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日星期一

對中醫信而不迷 

在全球各地傳統醫學逐漸抬頭,中醫也獲青睞,在中國以外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中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科學重要的一環。中醫有多樣化的診療方式,當中包括最具特色的“把脈”診斷方法。

部份中醫為了加強患者的信心,過份強調“把脈”,將“把脈”絕活玩弄得不亦樂乎,讓人讚歎“神奇”的醫術,民眾逐漸地潛移默化誤會中醫僅僅從“脈象”就能夠明確掌握病情,以脈象作為開藥的唯一依據。所以,有部份人找中醫看診時二話不說,只伸出手讓中醫把脈,深信只要醫師厲害把脈,就可以藥到病除。這是迷信。

有些人遇到中醫不把脈診病,就誤會該中醫欠專業,對他缺乏信心,確實讓人啼笑皆非。這是不折不扣的“迷而不信”。

其實,認為“把脈”就是診斷的一切不過是對中醫的表面認識。中醫結合4種診斷方式,即“望、聞、問、切”,“把脈”不過是“切”法裡其中一個收集病情資料的手段。在內科雜病裡,專業的中醫師必須結合多方面的病情資料,經過綜合的分析判斷,得出“證”的結論以便處方用藥,“證”才是醫師的處方依據,而把脈得來的“脈象”是組成“證”的一部分。這就是中醫學辯證論治的精華。

另外,中醫也有“捨症從脈”與“捨脈從症”的診斷原則,各種因素例如:咖啡、白衣綜合症、藥物、飽餐後等等均可影響“脈象”,所以“把脈”得到的觀察未必準確,有時候甚至會誤導醫師的判斷。但是這並不否定“把脈”的參考價值。

專業的中醫應該以身作則,適當引導民眾,糾正誤解,灌輸對中醫正確的認識。中醫隨意附和患者或家屬不合理的要求、說法、觀念,最終會把4種診法扭曲為“中醫等於把脈”。這非但顯示醫師本身不尊重自己的專業,也對廣大病人欠專業責任。

本文刊登在《星洲日報/言路版》作者:费曼‧2009.04.18

2009年8月1日星期六

確立中醫專業資格

大馬華人醫藥總會中醫部主委陳期發最近表示,“該會反對一些團體把大量傳統及民俗治療技術人員註冊為中醫師,打擊信譽……希望註冊前嚴謹分型,以免魚目混珠,導致假中醫大行其道。”
從陳期發的談話可以知道已經有某些中醫團體把不符合專業資格的治療技術人員納入中醫師的註冊,假中醫肯定是害群之馬,對中醫專業發展不利,也對真正的中醫欠公平。

數十年來,大馬的中醫按照傳統的方式傳授醫術與行醫,幾乎人人可以當中醫,可見行醫的專業資格門檻比西醫低很多,難免影響社會對中醫的信心。曾幾何時,“江湖郎中”幾乎是中醫的代名詞。

目前,中醫學術逐漸轉型,通過正規教學方式傳授,是一種進步。然而,建立嚴謹的專業資格標準也是重要的一環,否則談不上專業。多年來大馬中醫界對中醫的專業資格未有共識,導致整體上專業性相對薄弱。

所幸的是政府通過“大馬學術鑒定機構”規範中醫的學術資格標準,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明朗化,這是良好的開始。但是,目前國內有些中醫學院的中醫課程若是不符合“大馬學術鑒定機構”的標準,難免影響學員的前途。

除了“大馬學術鑒定機構”,衛生部屬下也有“傳統與輔助醫療委員會”為中醫的專業資格把關。只要嚴厲實施,大馬中醫專業將正式進入規範時代,解決中醫專業水平良莠不齊等問題。總之,中醫的發展必須與當今社會的要求以及醫療制度接軌,標準化專業資格是獲得更廣泛認可的途徑之一。

刊登在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揚偉‧2009.03.17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