英、叶天士等人,并创立出有别与“伤寒”学说的“温病”理论。“温病”学说书籍“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瘟疫论”等等,也能够运用于诊治瘟疫性质的传染病。已故近代名医蒲辅周曾经利用“温病”学说对中国某地区的大规模日本脑炎疫情作出贡献,至少数万人获益于蒲老中医与其医疗队伍的防治。

中国在沙斯疫情果断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取得注目的成就,死亡率、并发症、西药毒副作用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显著优于纯西医方法。中国广州省中医院采用纯中医药方法治疗A流感显效也值得进一步探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基础。中医通过调理“正气”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减轻不适。

淞祥君感叹大马中医在传染病“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在“一粒‘班那多”就搞定”的社会没受到尊重,乃客观环境使然。这牵涉到医疗卫生政策等等问题,最近“言路”版有关中医的文章已经简明,恕不重复。

科学经常游走于肯定与质疑之间的矛盾,寻求科学真理必须以开放的心态作出探讨,封闭的思维无助于科学探讨。网络流传某中国学者方舟子质疑中医的科学性,不鼓励民众寻求中医诊治,并强调中医惟有获得现代科学证明才是科学的,甚至主张废除中医理论体系,明显掉入科学盲点。
现代中医借用西医的医学统计学研究方法,整理出具有意义的统计资料。所谓数字会说话,虽然许多中医的疗效尚未获得类似西医的解析,却不得否认摆在眼前的事实,而且能够通过正规教育传授。中医学的发展有古代科学条件限制,自然有某些必须放弃的糟粕,但是不至于全盘否定中医学。

本文刊登在《星洲日报》《言路》。2009-8-4。作者:费曼

延伸阅读:
星洲日报:言路: 評論:淞祥‧從A流感想到張仲景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0930

中醫教育邁向新紀元

英迪大学学院开办中医学士学位课程,是大马中医教育水平提升的标志。多年来我国中医课程水平参差,饱受各种软硬体设备问题纠缠,素质相对较高的中医学府寥寥无几。英迪中医课程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间。

英迪中医课程作为国内首个经高等教育部批准的中医课程,自然符合严格条件。首先,教学硬体设备方面具有现代化科学设备,包括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的实验室,能与现代医学基础科目紧密结合,学员不至于纸上谈兵,英迪是大马中医课程中首家设有完善实验室设备的中医学府。除了高教部,该课程也符合大马学术鉴定机构、卫生部属下“传统与辅助医疗委员会”对中医专业资格的要求,包括必须满足临床实习、导师资格等等条件。学员毕业后即符合专业资格,顺利注册为中医师。

从科目方面而言,英迪中医课程包含现代医学基础与临床,例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等等,为中西医结合打下扎实基础。其他除了一般中医科目,相信“医药法律、监管、医药道德伦理”科目是首次出现在本土中医课程,非常切合国情,灌输医德医风极其重要。中华医药保健里悠久的“中医养生与康复学”纳入课程,让“养生”的应用摆回正轨,意义重大。“老年医学”是中医学的一大优势,把“中医老年医学”纳入课程是明智之举。整体上这属于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课程。

 据悉,英迪将提供完善的临床教学场地,包括门诊与住院方面,与森美兰华人接生医院的合作为中医教育开辟了崭新的临床教学方式。另外,英迪跟中国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让学员到当地短期实习,是开拓视野的大好机会。

 另外,许多中医学院认为中医科学理论与西医不同,同时为了填满学额而招收非理科生,间接影响毕业生素质。英迪一反一般中医学院的传统习惯,不招收文商科生,相信对提升学员素质与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有所帮助。

教学导师身负重任,必须抛弃传统保守思维,竭尽所能栽培高素质人才。中医学肯定不是容易读的课程,中医师也绝不是容易当的医者,学员必须为执业与高层次做充分准备,艰辛的学习过程也承载着使命感。除了理论与临床学习,课程特别融入沟通技能、专业思维分析与判断培训,使中医教育更完善,有望日后带动本土中医的学术风气。英迪中医课程可谓国内中医教育的里程碑,如果办学顺利,英迪势必脱颖而出成为国内中医教育的典范。期望其他私立学院向英迪看齐成为中医摇篮,栽培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技能熟练的新一代中医精英。

本文刊登在《星洲日报》《言路》。
日期:2009-July-24.
作者:费曼

不讀中文報真可惜!

雪州行政議員歐陽捍華政治秘書趙明福命案,獲得各界非一般關注,雖然獲得各語文平面媒體報導,但重視程度卻不一。
在7月18日,全部中文報章緊密跟進事件的發展,除了詳盡報導各方消息,更圖文並茂報導警方使用暴力方式驅散聲討聚會人群及逮捕某些民聯政治人物,大量圖片無不令讀者震撼。

同一天,筆者留意兩大英文報章均稍微跟進報導此事,其中一份英文報刊登群眾在雪州反貪污辦公樓下群眾的圖片,沒有警方抓人畫面。至於某馬來報章,只報導趙氏未婚妻“未婚懷孕”的消息。從巫英報章看來,趙明福的命案僅僅一般案件。這樣的處理,真有粉飾太平之嫌。

各中文報記者與報章秉持專業精神與勇氣,報導事實的真相,使事情攤開在陽光下,讓讀者獲得最全面的第一手消息。毫無疑問,這是廣大讀者支持中文報的最佳理由。

雖然網絡也能獲得類似圖片與消息,但是許多沒有電腦的人是非常依賴平面媒體的新聞。所以說,那些不讀中文報章的人“走寶”了!

刊登在:《星洲日报—沟通平台》。2009-7-23。作者:费曼

延伸阅读:
1。星洲日报:雪議員政治秘書墜樓死,
http://www.sinchew-i.com/sciWWW/taxonomy/term/362
2。星洲日报:雪議員政治秘書墜樓死案部分图片,
http://photo.sinchew-i.com/node/726

求医也求己

读过29/6爱珍在4楼后座的“求医不如求己”,我想借此机会提供浅见。
医学的现实是错综复杂的,医学本身并非完美,而且涉及人为因素。任何手术均有风险,也不保证成功。就算有90%把握,也不能够担保最后的结果不会出现在另外那10%里。所谓“名医”也如此。

另外,一般人认定某疾病一定能够经过某个治疗而痊愈,或者误会只有某个治疗方法。这些是常见的认知问题。

临床医学工作经常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患者教育水平偏低等等,有些医生因此省略复杂的解释,或者在其他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有时候容易引起医患之间的误会。

就如任何行业,医学界难免出现害群之马。医生或医院除了往钱看,医德日益遭受争议。多年来大马中文媒体喜好报道医生的正面信息,却在提供病患自我保护资讯方面缺席。患者被剥削、误诊误治、欺骗等等,我所见闻的不在少数,在媒体曝光的不过冰山一角。

许多人把医学或医生想象得太完美,不能接受瑕疵,这观念需要纠正;也不应该因发现某些污点就放弃相信医学或医生,甚至否定医学或医生的贡献。

除了医生,没有人能自己当医生。相对而言,爱珍“求医不如求己”借友人的遭遇一概而论是不可取的。自医相对更让人危害自己的健康多于帮助自己。

医疗与保健是医者患者双方面的共同责任,也需要最起码的互相信任。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固然非常重要,但是需要平衡点。我希望贵报的“养生”副刊日后多灌输病人权利的知识。
谢谢。

刊登在《星洲日报》《活力副刊-4楼后座》。2009-7-18。作者:费曼

連串疑問

衛生部長透露衛生部認為它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來控制新流感病毒疫情,但是民間並不認同,至少不是衛生部長以為的“很小撮人”。從最近某中文電台討論疫情的“聽眾叩應”時段可知,尊貴的衛長可能“失算”了。

通過媒體尤其是報章與電視是散播官方消息最有效的管道,相信大家無異議。可能衛生部認為電視觀眾一見到廣告即一呼百應地加強個人衛生,即可達到預期目的與效果。但往往事與願違,部份人根本不明白廣告的重要意義,以至事倍功半。

在平面媒體發出的信息固然提高醒覺,經過多週的排山倒海式報導,資訊顯得有些凌亂加劇了一些人的混淆。官方發佈的“以假亂真”、“以真亂假”的“官方消息”,讓人不禁問道:“為何州級衛生局越俎代庖?而且不止一次?”、“中央政府發佈的才是第一手資料?”、“到底何者為實?”、“如何協調內部運作?”。

另外,衛生部不時調整措施,加上媒體的資訊令人民眼花繚亂。既然要達到防疫效率,發佈足夠的信息理所當然,可是衛生部經常隨時間推移“點點滴滴”地透防疫措施,民心納悶、焦慮、惶恐甚至憤怒。為何信息不能及時與統一發佈?每當衛生部在確診病例增多後才追加新措施,難道不怕影響公眾的信心嗎?到底衛生部保留了多少最後一分鐘才出手的“必殺技”?

經過官方、媒體“不厭其煩”的廣泛報導、宣教,至今依然有人向筆者詢問這是甚麼疾病。到底哪裡出現問題?

有些人只有當別人提到“此病毒可能會死人”才認真看待,否則就掉以輕心。少數家長對學校出現確診病例而關閉不知情。為甚麼所謂的“官方信息”不能夠有效表達重要的信息,和輸送到關鍵人群?

Source: 《星洲日报》。《言路》。2009-7-3。作者:费曼

美國A型流感破百萬?

6月28日,星洲日報醒目的頭版標題“美國A型流感破百萬”分外吸引眼球,神經突然緊張起來。詳細報導在第16版。

據報導,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利用電腦模式與重疫區的調查資料,推算感染新流感病毒的人數“可能突破100萬人”。此項推測數據包括“目前已經確診、漏報、隱瞞、沒有發作的全部感染者”在內。

這項鎖定在“重疫區”為參考數據的人為推測存有較大誤差是統計學的常識,醫學統計經常不把“不發作的感染者”納入統計,這次的推測卻納入,增加不少潛在的感染數據;更何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美國目前的確診病例是2萬8000人。

從這樣巨大的落差看來,不難估計這個推測極可能高估了目前真正的疫情。

假設有100萬人感染,加上病毒強烈超強傳染能力,恐怕美國短期內將“全線崩潰”了。反之,選擇“輕疫區”則可能低估疫情。

“美國A型流感破百萬”只是“未經證實的粗略估計”,參考價值不大。但是這個報導可能加深公眾對疫情的兩極化反應。粗心大意的讀者往往看過標題後沒有詳讀內容而斷章取義。有人過份緊張,有人則更加掉以輕心。

筆者閱讀星洲日報近20年,知道這是一份負責任的大報。在此希望編輯以後在標題略花心思,免得讓人產生“炒作”的錯覺。

刊登在《星洲日报》,《沟通平台》。作者:费曼。2009-6-30.

延伸阅读:
《星洲日报》:美國‧比通報宗數多50倍‧病例破百萬宗
http://www.sinchew-i.com/sciWWW/node/100608?tid=326

中医的困境

十年前,卫生部长拿督蔡锐明宣布计划承认传统医疗包括中医,中医界领导人即信心满满地高呼“中医前途一片光明”。

然后,出现越来越多素质不一的中医专业课程与中医药常识班,无论男女老少、文商理科毕业生也加入中医行列。现任卫生部长廖中莱透露“传统与辅助医疗法令”将在国会寻求通过,公共与私立大专纷纷表示有兴趣开办中医课程。可见,中医领导前辈所言将变成事实。虽然“前途无量”,多年来中医界背后存有不少被忽视的困境与隐忧。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监管,非法中医已经是老掉牙的问题,骗子借“中医”之名在没有立法监管的国度混水摸鱼,政府在这方面显得有心无力,江湖郎中继续到处横行。最近槟城的中国“神医”竟然能够在短短一年内成功骗取600万令吉一案,显示情况到了严重失控的地步。

中医界内部问题也不少。专业水平参差、专业资格欠统一、害群之马、太多中医团体、领导水平偏低、资源分散、不团结、缺乏学术交流等等,都是环环相扣的问题,需要较长时间一一解决。唯有高素质领导人的领航下才能够突破旧框框。

中医教育仍不完善

中医教育方面也存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大部分中医学生是文商科背景;有些学生学习的思想欠成熟;学习成绩欠理想。另一方面,缺乏师资与设备;缺乏严谨的科学逻辑思维与独立自学培训;缺乏继续教育与提升的管道等等是长期累积的弊端,对日后的执业有深远的影响。

一些文凭工厂趁中医药的复兴潮流提供非中医专业课程,例如:夜校制中医常识班。原意是推广中医药常识,无可厚非,但是心术不正的学员毕业后竟摇身一变,当起“专业”中医,令原本诸多问题的中医行业更加乌烟瘴气。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中医执业环境欠理想,近年来正规、非正规、合法与非法的中医总人数迅速膨胀,令中医行业处于恶性竞争的局面。不少正规中医的意志被消磨完后,醒悟“前途暗淡”,毅然放弃行医。那些能够坚持下去的唯有靠“希望在明天”,继续浸泡在“红海”里。

以上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唯有寄望政府的努力,尤其是卫生部在“传统与辅助医疗法令”下的执行表现。中医界也必须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我鞭策,拿出改革的决心、果敢的行动。

刊登在南洋商报《言论》。2009/06/22。信手拈来:中医的困境/作者:扬伟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