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3日星期三

中国功夫了得

到底中国功夫有多厉害?很少人晓得。许多人都凭观看港产古装电视剧、港武侠片的印象作参考。至于中国功夫与泰拳对决,李小龙电影、甄子丹电视剧《精武门》等等是近代仅有的参考。现实中,好像未有真正的大对决。总之,没人说的准,也无人出面说个明白。

最近,在中国举行的“中国vs泰国”散打比赛,至少在散打方面有清楚的答案。中国功夫绝非花拳绣腿,比泰拳略胜几筹。
而且,少林派出的只是个俗家弟子就能取胜。如果是入室弟子,哪还得了?
请点击标题以联系到《星洲》网站了解相关报道。

中國‧4勝1負‧全場歡騰‧中國散打大勝泰拳

生命誠可貴正義價更高!



生命誠可貴正義價更高!──〈東方人物林碧顏〉讀後感

转载自《东方日报》
作者:古元佑

在佛教裡,「義工」就是以奉獻的精神,不存分別心,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將所有的大眾當成未來諸佛、現世的菩薩,為彼等做任何的佈施時,都是以恭敬、感恩,和不求回報的心,為彼等做誠懇親切的奉獻。

2009年度林連玉精神獎得獎人──馬來亞第一位女律師,拿督林碧顏在受獎及受訪時謙虛地將這份榮耀歸納為錦上添花。事緣,她在過去數十年都默默為社會基層付出。並稱,為林連玉爭取公民權,只是她身為公民律師的其中一份職責與義務。(詳文參見2009年12月13日星期日之「東方人物」)。

記者謝仲洋在報導中稱:每一位偉大人物的心中,都有股忠於自己的信念,作為曾替族魂林連玉爭取正義的林碧顏,也不例外。94歲高齡的林碧顏的信念若拋擲出來,也許不如政治家般洋洋大灑的滿腔理論;有的,只是最簡單樸實,但卻最實際的原則。她對華教貢獻的付出沒有滿腔熱血的鏗鏘話語、或是充滿民族大業的悲情;有的,只是她站在公權和全民的角度,覺得有義務為他人做事的人格。

這就是(對)了!生命誠可貴正義價更高!能夠放下身段的人格,發揮使命感,才有浩瀚的偉大。這也是筆者對林律師最深刻的感觸,她也應該獲得至高的敬意。

以佛法的觀點而言,奉獻並不等於是犧牲,許多人常把「犧牲」與「奉獻」混淆了,其實不然。奉獻雖然是付出,卻非但沒有損失,反而在奉獻中成長自己又成就他人,這就是「利人利己」的道理。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盞智慧、慈悲的無盡燈。若能發揮使命感,把「奉獻」的精神,實踐在生活環境中:用「奉獻」的心態來服務家人、屬下員工;在社會上用「奉獻」的心為群眾服務,讓別人得到安慰與所需。

人人若能讓週遭的群眾都來延燃彼此心中的那一盞燈,我們社會必然就能更祥和。與此同時,媒體也要對社會能做到宣導與揚善,這個社會才有安定的力量。
————————————————————————————

费曼注:
由于《东方》网站向来没有设《东方人物》,请点击以下标题含有的网址了解更多:
1.“默迪卡大獎”教育及社群組‧花蒂瑪、林碧顏獲獎
2.為國貢獻多‧2女性獲默迪卡獎
3.連玉精神獎‧林碧顏、胡萬鐸分享

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

針灸治療中風 痊癒率70%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受到欢迎,应该获得重视及宣扬。
在大马欠缺大规模统计,唯有借中国的研究结论。
请参考相关报道。

1.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read//2To20s020IX59AsS1TXg2L6E2H372iP4

第九大馬計劃華小得3%

作者:楊善勇     刊载在《东方日报。龙门阵》。2009年12月22日(印刷版)

第六、第七、第八及第九大馬計劃下,國小、華小和淡小的撥款分佈畢竟如何?

人民公正黨士拉央國會議員梁自堅律師在國會提問之後,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公佈了第九大馬計劃的(局部)詳情:冠軍:國小,44億6810萬令吉;亞軍:華小,1億4250萬令吉;季軍:淡小,1億1910萬令吉,總計共有44億6810萬。按照比率,國小占94.47%,華小3.01%,淡小行情最淡,只得微不足道的2.52%。

梁律師獲得這份數據,精打細算之後,發現分佔199、82和61所的國小、華小和淡小每所學校所獲平均撥款如下:冠軍:國小,2245萬令吉;亞軍:淡小,195萬令吉;季軍:華小,174萬令吉。

如果梁自堅律師的算盤沒有打錯,換句話說,奉第九大馬計劃之名一個馬來西亞的每一間國小所得平均撥款,是淡小的11倍也是華小的12倍。這一種梁律師說是天淵之別的差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如果2245萬令吉確屬建築小學的基本預算,每加建一間華小,華人社會上上下下需要另外承擔2071萬。除以600萬同胞,每人需要加付陸庭諭老師所說的第二所得稅馬幣3.45令吉。

84間華小我華裔同胞則一共繳付283.03令吉,分攤在期限五年第九大馬計劃,每年僅是56.60令吉,或者相等於每月4.71令吉。每月4.71令吉算得了什麼?大家各自自願少吃一碟叉燒飯,應該就綽綽有餘了。

不貴不貴,一點不貴。何況賴昭光兄所著《肚懶就是力量》(2008;吉隆坡:大眾科技)內收〈只有數字會講真話〉年前統計,單是《南洋》與《星洲》義演,歷年捐款已達4億3000萬++(頁87);我不能明白,梁律師還在國會嘰裡咕嚕什麼?

2009年12月20日星期日

梁文道‧活在科學文盲的時代

刊载在《星洲日报。言路》。2009年12月4日(印刷版)

公眾需要認識科學,但是他們該怎麼認識,只要認識到甚麼程度呢?我們又有甚麼方法來衡量一個社會的整體科學知識水平?

傳統上,學術界有許多量化手段可以幫助我們檢測一個國家的國民科學知識水平。方法不外乎設定問卷,列出一系列由淺至深的問題,然後讓受訪者作答,再結集分析,打一個綜合的分數。這種方法把科學知識假定為一個穩定的水庫,相信有些知識是確定無誤的,而且人人都該對它們擁有某種基本的認識。所以我們才能在基礎教育裡面設置課程,把這些知識教給學生,覺得那就是現代公民合理的科學知識水平了。

可是在前述那些足以左右人類未來的重大爭論裡,我們才知道,這種假設下的科學教育根本不足夠;也沒有一套百分之百準備無疑的知識可教。所以“公眾瞭解科學”運動總結出了另一種知識觀,把重點放在每一個構成公眾的行動者身上。意思是先不要預設一大套放諸四海皆準的知識儲備,而要看關注某一個課題的公民有沒有相關的知識和判斷能力。

就拿今日的中國來說吧,到底要吃下多少三聚氰胺才會中毒,地震又能不能預警,這一切都是大家關注的日常話題,可是在介入和討論之前,我們有沒有充份的底子去理解期間最基本的事實?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思考方式夠不夠嚴謹?過不過關?這一切都是目前的基礎教育無法獨立完成的;畢竟,我們很難想像中學課程會詳細教導學生三聚氰胺的化學式子和檢測方式。因此,科普的工作就變得格外重要。

1929年開始出版的《萬有文庫》是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最了不起的傑作,也是近代中國規模最龐大的系列出版物。王雲五先生當年策劃這套文庫是為了普及國民知識,替方興未艾的大小圖書館建立基礎館藏,所以《萬有文庫》裡的每一本書都力求深入淺出,讓讀者廣泛接觸各門新知。在這4000多冊1000多種的叢書裡面,光是“自然科學”就佔去了191種,乃所有項目中最大型的一個,也是王先生最引以為傲的手筆之一。

這就是民國文人和出版界的識見了,在他們看來,“賽先生”不只是空洞的口號,還是必須認真對待的貴客。反觀今日中國書市,不僅沒有一家大型出版集團會以同樣的眼光規劃自己的出版品,科普書在市場的佔有率上也遠遠不及史地等人文類書。

莫非現在的中國人都已經很懂科學了?連假雞蛋都造得出來,所以大家也不必再看甚麼科普書?

我常常懷疑作者是問題的根源之一。不是讀者對自然科學失去了興趣,而是能夠引發興趣的作者太少。我長年訂閱《Scientific American》和《NewScientist》,雖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看得懂,但總是被那些作者妙趣橫生的文筆打動。身為一個專業媒體人,我有時甚至覺得他們說故事的能力要比我強得太多,令人自愧不如。

為甚麼這麼一幫理科出身的傢伙能夠得出如此生動的文章呢?先撇開那些職業寫作的“科學記者”不提(這是外國許多主流大報都會開設的職位,專門請一些擁有高等學位的記者報導科技新聞),許多科學家自己就是文化素養相當高的人,能用巴哈的平均律為例,輕易說明數學的歷史演變,以文學史上的冷僻典故形容“弦論”的爭議,信手拈來,毫不勉強。

如果有時間,現代中國知識份子的文理分途一定是個很有趣的研究課題。我們的文人和科學家似乎太過禮讓,文人把科學常識全讓專業人士操心;科學家往往更狠,乾脆一股腦把掌握文字的能力也統統推給對方。於是就出現了我在書評雜誌上找不到人談科學的窘況了。慣見的作者群根本不大看科普書,學院裡的專家則不大懂得使用常人的語言寫字。終於,我們就這樣繼續活在一個科學文盲的時代。
———————————————————————————

费曼短评:梁道出目前科普教育的困境,基本上跟物理学家费曼教授的《这个不科学的年代》异曲同工。

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

社会生病 祸害莘莘学子

最近,星洲日报的副刊刊载一则女中学生被迷奸的教育新闻举国轰动,并惊动警方调查此案。

在此转载星洲日报相关网页,以供参考: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42375?tid=3

这起事件让人思考,社会-学校-家庭,媒体乃至国家政府各自的角色,各种环环相扣的问题,其实息息相关。

東方群英會:知識為何沒有改變命運?

作者:宋育晶

「知識改變命運」。這是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名言。

出身貧困沒讀過幾天書的李嘉誠,卻深知無論是經濟發展、民族進步、國家富強以至人類文明的提昇,都仰賴知識,因此致富後對捐資辦教育不遺餘力。

然而,同樣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的上海海事大學女碩士生楊元元,高學歷卻沒有讓她邁向康莊大道,反而走上了自殺的不歸路。

過去一周,楊元元自殺事件成了中國最熱的社會新聞。

據報導,30歲的楊元元祖籍湖北,6歲喪父,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她2002年從武漢大學本科畢業,做過多份工作掙到錢還了拖欠的學費後,才拿到畢業證書。今年,她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學法學系研究所。弟弟則在北京大學讀博士。

由於貧困,楊元元帶著母親一起擠在大學宿舍的小床上,但學校認為不符合規定而強行攆人。

俗話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在無法為母親解決棲身之所的情況下,她精神徹底崩潰,自縊身亡。

楊母回憶,楊元元輕生前曾喃喃自語,「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我學了那麼多知識,也沒見有什麼改變」。

人們同情張元元,但對她選擇死亡看法兩極。

有人說,學生家屬住宿舍,本來就不允許,為了錢而自殺,又何必來讀書呢,不如去找工作。

也有人認為,樂於助人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一家教書育人的大學,如果肯提供一張床給一個貧困的母親,悲劇就可以不用發生。

楊元元的不幸,正好體現了人性的冷漠,世態的炎涼,還有社會的冷酷。

知識的確是可以改變命運,但更重要的是改變心態。

上海精神科專家認為,貧困並不是楊元元自殺的原因,因為人應該學會堅強,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和困難,都要堅強理性地對待,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面對問題有很多方法解決,選擇輕生實在「太傻」。

但楊元元等不及了,在上海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在「沒錢不應來讀書」的辱罵和「不發畢業證」的威脅下,「留得清山在,不怕沒柴燒」這種我們從小就學的道理已經救不了她。

在笑貧不笑娼的現實世界中,知識不再是耀眼的光環。在楊元元事件發生前,武漢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張在元教授,因患罕見疾病住院,病危之時,校方竟派員到他的病房當面宣讀終止聘用合同,並停止提供醫療費和住房。

事件引起輿論嘩然,炮轟武漢大學是「飛鳥盡,良弓藏」,寡情薄義。校方辯稱到期終止合約並無不妥,並稱會盡可能為張教授提供協助。

在千萬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之際,知識成了通脹時代唯一降價的東西。而無價的學術專業、高尚的知識分子氣節,更是不值一文,否則又怎麼會容不下一個楊元元,一個張在元,還有一個起草《零八憲章》的劉曉波?

刊载在《东方日报》。2009年12月15日

高峰論壇:笨!關鍵不是抄不抄

作者:陈利良

首相拿督斯里納吉上台後,拋出關鍵績效指標,期望能夠進行轉型,提升政府部門的績效。

我們這個國家長期患有跟屁成風的疾病,一夜之間,各領各域紛紛掛上了關鍵績效指標的旗號,彷彿少了關鍵績效指標,就宣告著世界末日的來臨。

不止各個政府部門,連人權委員會也來湊熱鬧,建議人權也要納入關鍵績效指標。

納吉提出的「一個馬來西亞」執政主心思想,開始階段給大家感覺似乎很多不錯;奈何,短短時間內就已搞到氾濫,連學生課程也要加入一個「馬來西亞」,變成弄巧成拙,差不多要把華社弄得人仰馬翻。

當年,前首相敦阿都拉初上台時,不懂是那個狗頭師爺獻的策,竟學古代的皇帝,也來個微服出巡。當然,我們的馬華雙寶也馬上跟屁,照抄不誤(特此聲明,這與文抄雙寶與華校出身無關),也急急微服出巡。

再往上追溯,當年馬哈迪心血來潮,推出了「2020宏願」,結果我們不只有2020哇哇聲商店、咖啡檔,甚至在路邊還有不少2020哇哇聲漢寶包。

其實,我們的皇家大教授可能年紀漸大,腦袋開始不靈光,馬來西亞人當文抄公,絕不是我們華人學校獨家註冊,版權所有。這主要整個國家教育失調,長期「積勞成疾」,跟屁文化盛行有關。

在我們填鴨式教育制度下,把孩子當豬來調教,經過6年小學教育,那些天真可愛,充滿創意的孩子都變成乖寶寶,個個都是音樂大師「背多分」。

我們的學校不是讓孩子發揮天賦的樂團,而是扼殺孩子創意的罐頭加工廠,出來的都是經過品質檢驗,絕對標準的產品。

其實,盛產文抄公又豈止華校呢,其他源流學校也大可不必龜在笑鱉沒有毛。大家者都在同一填鴨教育體制下,誰也好不了誰,何必五十步笑一百步呢。

斗膽問老邱一句,你橫行杏壇幾十個春秋,桃李滿天下,享盡榮華富貴,又調教出幾位能擠入國際殿堂的高足呢?

像我們這樣的體制、這樣的土壤、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社會、這樣的思維、馬屁精與跟屁蟲氾濫的年代里,如果不盛產文抄公,又能期待什麼東西呢?

我們不是時有所聞,大學教授的博士論文也是靠抄回來,才能弄到個什麼專家學者來唬人嗎?

文抄就文抄,反正天下文章一大抄!一些報館的名筆,也不是照樣靠抄文章,只要包裝得宜,還不是混出一個春天,名利雙收嗎?

文抄公就文抄公,我們又何必在意呢?這個年頭,靠抄來混出名堂的大有人在,反正只要能混出頭來,又有誰去在意呢?

笨!績效關鍵不在於抄不抄,而是混不混出頭來,只要混出頭的就是人才!

刊载在《东方日报》。2009年12月14日

2009年12月13日星期日

说黑道白:现在应已是高收入国

作者:黄子 时事评论员

2006年新加坡人均收入2万4840美元,香港人2万2960美元。即新人的收入高过港人8.2%,这令“港人条气有点唔顺”,于是有人作文章,分析原由。

原来从1975年到1995年,两地收入十分接近。香港因九七大限,出现高收入的港人移民潮,过后大量低学历低收入的大陆人入港,因此拉低香港的人均收入。

新加坡的高收入主因之一,是如伦敦,只收高学历高收入移民所致。

唉呀!也不过8.2%之差,就有这么多话讲。是否也因这种争强的心态,去年香港的人均收入,已超越新加坡,排在全球第十五,是2万5430美元,新加坡落后10个马位,排在第二十五,收入只达2万1560美元。

话说呀,五六十年代,当我们在读香港出版的“三亳子”小说的年头,我们的收入不也是高过香港?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南马人不也是喜欢到新加坡消费?就如今日新加坡人喜欢来马消费一样,当日新加坡样样便宜,就如今日我们一般。谁消费谁,几乎表示谁就是大爷。

幸亏我们不是香港人,好争好强。输一个马鼻就“唔顺”。

我们今日输给香港新加坡,不是8%,是几百巴仙,我们都“唔出声”,因为大气。2008年,我们排在全球第六十一位。虽然我们输给许多听起来根本不怎么样的毛里求斯、拉脱维亚、哥斯达黎加;或者没什么听过、也不知在哪的安提瓜、帕罗、塞舌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圣凯茨和纳维斯等等。不过,没问题,我们领先一百年前地球上最富裕的10个国家之一的阿根廷一个马位。

我们不想当年,我们不谈现在,首相要大家眼看未来,我们要转型为高收入国家。相信不难达到,只要把政府部门采购的资金流向透明化,账目清楚化,一千多令吉一支螺丝起子的盈利去哪了?以及部门采购飞机大炮,相关公司背后的主人“合法”抽佣数亿,商界官界只要把公家收入个人收入清楚报来,真实收入从实招来,必定能拉高人均收入。说不定,现在已是高收入国家矣。
我们“唔声”,只是真人不露相。

刊载在《南洋商报。言论》。日期:2009年12月12日

10年过去 风云再起





最近电影院重现《风云》第二集,费曼观看过电视的制作花絮,看来无论特技与故事都比首集扎实许多。我本人不是《天下-风云》漫画迷,没有拿原著漫画版和电影版做比较的负担,也没有先入为主的障碍。基本上本片令人期待。
电视片段所见,特技效果简直媲美美国特技---电脑特技方面。10年前《风云》创下票房记录,希望新巨片《风云II》无论口碑票房皆两得意。

现转载一篇关于《风云》的评论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東方文薈:天下起風雲

(转载自《东方日报》。刊载日期:2009年12月13日-印刷版,作者:鄭雲城)


很奇怪咩?我追看香港漫畫《天下-風雲》(香港版本是《天下》,馬來西亞版本叫《風雲》)。

現在其實是「看」,不怎麼「追」了。原因是太長了,從1989年出版第一期,到現在2009年,20年了,因為商業考量,馬榮成沒有見好就收,故事長長長長拖下去,本來是武俠漫畫經典,卻不幸變成了流水帳。一些經典的人物無奈被掩埋在芸芸眾生里,一些經典的故事段落也流失不知在哪一個年代。

其實在亞洲,日本是漫畫王國,各種題材琳琅滿目(聽一些人說水準最好的日本漫畫要數色情漫畫)。而在香港,漫畫以連環圖形式出現,不管古代或現代,以武打為主。台灣的漫畫以四格為主,就算在蔡志忠、朱德庸及二馬等全盛時期都不成氣候。

香港早期年度書展也包含漫畫類,但漫畫的粉絲驚人,還沒開場就大排長龍,其他書商看到不對勁,後來就分了家。我早幾年一回到香港,特地跑去漫畫展去感受香港對連環圖的狂熱。的確,在天下和文化傳訊展攤水洩不通,大家都在搶購為展覽特別製作的手辦以及限量發行的紀念品。

如果你是追求高質量香港漫畫,如我一樣,除了《天下-風雲》,餘者皆可捨。只要隨便拿起其他任何一本的香港漫畫來比較,高下立分,而且還是實力懸殊的那一種。

馬榮成的畫功真是沒得彈的,肯定香港漫畫界第一把交椅。他的師父和前老闆,香港漫畫教父黃玉郎,就算當年全力以赴親力親為的畫而不著重搞企業組織上市,也及不上馬榮成的水平。馬榮成很努力,即使受教育不高(一般香港漫畫業界之現象),一直都在尋求突破,畫工精益求精,一個時期還和台灣的漫畫大師鄭問一同合作過,將許多技法如油畫、水墨等融入到漫畫來,不斷提高漫畫的藝術水平,最後成為一代宗師。

另外,馬榮成在參與編寫的長篇武俠故事《天下-風雲》劇本方面,主角聶風和步驚雲,眾多配角的性格塑造鮮明,以及經歷巨變後的改變都能牽動人心和躍然紙上,可以媲美名家。他創造的江湖如金庸也是波瀾壯闊,加上場景氛圍的營造,武功的創意及玄幻,常讓人歎為觀止。

馬榮成的企圖心很強,除了《風雲》漫畫,早年還和丹青(早期《風雲》故事的主要編寫者之一)聯手,將漫畫衍生成《風雲》小說,每月一部,講述一些主角的外傳,後來大概不暢銷或太忙給停了。由於《風雲》故事的確有看頭,被電影公司相中,至今拍成了兩部電影。不過第一部里頭的愛情故事被篡改了一些,比起原著,遜色許多。除此,《風雲》故事也被拍成了電視劇,以及一部差勁的《風雲決》動畫電影。另外,風雲網絡遊戲還是和馬來西亞的公司合作,全程在馬來西亞開發,可惜推出後並不很受眾。

其實將漫畫拍成電影或電視劇比起拍攝一部小說容易一些,因為人物長相、服裝、場景、構圖,包括storyboard,統統都有了。更何況馬榮成的《風雲》漫畫,就已經融入了許多電影拍攝的表現手法。
另一難能可貴點是,許多香港漫畫都以廣東語對話,馬榮成的《風雲》卻維持高水平且正統的中文。唯一的瑕疵是,作者常將「的確」兩字,不知覺用了廣東話的「的而且確」,明顯的小瑕疵,奇哉,竟無人指正。

如果馬榮成可以在10年前就結束《風雲》的故事,那這一部武俠漫畫,我認為可以和金庸的武俠小說並列。

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林友順‧創造沒有敵人的時代

馬來西亞有多少人才外流,相信連政府也沒有一個真正的統計。不過人們知道的是,大馬人才遍佈世界,這其中以新加坡、澳洲、英美、台灣、香港最多,這些人才有者在當地私人界出掌高職,一些則進入行政體系出任高官,為這些國家作出卓越的貢獻。

大馬較顯著的移民潮是在上世紀70年代出現,當時當局制定新經濟政策,讓許多人感到不公平而決定遠離家園,到國外尋找新的草原。此後每10年就出現一股移民潮。

1988年馬哈迪政府為了消除國內緊張局勢,化解巫統黨內的奪權危機而展開“茅草行動”大逮捕行動,1998年安華事件也導致不少人離開。2008年大選兩線制可能成形的確讓許多原本有意移民的人才停下腳步,不過隨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讓他們感到灰心,再次走上移民路;這種情況至今仍未有停止的跡象。

移民當然不是大馬獨有的現象,鄰國新加坡的移民潮也很盛行,這些人或因經濟考量或政治環境而移民。在中國,許多人等待機會移民,希望通過移民改變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素質與命運。在過去,大馬的移民幾乎是哪些本身沒有感受到公平對待的華族或印族專業人士,近年來,馬來專業人士也喊移民,這說明全球下的地球村,國家界限越來越模糊。

當局非常清楚人才為何外流,遺憾的是,政府並沒有顯露政治決心改變情況,讓人才回流,共同打造一個先進、富裕及公平的大馬。首相納吉提出的“一個馬來西亞”口號若獲得真正落實將是個良好的概念,無奈一年來政治與社會的演變似乎與這個口號背道而馳,國家干訓局的醜惡,政治人物的低劣表演,行政體系的官僚,無不讓人搖頭。不過最可怕的還是政治人物與行政體系的僵化思維。

早在馬哈迪時代,馬哈迪就提出了要在2020年讓馬來西亞建設成為先進國,今日離開2020宏願目標只有11年,我們還是看不到先進國的輪廓,除了一些人表示要再建多幾棟高樓大廈。相比之下,之前比大馬落後,也比大馬更遲提出2020宏願目標的越南,正大步追趕大馬,讓許多人感受到這個國家的動力與活力。越南最近也舉辦全球越僑大會,邀請移民海外的僑胞返越出席大會,為國家的建設作出貢獻。越南共產主義政府也放棄過去的恩怨,讓過去極力反共的越僑返國出席大會,讓人看到這個國家的希望。

許多人把當前的國際大氣候形容為“沒有敵人的時代”,在國家利益的大前提下,思想意識的分歧,膚色及宗教的差異不能成為國家復合及向前邁進的障礙。也許朝野應該倣傚越南,舉辦大馬海外人才大會,邀請所有流落海外的僑胞返國,聆聽這些人才對大馬未來所走的道路的看法,讓這股聲音衝擊僵化的思維。

刊载在《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林友顺。20029年12月11日(网络版)

范曉琪‧性泛濫與愛滋病

有句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管是人或動物,繁衍後代以確保血脈香火不斷,或物種不滅絕,都是一種天性。

在動物世界,雄性負有繁殖任務,越多越好,因此,雄性動物都有一個天性,即只要雌性動物出現,一定盡可能與之交配,確保物種的延續。

如果以達爾文的進化論,即人類是由動物進化去看問題,我們或許能瞭解為甚麼古時候男人喜歡三妻四妾,而且獲得社會接受與認同;皇帝更是後宮佳麗3000,以確保帝裔血脈興盛,御統天下。

只是當人類越來越進化、越來越文明,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中西文化、文明及思維相互影響後,我們有了個人主權意識,女性開始懂得女權,學習追求兩性平等、一夫一妻制、主張對愛忠貞不再是女性的專利;到了今日(週三,12月2日),對愛情從一而終,對家庭忠貞不二,是所有人不分男女的道德責任。

回看人類老祖宗(如果人真是動物進化而成)的天性,男性因為有繁殖的任務,所以基因裡或許仍殘留對多個性伴侶的渴望因子,這也許能解釋為甚麼許多男性(當然不是全部)無法忠於一個性伴侶,或為甚麼男性比女性更能接受“沒有愛情為基礎的性行為”。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甚麼男人就算家有妻室,也一樣會去尋花問柳、為甚麼性服務行為是最古老而歷久不衰的行業之一;這和妻子是否是事業心重的忙碌職業婦女無關,根本就是男人骨子裡的天性如此。

21世紀的人類是進化且受過教育的萬物之靈,更應該懂得駕御原始天性;佛家常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說明任何決定都是由人的心念所定,一個人心中如果對家庭有足夠的責任感、對伴侶忠心,就不會輕易被情慾主導,作出召妓、婚外情等行為,因為擁有多個性伴侶不只是對婚姻及家庭的背叛,更可能因此染上愛滋病,為至親至愛帶來痛苦的傷害。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希望不管男女都能堅持安全性行為原則,而忠於一個性伴侶就是安全性行為的首要原則。

刊在《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范曉琪。2009年12月2日。(网络版)

焦点论衡:专才: 国家爱我吗?

首相纳吉在新加坡告诉大马公民,政府不会指责到海外发展的公民不爱国,且政府正致力打造更好的工作与居住环境,吸引留外人才回流。

更好的工作与居住环境,不外唯才是用、尊重专才、治安良好,没有抢劫掠夺这些案件,保证专才能安居乐业,且看我们如何致力打造。

“吸引留外人才回流”,这理念至少已有10年,期间还曾派遣部长周游列国,会见留外人才,邀请他们回国工作,一度曾回来了两三百专才,不久却又“离家出走” 。

专才回国须先闯过两大关隘,第一就是必须考得SPM及格/优等成绩;第二是他们的学士文凭是我国承认的大学所颁发。符合这两大条件,政府、公共服务局以及各专业公会、理事会才承认他们的专业资格;否则的话,就算他在欧美已是名声响当当的医学专才、教授,回来大马想当个普通医生都不行。

且由SPM成绩说起,每年不知多少中学生考不到优等,甚至“肥佬”,这样,他们当然不能进入本国大学,只好到外国大学念书,比如到中国、台湾吧,他们拿到的学士资格就不获我国承认;如果他们再去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或哈佛、普林斯顿拿到博士学位,回来后由于学士文凭不获承认,名牌博士资格也一笔勾销,只具中五资格吧了,又因为SPM国文没有优等,想当小学教师都没有“资格”。这些专才,他们不可能回来,不是他们不想回来与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相聚,而是他们的专才身分成了拦路虎,我们不可能叫他们放弃专才资格,回来自己的国家当个普通工人。

回国不能发挥所长

换言之,假如留外专才的国文成绩不符合条件,又或学士文凭不获承认,他们在国外即使当教授、总监、总工程师,为响应号召回国服务,却只能当普通文员,没有发挥专长的机会,把他们召回来也等于零。这是约80万专才级大马人“流落”外国,任我们如何大声号召,出动部长登门邀请都请不回来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有这两大冲不破的关隘,所以,留外专才不能回国,当然不能说他们不爱国,只因他们欲爱无由,无从爱起,只好过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日子。设想他们午夜梦回,想到家乡的父母、兄弟姐妹共享天伦之乐,自己则有如弃儿般流落在外,凄怆之余,他们难免会问:我爱国家,要为国家贡献所学,为什么国家不爱我?

实际上,拿国家奖贷学金的,由于学位肯定获承认,十之七八会回国;留在外国的则是自费或拿外国奖学金,尽管在先进国拿到专才资格,学位却不获自己国家承认,回来就是中学生学历,于是不得不自我流放,是国家有负他们,不爱他们。

除了学术资格外,薪金也是一个引起政客与官僚排斥专才的因素。专才当然不会要求与外国相等的薪金,与外国“消费能力相等”的薪金应可让他们满意,比如他们在外国拿年薪100万美元,回来拿100万令吉应能让他们接受,但这“高薪”却令政客与官僚受不了,他们一定大肆炒作;国大去年以16万令吉月薪聘请陈福林皮肤教授回国服务,结果有两位国会议员在国会炮轰国大歧视国内原有专才。可见召回留外专才之难,既有政策上的关隘,又有政客与官僚的排斥。

无论如何,政府的态度仍是关键所在,如撤销国文必须及格/优等的规定,专业资格胥视最高学历,着重在外国的履历。撤除两大关隘,必可吸引专才回流。

刊载在《南洋商报。言论》。2009年11月20日(印刷版)。作者:常非

向華教先賢致敬

今日(週五,12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華教節。2009年華教節工委會將於今明2天份別進行林連玉公祭儀式,頒發年度林連玉精神獎,及舉行沈慕羽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教節乃華教鬥士林連玉的忌日,林連玉離開人世已超過20年,他身為華教最高精神代表人物的地位,時間的推移,已越來越受到肯定。

今年華教節除了弘揚及紀念林連玉精神,同時特意向華教先賢致敬,通過紀念文章和研討會等形式,緬懷、紀念、感受及宏揚眾多華裔先賢為維護及傳承華教薪火的精神。

當年林連玉疾呼反對《1961年教育法令》不利於華教發展的條款,聲稱“津貼金寧可不要,獨立中學不可不辦”,遭當局剝奪公民權與吊銷教師註冊證。當時他寫了一封〈答各方慰問函〉答謝各方的關懷和慰問。函中稱:“責任在肩,縱使刀鋸在前,亦所不避;個人利害,早置度外。然玉反躬自省,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故天君泰然,立場不變。

竊意在多元民族國家中,互相尊重,實行平等,確為長治之安之鐵則。”行文簡短,卻鏗鏘有力地道出了華教路途之艱辛,個人氣節之磊落,不畏強權,追求公義平等,疾呼當權者公平相待各族,尊重多元。

翻開華教史,眾多華教先賢在面對殖民地政府的刁難,60年代獨中改制的壓力,無不是與林連玉一樣敢向極端的種族沙文主義者宣戰,“橫揮鐵腕批龍甲,怒奮空拳搏虎頭。”

今日我們向先賢致敬,溫故知新,感受他們如何開始了震古爍今的歷史性鬥爭,以承繼未竟事業。

當年華教鬥爭最尖銳的時刻已經成為過去,中國的崛起,中文國際地位提高,華文教育愈受重視,多源教育也蔚為世界主流,大馬華教應能趁勢發展,獲取更大關注與支持,鞏固地位。但是,綜觀國內政治和社會氛圍,單元教育思維根深蒂固,種族主義氣焰未消,華教的寒冬未盡,春天依然遙遠。

在華教依然面對變質和遭遇誤解之際,弘揚林連玉精神除了得持續在華社和華校進行,感召新生代對華教的認知認同,而林連玉爭取社會平等和民主人權的精神和貢獻,更要系統化和持續性地通過跨族群、跨文教領域,傳達給非華教背景華裔和友族。

林連玉基金主席杜乾煥就曾表示,基金會將主動聯繫各族教育工作者,舉辦跨族群活動,推出林連玉書籍的英文和馬來文版,讓更多人認識林連玉,進而瞭解華教精神的深層意義。

杜乾煥的見解是具遠見也符合當下情勢需求,畢竟時代不同,面對價值觀的不同,奮鬥目標必須調整。以最近有華裔學者質疑華校生實力和批評華文教育方法為例,有關學者除了不瞭解母語教育的優勢及成就,更大的誤解是對華教精神毫無概念,不曉得華教精神也涵蓋公民、團結和民主意識,而輕率、魯莽地將華教為國民團結絆腳石加以標籤化。杜乾煥也表示,基金會不排除將林連玉精神獎擴展至其他族群,讚揚對爭取人權、民主空間及各族平等的領袖。若成功推動這不啻是華教界的一大進步。

此外,今日的社會大環境已經不如以往,不再是當年的火紅運動年代,生活概況相對穩定的新生代對華教的鬥爭,今日的情勢地位,會不會覺得理所當然,缺乏認同感?華教節如何去感召他們,激發和爭取他們的認同,是華教界必須不斷努力改進加強之處,才能夠有效地推動和再現林連玉精神。

刊载在《星洲日报。社论》。作者:不详。2009年12月11日(印刷版)

烟雨华团: 漫漫华团兴革路 part 2

4:注意因章程衍生的问题4.1 不合时宜的条文如;(a) 不准在会所中吸鸦片和宿娼;(b)不准在会所中赌寻宝乐、番摊、八面、百兰佳和斗牛……等等;(c)过时的名词仍在用:(如马来亚、马来亚联合邦、华侨、第十章三节庚条、庶务、青年科等);

4.2 作茧自缚的条文(a)在别地方开会须注册官批准;(b) 如有捐助慈善公益、需召集代表大会商定之;(c)规定每年二月前举行会员大会。

4.3 欠明确的条文(a)如未达法定人数、会议得延迟1小时举行;(b)主席、总务及财政职不得由同一人担任超过2届;

4.4 不民主的条文(a)代表在代表大会中无权投票及发言、仅首席代表有权投票及发言;(b)会员大会的决定为最终决定、会员不得提出诉讼及斥诸法律行动;(c)一旦被选为理事,不得中途辞职;

4.5 宗旨过于笼统及简单(a)本会宗旨为联络会员感情;(b)促进会员福利。

4.6 不按章程行事(a)会长缺职而署理会长不准代行其职位;(b) 顾问权力大过天;(c)委出比章程规定更多的理事。

5. 选举的问题5.1 收集选票代填、代投;5.2 竞选剧烈时往往不择手段,涂污、抹黑、毁谤、匿名信满天飞;5.3 会场火药味浓,漫骂、抢麦克风、丢椅子的火爆场面时有所见;5.4 由候选人当选举委员欠民主,且常订下对自已有利的选举细则;5.5 采用Proxy方式欠佳。

6. 人事问题6.1 派系壁迭分明;6.2 参与华团之后容易与人结怨;6.3 领袖常借公报私仇;6.4 敌对派系经常为反对而反对;6.5 组织中有时有人为利益而结合,有时又为利益而分裂;

总结推展华人思想兴革运动对华人党团肯定会带一股新风气和新作风。可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和意识形态的阻挠,往往使思想兴革运动停滞不前,最终给人的印象是雷声大,雨点小或有头没尾的感觉。

因此,在这“漫漫兴革路”上,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曙光呢?尚待大家继续的努力或持续的向前吧!

(有关华团兴革与管理问题可传至横眉办事处﹕传真03-22730013 或电邮至lyc@marriage.com.my或致电横眉手机012-2885675。)

刊载在《南洋商报。言论》。作者:横眉。2009年12月9日

烟雨华团: 漫漫华团兴革路 part 1

1998年3月21日,马华、华总和商联会共同推展“华人思想兴革运动”。这运动发展到今天已接近12个年头,推展的结果有没有收效,有什么事项尚待落实,尚未见成果或尚待再做一番深入的研究?这确是有必要再由上述三机构召开一个检讨会议深入研究和评估。

毕竟经过12年后,世界在变、社会在变、华团也在变。过去所订下的兴革范围和标准是否落伍,是否要重新调整,华团是否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看待这瞬息万变的时代,这都是一连串值得华团人士去深思的课题。

综合数年来我在全国各地巡回讲座中所获得的回馈,以及从各地的询问及交换意见中,发觉很多社团确实积极重视应兴革的事项,而且也根据个别情况以及个别条件作出改善和调整。譬如:开会不但较为准时,主持人和与会者也会不时提醒发言者避免“天马行空”,并提醒与会者针对议题和在议题范围发言。

其它方面如对章程的条文,行政操作、人事管理、会议记录、选举制度、社团法令、领袖素质……等等都有一定的了解。

不过,无可否认,也有一些社团工作者聆听了讲座后仍保持不变,也许他们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追随者吧!
无论如何,再度呼吁华团人士“以身作则,落实华团之兴革规范”确是非常明智的做法。毕竟兴革运动不能停顿下来,它是一项永续的工作。作为华团兴革运动中的一分子,我认为政党所面对的问题和华团所面对的问题,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

老问题仍须重新检讨

虽然,一些课题已经通过不同管道提了又提,但为了在华人思想兴革上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针对以下几个课题和各方交流。

1:守时运动 (a) 准时赴会:包括宴会、会议、赴约、开幕、讲座及演讲,都应准时赴会。(b) 严守开始时间:宴席出菜、会议开始及讲座会开始……也应准时。 (c) 严守结束时间:贵宾演讲应按主办当局规定时间,会议及宴会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宴会以不超过2 小时为宜。(d) 迟到者的态度:领袖迟到时应悄悄入场,主办当局也不必要求来宾起立鼓掌欢迎。

2:仪式进行(a) 司仪报告出席佳宾名单及介绍主宾;(b) 接着致词者只称呼“主宾”即可;(c) 演词忌长篇大论,须简单明确扼要,适可而止;(d) 演讲人勿超过三名以上;(e) 尽量避免太多的卡拉OK演唱者。

3:会议须知(a) 避免讨论造成分裂的议题;(b) 把需要创造性和投入大量精力的议题放在议程前半部;(c) 会议持续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d) 会议议题须清楚明确;(e) 不作人身攻击,勿打断别人的发言;(f) 勿制造“噪音”,如吹口哨、敲打桌椅、起哄或挑衅;(g) 勿在会场阅报、抽烟、吃零食、打嗑睡、涂鸦、心不在焉、打手势、用手机和 私语…等不良行为;(h) 发言时间勿过长;(i) 发言不带有偏见、要有条理;(j) 避免发言太直率而伤人自尊;(k) 与会者只对主席/议长发言、与会者之间不作直接交流;(l) 主持会议者勿太多发言、须懂得控制会场;(m) 注意法定人数;(n) 避免开会时间安排不适当;(o) 避免多如牛毛的会议。

(有关华团兴革与管理问题可传至横眉办事处﹕传真03-22730013 或电邮至lyc@marriage.com.my或致电横眉手机012-2885675。)

刊载在《南洋商报。言论》。作者:横眉。日期:2009年12月8日。

说黑道白:性安全说易行难

刚刚冷下来的全球的热门话题爱滋病,在大马媒体也热了那么三几天。

略瞄了那通篇累牍的资讯,我国也不例外,爱滋的传播重要媒介,即吸毒者共用针筒,以及中国的卖血,已渐渐式微。传播病毒的重任,转移到男女同志、嫖妓、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肩负。

不久才才宣传的婚前验血,可以减少悲剧的措拖,几乎是还没推行,就已经过时。在与世界接轨的国家,就免不了开放自由,自由开放的重要项目包括了不可歧视同志,尊重每个人的性取向,更要尊重已婚者未婚者的性权力。对性的要求,有些前卫的专家或辅导员几乎是到了病态地步,面对个案谈了恋爱而尚未上床,即叫个案去看心理医生。因为男女“恋爱”,无论是才一个星期,或一个月,而无性关系,那几乎是“病态、变态”了,需要治疗!在如此“开放自由”的氛围下,许多人,今日验血是没性,也没病;但不保证一星期后,一个月后,也没有。纵使婚前没有,七年之痒早已缩短到一年半载就可以痒了。只要痒了,又有婚外性了,分分钟都会中招,并且成为传播媒介体。

当前强势的主流论述,是性安全。面对我国专业人士爱滋病例大增,卫生部长苦口婆心的劝戒是大家应该提高性安全的意识。

好些家长师长,面对无法阻遏家中青少年婚前性,都纷纷要求青少年性安全。但至终,许多血气方刚的青少年,不是搞出人命,就是成了爱滋病毒载体。别说血气方刚、年少无知的少年少女,如今明显增加的病毒载体,是专业妇女,包括医生!

若智商高知识高如医生律师的专业女性都无法设防安全,如何期待青少年-性安全?

刊载在《南洋商报.言论》。2009年12月10日(印刷版)。作者:黄子 时事评论员
————————————————————————————
费曼短评:
现时除了爱滋病,滥性也增加子宫颈癌、阴茎癌等等几种癌症的风险。保守起见,限制性伴侣以及制约性活动是上策。收心养性乃是关键。

在此送上一曲达明一派 “ 醉心收性 ” 歌曲:甜美生活 (万岁万岁万万岁)

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法令約束,耗時解難題

政府已關注國內寬頻服務素質不理想的情況,奈何礙於多媒體法令約束,而仍需時間解決有關問題。

詢及國內電訊公司的寬頻服務合約對於消費者不公平,新聞、通訊及文化部副部長王賽芝接受《東方日報》訪問時表示,由於這涉及多媒體法令的約束,因此仍然需時解決。

王賽芝表示,該部屬下的大馬多媒體委員會已接獲多宗關於寬頻服務素質的投訴,並發信給相關公司要求其改善服務,而有關公司也要求,給予時間去改善設施。

保障人民權益

「若上述問題的情況嚴重至引起民怨,政府將會深入探討此事,並確保人民的權益受到保障。」

她強調,一旦情況十分嚴重,政府也有權力採取更嚴厲的行動,包括吊銷寬頻服務公司的執照,此外,必要時,政府仍然可以修改多媒體法令當中不合時宜的條款。
針對多媒體委員會接獲的投訴個案及相關公司改善設施的期限,王賽芝表示,將與官員進一步查詢後,再提供相關數據。

另外,全國消費人投訴中心數據顯示,該中心自2006年截至2008年接獲通訊項目的投訴,分別是1297宗、1721宗及2136宗,投訴項目涵括垃圾短訊、寬頻服務以及寬頻賬單的問題。

刊载于《东方日报》。刊出日期:不详

消費情資:寬頻合約藏陷阱 公眾簽購要小心

儘管政府鼓勵寬頻上網,然而在動筆簽下寬頻服務前要三思,擦亮眼睛來看附加條件,因為簽2年合約來享受極速遊覽,你卻不能中途或提前「出走」,否則後果自負。

在寬頻已逐漸成為人民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當兒,消費者在簽購寬頻服務卻缺乏應有的保障,特別是一旦簽訂一年至2年的長期合約,得來的寬頻服務除了「慢」,還有「斷」(斷斷續續),消費者不但叫苦連天,更被逼在合約期限內長期承受支付賬單的煎熬。

即使要終止合約,消費者仍然還是需要「賠償」電訊公司的損失,人民其實是最後的輸家。

貽害消費人權益

寬頻服務在我國可謂百花齊放,各大電訊公司及網絡設施公司如今都已爭相推出有線及無線寬頻,各種的配套及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要把寬頻用戶市場分一杯羹。

雖然商業競爭可為消費者帶來多樣化選擇,然而,一些電訊公司為了避免用戶終止服務,往往卻在配套合約中附帶許多對於消費者不公平的條件,而貽害消費人的權益。

常見的情況就是,消費者在期限內終止合約,仍然還是必須支付其租用的數據機費用,例如,簽訂一年合約的消費者在使用經過2個月的試用期期限後,由於不滿服務而要求終止合約,然而,他們往往卻要支付相關公司餘下10個月的賬單。

服務素質待改善
全國消費人投訴中心法律咨詢員馬蒂瓦妮接受《東方日報》訪問時說,用戶終止合約的賠償會根據各別網絡設施供應公司會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上的賠償都是鑒於200令吉至300令吉。

她指出,根據該中心投訴個案顯示,一些對於網速不滿的消費者,一旦合約還未到期,往往都沒有辦法擺脫合約的限制,而必須在期限內繼續使用,否則,就必須支付賠償費用才能終止合約。

隨著電訊公司不斷批準新的用戶,目前,一些城市人口稠密地區的寬頻服務更是因為使用者不斷增加,而導致服務素質每況愈下,消費者實際上獲得的網速,與產品宣傳時所說的「高網速」並不相符,在繁忙時段更是有巨大的落差。

緩慢的網速促使消費者浪費許多時間,即使是致電向相關公司投訴,接線員也僅能解釋上述情況,服務素質卻始終沒有改善。無論如何,消費者欲在期限內終止服務,則就必須支付額外的費用。

馬蒂瓦妮指出,雖然消費人保護法令第17條文有闡明終止合約的合理標準,但是,有些電訊公司的寬頻配套合約卻牴觸有關標準,同時,也沒有說明消費者可以無條件終止合約的合理情況。

刊载在:《东方日报》。作者:梁康。刊出日期:不详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

陳嘉榮‧狠心外公的瘋狂早教

前些時候到北京出差,無意間看到一段電視報導,讓我深深感覺到華人父母望子成龍成鳳的心態,竟然來到這樣荒謬的地步。

這個報導是說河北秦皇島市民王鐵民給18個月大的外孫女星娃(後來證實是收養的)實施“自救泳早教訓練”。畫面上看到他把星娃丟到小水池裡,一會兒拎著星娃的腿,讓她的頭浸入水中,一會兒又把剛浮出水面的星娃按入水里。星娃本能地浮出水面呼吸,卻又不斷地被外公壓入水中,哭都來不及,我看得膽顫心驚。

在訪談中,這位狠心外公一直認為這樣的早教是成功的,當一位教育學者問他為甚麼沒有想到星娃的痛苦和恐懼時,他馬上辯稱:“那是你假設星娃的感受,不是她真正的感受。”

老人家這樣的幼兒教育法到底是虐待,還是早教?在中國社會引起很大的爭議,但顯然地,憤慨及不滿的聲音佔了大部份,老人家最後在輿論壓力下向社會道歉,而星娃也被親生父母帶走。

狠心外公的瘋狂早教,是中國許多父母迷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最佳詮釋。雖然很多教育學家認為,父母應該把握孩子的“黃金學習期”,我們的老祖宗也說“三歲定終身”,但前提必須是,這樣的學習都必須建立在孩子快樂的基礎上。把一個一歲半,還在安全感建立期的小孩丟進水裡,雖然讓他提早學會游泳自救,卻過早給予他畏懼和恐慌,這絕對不是孩子應該得到的早期教育。

從北京回來,我在本地看到如出一轍的瘋狂早教。有父母在孩子兩三歲時就送進幼兒園上課,原本以為就是唱唱歌跳跳舞這樣的快樂學習,但是卻看到他不斷地做功課,手腕肌肉的運作能力還沒發育好,就要被迫抓筆寫下一行又一行的字。還有,4歲的孩子竟然要應付考試,父母不但不反對,還拼命把孩子送去補習。難怪三、四歲的小孩學習時總是淚眼汪汪,完全就像是在水中掙扎的星娃。

在人生道路上,孩子面對的是一場馬拉松,不是100米的競賽,贏在起跑點並不代表他以後的人生會很順遂。用狠心和瘋狂的方法能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卻可能會輸掉他後面的人生。慶幸的是,狠心外公瘋狂的早教方式受到輿論的壓力而作罷,至少讓我們看到,大部份父母還是清醒的。
-----------------------------------------------------------------------------
Source URL: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553
《星洲日报》。《言路版》:《六日谭》 (印刷版于2009年12月2日刊登)
 
后记:
父母无不望子成龙,但是过度“怕输”,受苦的是两代人。
现今,不少家长把学生的时间表塞满各种课余学习活动,钢琴、舞蹈、游泳、跆拳道、歌唱、打球、童子军、画画等等,孩子的童年光阴一去不返,将来势必有越来越多Michael Jackson的翻版.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