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星期一

張立德‧能“打不死”多久?

香港作家陶傑說,華人只有“打不死”精神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扎根、進攻。我們大馬華人“打不死”的地方在於對華教的堅持和文化的傳承是不遺餘力的。華校時而被捧為優秀的教育制度,時而又被責難為妨礙國民團結的絆腳石。無論是褒或貶,我們都會視之為動力,努力去做到更好,致力去捍衛、爭取我們應有的權益。


然而,我們還能堅持這種“打不死”精神多久?

把孩子送往華校的家長確是越來越多,當中包括許多非華校背景的父母,華校的前景無疑是一片大好;但是,我們還是不得不關注,當中一些華校畢業生,他們雖然懂中文會說華語,卻不一定就對中文有絕對的興趣,覺得有必要繼續傳承下去。

也許你會覺得我悲觀,杞人憂天。我個人的觀察是,許多華教背景年輕人,他們恐怕沒有讀過任何一本中文古典小說,課外讀物都是以英文書刊為主,在網絡上是用英語溝通。

我並非中文沙文主義,以我們的多元環境英語和國語的重要性不能忽略。不容否認他們依然認為中文重要,但不是在於文化傳承,而是在實用價值。中文隨著中國崛起在國際上確實日愈受重視,只是我們只寄情於此現象學中文,恐怕所學的只是語言,而不是中文的文化內涵。

新加坡的模式就是教導中文作為一種溝通語言,當地政府也不否認是為了能跟中國搭上關係。最後只懂得中文的外型,也不知其精髓。

這就關係扎根。我們的中文教育面臨太多問題,拖累前進的步伐。應試教育下,教學法變枯燥;政府單元教育政策,中文師資短缺,上課時間受限;不少家庭用或學校電腦沒有中文軟件,等等。

扎根不能單靠學校、社團和媒體。城市雙薪家庭增加,關注的主要也是孩子課業和才藝班,文化教育鮮有也難以傳授。老年人多留在鄉下,少有溝通,即使城市家庭有老人,在環境和認知轉變下文化傳承也逐漸式微。

將來大馬華人社會,逐漸出現新加坡的情況,“打不死”精神就會受到考驗。陶傑的談話今天有人會不以為然,但是經過深層咀嚼,確是忠言逆耳。

讓我們開始嚴正思考如何扎根、凝聚、自省、創新和進步吧!
--------------------------------------------------------------------------------
Source URL: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538
《星洲日报》。《言路》。2009年11月30日(网络版)

推荐歌曲:天才白痴梦(谭咏麟版、许冠杰版)

2009年11月29日星期日

流感變種難抗治 一週死千人

(紐約28日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最新數字,全球A(H1N1)型流感死亡病例一週內增加逾1000例。自從今年4月份A流感在墨西哥出現以來,至今為止,全球至少已經有7826人死於病毒感染。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死亡病例增加最多的是在美洲。那里一周內增加了554個死亡病例,使美洲死於A流感的人數達到5360人。

不過,大多數感染A流感患者的症狀並不嚴重,絕大多數人即使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也會在一周內康復。

法現2變種死亡病例
法國衛生監督所週五宣佈,法國近日發現了2例A流感病毒變異病例,目前兩名患者均已死亡。

衛生監督所當天發表公報稱,兩人的情況與挪威最近報告的變異病例相似,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並在不同的醫院接受治療。其中一人對達菲的主要成分奧斯他韋產生了抗藥性,這在法國尚屬首次。不過該機構強調,病毒變異不會影響疫苗的有效性。

據報導,目前全球已經有挪威、烏克蘭、美國、墨西哥、巴西、日本和中國等國家報告了變異病毒。不過只是極少數的現象,這7個國家的病毒變異都屬於同一種變異。

抗病毒藥物仍有效

世衛組織大流行性流感問題特別顧問福田敬二表示,關鍵問題是這些病毒的變異是否意味著流感病毒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否意味著病毒的烈度加劇,情況將變得更糟。這個問題現在並沒有答案。

對抗病毒藥物達菲產生抗藥性的A流感病例,全球迄今報告幾十例,也僅佔總體病例的極少數。

世界衛生組織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證據能夠證明抗藥性病毒已具備人際間傳播能力,這些抗藥性病例均為散發病例。在臨床治療中,達菲等抗病毒藥物依然有效。

惕A流禽流感重組

中國《羊城晚報》報導,中國呼吸道疾病權威專家鐘南山表示,目前在做好A流感防控的同時,還應警惕A流感和禽流感發生重組變異。因為禽流感致死率高,這種情況若出現,「將是一個非常大的災難」。

他指出,目前中國出現了和其他國家類似的、沒有基礎病的健康人群患A流感致死的情況,這要引起警惕。比較嚴重的A流感影響的致命器官有3個:肺、心臟以及神經系統。

《东方日报》。2009年11月29日。头条新闻。

法國‧歐A流感變種病毒擴散‧死亡病例一週增逾千宗

(法國‧巴黎)法國衛生官員週五(11月27日)指出,A(H1N1)型流感變種病毒正在歐洲擴散;世界衛生組織則指出,全球A型流感死亡病例一週內增加了1000多例。

法國衛生監督所(InVS)週五發表公報指出,法國早前發現了2例A型流感病毒變異病例,目前2名患者均已死亡。

公報說,2人的情況與挪威最近報告的變異病例相似,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並在不同的醫院接受治療。
InVS指出,變種病毒攻擊支氣管和肺部組織的能力增強,其中一人對特敏福的主要成份奧斯他韋產生了抗藥性,這在法國尚屬首次。

不影響疫苗有效性

不過此機構強調,“病毒變異不會影響疫苗的有效性。”

根據世衛組織週五公佈的最新數字,自今年4月份A型流感在墨西哥出現以來,全球至少已經有7826人死於此病毒感染。

世衛指出,死者最多的是美洲,達5360人。同時,那裡近一週內增加了554個死亡病例。

歐盟的新流感死亡病例也出現劇增之勢,目前已經有650人死亡,比一週前劇增300宗。

目前最令人擔心的是A型流病毒發生變異。挪威、烏克蘭、美國、墨西哥、巴西、日本和中國等國家報告了變異病毒,不過這7國的病毒變異都屬於同一種變異。

世衛顧問:流感病毒變異很普遍

世衛組織大流行性流感問題特別顧問福田敬二說:“關鍵問題是這些病毒的變異是否意味著流感病毒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否意味著病毒的烈度加劇,情況是否會變得更糟。”

他指出,不過,流感病毒變異是很普遍的,“如果傳出流感變異報告,通常都與氣候變化有關”。

福田稱,世衛正在研究英國和美國出現對特敏福產生抗藥性的病例,但他們擔心接受這一治療的患者患有其他疾病和隱疾。

他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證據能夠證明抗藥性病毒已具備人際間傳播能力,這些抗藥性病例均為散發病例,因此,在臨床治療中,“特敏福等抗病毒藥物依然有效。”

【熱點新聞:A(H1N1)型流感恐慌】:
http://www.sinchew-i.com/sciWWW/taxonomy/term/326
--------------------------------------------------------------------------------
Source URL: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40217 (网络版)
(星洲日报)。《国际版》。2009年11月29日(印刷版)

中國‧可能人狗互傳‧中國首宗狗染A流感

(中國‧北京)中國首次發現狗隻感染A(H1N1)型流感,極有可能是由人傳染給狗,亦可能出現狗傳狗的情況,疫情發展異常嚴峻。

國家農業部接獲中國農業大學的報告,指此校動物醫學院臨床醫院從52份發病犬鼻咽拭子樣本中,檢出2份樣本對A型流感病原學呈陽性反應。

基因序列分析顯示,病犬的流感病毒,與目前人類中流行的病毒同源性為99%。

中國首宗狗感染

北京市農業局負責人說,今次是中國首宗狗隻感染A型流感病例,也是繼近期黑龍江有豬隻感染A型流感後,第2次在動物身上檢測出新型流感病毒。

負責人指出,黑龍江豬隻是在運輸途中或屠宰場中感染A型流感,是人傳染給豬的;而此次狗隻感染A型流感,極有可能是由養狗或與狗有密切接觸的A型流感病人傳染,而狗隻之間也會相互傳染,形成人狗互傳的局面。

目前,全球已有13個國家和地區相繼在動物體內檢出A型流感病毒,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動物在A型流感的人際傳播中起特殊作用。

11月初,美國艾奧瓦州首次發現全球首宗貓隻感染A型流感的個案,早前俄勒岡州則有貓隻死於A型流感。

香港中大醫學院副院長沈祖堯指出,貓狗染病會增加疫症傳播的機會,令風險提高。

他表示,如果與人類接觸密切的動物,也感染了A型流感,會令病毒爆發的風險增加,這情況就一如禽流感在雞隻間爆發一樣。

【熱點新聞:A(H1N1)型流感恐慌】

--------------------------------------------------------------------------------
Source URL: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40342 (星洲日报,2009年11月29日,网络版)

提升中文歌手素質

中文唱片市場萎縮,“賣榜”等事件暴露歌壇風光背後浮誇的一面。有許多因素影響唱片銷量,包括詞曲、宣傳等等,然而,歌手素質下滑也值得關注。

唱片公司為了滿足某些消費群,實行短線操作,歌唱能力基本上過關就算,包裝偶像、凌厲的一般宣傳夾雜畸形宣傳攻勢與銷量才是王道,因此精心炮製出“快速面歌手”,五音不全、咬字不清、拉音有氣無力、欠動聽、不感動、不能唱高音等等問題司空見慣。有些乾脆用吵雜的音樂掩飾缺點,甚至利用高科技的錄音方式“糾正”歌聲的缺陷。一些則借其他技能例如樂器等等,美其名“才華”來轉移視線。

現場演唱是他們的致命傷,暴露各種弱點例如走音,還能厚臉皮理直氣壯,甚至所謂“對嘴”的假演唱。某些歌手的發展被其聲線限制,只能夠演繹某些歌曲,被困綁在小筐筐裡。一張專輯裡只有兩三首歌屬於水準之作的歌手比比皆是,“專業”的專輯不過是低水平的商業產品。

雖然目前有歌藝非常出色的中文歌手,但是畢竟比上一代少了許多。放眼中文歌壇整體上多數歌手的歌藝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所以,消費者對歌手的歌藝要求高一點絕對對得起自己的荷包與聽歌賞樂的素質,免得被唱片公司間接侮辱大家的聽歌水平。

资料来源:星洲日報/言路版‧作者:揚偉‧2009.05.14

不想當歌手

我不是吃不到葡萄,便說葡萄是酸的。

活在這個年代,歌迷對一個歌手的要求,已遠遠超出他們的權利。歌迷不再純粹聽歌,他們更想歌手活在一個透明缸內,窺看他們的一切。歌手似乎賣的不只是歌曲,更是他們的私生活。一些喜歡從雞蛋裡挑骨頭的網友更不時在網上對歌手做出無理的批評,甚至搞惡作劇為他們設置網上靈堂,歌手的壓力真大。歌手真難為啊!

歌手明明是一個想用歌曲去抒發情感的人,無奈,他們卻被唱片公司包裝成另一個人,打扮,穿著甚至言論,也被公司操縱。那不是傀儡,是甚麼?

在唱片業低靡的氣候下,就算是創作型歌手,也得做出不情願的犧牲,以刺激銷量。如在封套上裸背,然後再冠以“表達為愛不顧一切的概念”的美名。歌手也被迫上一些與音樂沾不上邊的綜藝節目,玩遊戲,像小醜般取悅歌迷。一些歌手更豁了出去,承諾只要唱片賣出5000張,就裸泳。天哪,歌手為何要出賣色相啊?

萬一唱片銷量不佳,公司會為歌手安排當產品代言人。運氣好的話,當個相機代言人或美容產品代言人也不錯。可是,萬一要替啤酒打廣告,那豈不是轉型當了啤酒女郎,和一般啤酒廣告海報上露腿坦胸的女郎沒兩樣?

我喜歡唱歌,也不吝於唱歌給人聽。但是,我不想當唱片歌手。

Source: 星洲日報/副刊 ‧作者:非美麗‧2009.11.23

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

評論:中西醫合作抗流感

衛生部長廖中萊接見中國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時表示,中國廣泛應用中藥預防流感病毒,對於病患則採中西合併的治療方法,且取得不俗的效果,大馬可以從中學習。這是馬中兩國的醫藥交流與相互借鑑,也為中西醫合作防次波流感提供一個平台。

過去大馬一般民間的中醫中藥研究本來就少,它的研究方法,也與西醫的研究方式不同。中醫藥講究使用過程的實證研究,卻較少西藥式的解剖與分析。中藥所含藥性的研究也有限,人們只能由西醫的檢驗裡,去分析某一種中藥所含成份;但它的藥性,使用劑量、配方、藥性與藥理的互相作用等,整個思路卻與西醫迥異,靠著西醫的分析方法,當然無法透徹解釋中醫與中藥的原理。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早前向社會公佈了成人、兒童、孕婦和老年人等針對不同人群的流感4種中藥配方的預防方案,供民眾舉家預防A型流感時選用,充份肯定了中醫藥抗流感的實效。

儘管中西醫結合治療法在大馬曾引發爭議,不過在次波流感可能迅速蔓延之際,中西醫應該可以合作以造福民眾。目前中國當局已為特殊時期、特殊人群預防流感,並制定了各種中藥預防方,民眾在流感流行期與病患若有密切接觸,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使用,這樣做可避免民眾拿偏方配藥,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大馬可向中方借鑑這方面的經驗,況且北京市政府已投入巨資進行中醫藥科技研發,也進行了臨床和實驗室研究,經過400餘例的臨床研究和利用A型流感病毒株進行的中藥篩選研究,證實了中醫藥對A型流感治療的有效性。

對此,大馬的中醫藥界有必要提昇本身對流感患者的臨床研究與技術研發,這樣可以更容易與中國中醫藥界接軌。古代的中醫講究診斷,依診斷決定患者體質,再開處方,並且隨著病人服藥後的結果,及其體質承受能力,逐步調整處方;現在一些中藥是依一定配方,有效後即依西醫的方式,只要對某一個症狀有效,就一直服用下去,似乎未考慮體質會隨著中藥的服用而改變。這種方法,表面上可以說是科學中醫,使病與藥的使用方法接近西藥,但不免失去中醫診斷原意與微調效果。其結果自然會過量的使用某一種單一中藥,造成原本中醫都未曾料到的後果。馬中特別工作隊可對此進一步研議。

不容諱言,過去中西醫一直存在的矛盾而無法完全化解。西醫一直認為中醫是一種不科學的醫學,但中醫則認為西醫佔有醫學的霸權,整個衛生醫療藥物管理,也依西醫方式管理。事實上,中西醫不應有矛盾。中國在處理中西醫問題反而較科學。自1949年以降,中國即建立中西醫共同研究的傳統:中西醫並不偏廢,使得二者同時發展。以北京著名的協和醫院而言,就已經建立了中西醫會診,一起開處方,一起治療的醫療系統。一般而言,其好處是西醫儀器較先進完善,善於照透視、分析、切片、檢驗等,而中醫則擅長瞭解體質強弱,內臟問題所在;二者會診,作為開處方、治病人的基礎,當然比單一處方更完善。舉例而言,有些該開刀的病,就由西醫處理,但有關麻醉是否由西醫處理,或只做針灸,則視需要而定。再如開刀後的復元,傳統中醫的能力遠高於西醫;如果中西合作,當更有助於病人的治療,這是臨床上早已證實的。

中西合併治療法是正確的道路,中西醫學應互相協助,而非互相排斥。而政府也不應只由西藥著眼,而宜由中醫藥的傳統出發,去制訂適宜的、有利於病患權益的政策,讓醫學走“中西合璧、互相輝映”的道路,才是上策。

-----------------------------------------------------------------------
Source URL: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471
《星洲日报》。2009年11月25日

建議各國補貼中醫藥

(吉隆坡25日訊)中國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建議有志發展中醫藥的各國政府,為中醫藥進行補貼,在降低中醫藥收費成本的同時,又能通過中醫藥的保健和調理療效令民眾更健康,締造雙贏局面。

他說,隨著現代西醫愈趨向依賴推陳出新的新藥、高科技的醫療與科研生化檢驗後,醫藥費肯定愈加昂貴,也對政府在公共醫藥保健的財政支出形成龐大負擔。

在愈加緊迫的情勢下,他建議各國政府進行醫療改革,將中醫藥納入國家醫療制度。

他舉例,中國的中醫也要求政府必須對中醫藥領域進行資助。

「中醫藥的製藥成本低,但數千年的歷史傳承,卻令中醫藥蘊含豐富的勞動價值。然而,中醫藥在現實社會中成本低下的情況下,面臨科研發展緩慢的局面。」

針對現代醫學的發展,他認為,西醫的分工太精細,病人得往多個病樓跑;反觀講究「全科治療」的中醫卻能調理病人身體。

王國強也提議吉隆坡同善醫院,找出屬於本身的重點治療特點,在搞清楚了醫院的發展方向後,專注提升醫院在某種病況的治療水平。

「中醫藥領域範圍無限大,比如說針灸科是醫院的特色,那就要把本身的專科發揮出來。」

針對中醫和醫藥人員的培訓,他希望同善醫院能把握外來知名中醫到來的良機,對本地醫師提供培訓和技術轉移,而非僅把外來醫師當作一般的駐診醫師使用,因為這等於在浪費人才。

他表明,中醫藥一定要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中人才扮演了關鍵角色。

转载自《东方日报》。平面刊登:2009年11月25日。

2009年11月26日星期四

「中西分治」中醫無法用高科技儀器

(吉隆坡25日訊)中醫藥發展近5年來獲得我國官方正視,但中醫藥當前卻面臨許多政策和法律問題,導致「中西合併」暫無法在我國全面落實,只能「中西分治」。

我國中醫面對的最主要問題,是政策上不允許中醫採用西醫診斷法,例如借助高科技的腦部斷層掃瞄和精細的腫瘤判斷法,來加強中醫藥治療的精準與療效。

對此,吉隆坡同善醫院主席黃茂桐今日呼籲政府,盡快在政策上做出調適,或針對法令進行修改,以讓中醫也能如同西醫般,借助高科技的便利提升中醫藥治療水平。

黃茂桐今日在同善醫院接見到訪的中國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一行6人,在交流會上針對醫院的兩名中國籍駐診中醫師劉曉航教授和翟亞春教授反映,在我國行醫不獲准使用高科技醫藥儀器的困境時,如此回應。

劉翟倆表示,大馬政府不承認其在中國受認證的西醫資格,導致他倆在以中醫診病時,出現誤診的風險。

法令修改需要時間

出席交流會的衛生部傳統中醫藥科高級助理總監祖基菲里稍後受追訪時表示,由於我國官方真正涉足在推廣中醫藥和管制只有區區5年,因此很多政策上的改變無法一蹴而就,必須給政府一些時間進行醫藥法令的提呈與修改。

他表明,能夠瞭解我國中醫所面對的問題,但這不能在一夜間就全數解決。

馬中衛生部雙造今日針對中醫藥在我國的發展展開密切交流,本身在中醫藥擁有豐富心得的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博士,也不吝分享中醫藥理念。

王國強說,隨著現代化高科技醫藥儀器發明,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診斷法若能輔以高科技診斷,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他認為,醫療儀器不應存在只供西醫使用的誤區,因為醫療儀器的出現是為了提高診病的精確度。「例如中醫通過把脈得知病人身上某部分有腫瘤,中醫需借助電腦斷層掃瞄的幫助,尋找腫瘤正確位置。」

中藥發展靈活變通

針對我國中醫使用醫療儀器診斷的認證問題,王國強委婉表示,每一個國家的國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採用此方的中國明顯在中醫藥發展取得靈活變通,否定了中醫等於保守和落後的迂腐論調。

他說,中醫藥所具備的整體觀及系統觀,和依賴醫療儀器及新藥的西醫大相逕庭,因為中醫的理論是「調理整體,治療局部;冬病夏治,內病外治」的長久調理法。

他強調,中醫一方面需保持傳統;一方面又得借助新時代的高科技便利,因此在傳統和現代的選項中必須拿捏平衡。

他在參觀了同善醫院中醫部後表示,此次訪問有助中國瞭解大馬中醫院的運作與治療,這項資料收集將對馬中日後的中醫藥發展裨益頗大。

拜訪團成員尚有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王笑頻、項目官員陸燁鑫、醫政司副司長查德忠、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主任王北嬰及王國強秘書陳俊峰。

published on 25 NOV 2009 (printed).《东方日报》

鄭丁賢‧山寨版華人論述

哂氣,何必辯論!

魏家祥和王乃志要找那兩個,甚麼名字──Khoo Kay Kim和Ridzuan Tee(顯然的,沒人在乎他們是否有一個中文名字)辯論,這等事,找兩個華小5年級學生出馬就好了。

這兩人的水平(還稱博士),我見過幾次,老實說,還真的不怎麼樣。

隨便找兩個華小同學跟他們比一比,都不會遜色。

我擔任過華小的講故事比賽和作文比賽的評判,用來對比這兩人的演講和文章;唉,孩子們精采多了。

至少在邏輯和創意上,華小同學還能夠講出一番道理,有時還蠻有意思的。而他倆顛三倒四,陳腔爛調,如果是評判,只有一句話──淘汰。

要跟他們一般見識,和他們糾纏辯論,有失家祥和乃志身份,很不體面,也損害大馬社會文明,就有如在雙峰塔前,擺了兩個大塑膠桶,妨礙觀瞻。

至於他們愛和《馬來西亞前鋒報》演雙簧,成為該報的樣板,以“華人教授”、“華人宗教司”自詡,在友族社會可能還能唬人,然而,看穿了,只不過是山寨論述,粗糙失真,漏洞百出。

況且,被繩子牽著起舞,利用兩人黃皮膚的身份,吹捧一個種族,一種語文這種戲碼,已經是過時的古裝劇。

應對之道,其實和對抗H1N1流感一樣,大家不須要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看到他們就又急又氣,而是要氣定神閒,輕鬆以對,最重要的是加強免疫能力。

同時,可用看周星馳電影的心情,對之大笑三回,強心壯肺之餘,也把病毒給擋回去。

如果和他們硬槓講理,則是落入彼等圈套,叫他們竊喜,可以趁機把事件搞大,在友族社會稱英雄,在官方眼中成為代言人。

所以,勸告華社同仁,包括魏家祥和王乃志,辯論大可不必;華文報更無須給他們甚麼專訪,華團也不用發表文告回應。演醜戲的,不怕觀眾喧鬧,最怕台下沒反應;大家敲鑼打鼓,找他們理論,倒是鼓舞了他們,愈演愈興奮。

華小和華人文化肯定並非完美,也不是神聖不可侵犯,善意和建設性的批評和意見,是正常的,也應該被華社歡迎。

然而,通過種族論述,並鼓吹以國家權力來否定和排除華小和華人文化,只會讓人反胃。

有趣的是,此等人對本民族文化一無所知,卻一再否定華人文化和語文,鼓吹單一源流小學,此種心態,可從人格分裂心理學角度進行研究。

或許,文化上的失落,造成強烈的自卑意識,會對本民族產生莫名敵意,進而作無知惡意之詆毀。這種扭曲的人格,倒是額外令人唏噓。
--------------------------------------------------------
Source URL: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485
 
printed version published on 26 Nov 2009

Further reading/reference:
1.殷志偉‧以科學論成敗?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495

2009年11月25日星期三

沈慕羽晚年的意義和評價

2009年2月5日,9點15分晚,備受華人社會敬重的華教元老、社會活動家沈慕羽在馬六甲住家與世長辭,享壽97。噩耗傳來,同聲一慟,可說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損失。

本文以1994年作為沈氏晚年的起始,主要是之前他仍然是全國性教育組織的領導,繼續前此的奮鬥,辭卸主席職後,才算正式引退,開始他人生另外一段不同的旅程。

晚年沈氏的關懷和活動以其說是教育,毋寧是文化的。沈氏貴為董教總名譽會務顧問,但他可以發揮的餘地極為有限,頂多是在儀式性的場合或重要大會上發表演說,講講鼓勵話語,激勵士氣。

華社普羅大眾對他的尊敬固然無可置疑,但華教領導對他的尊崇,當擺在鬥爭和利益的天秤上時,似乎黯然無光,其光環似乎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在受到羞辱性的回應時,帶來的是災難性的難堪。
華教領導雖然無視沈氏的存在,但華團關注書藝文化的領導,此時卻看到了沈老的文化價值,在沈氏積極推動和領導下,鼓吹書藝活動,提倡崇儒運動,這可從報章上連篇累牘刊載有關的新聞可見一般。

事實上,文化事業或許是其中一項沈氏長期念茲在茲要推動的,只是在辭卸教總主席職前,華文教育風雨飄搖,分身乏術。沈氏晚年以孔教會為基地,一面搞孔教,一面辦書藝,兩者可謂一而二,二而一,這在他晚年下半期更為明顯。

從廣義的意義上來說,其實這是中華文化的推廣,如果冠於中華文化在海外的推手,應該也不為過。沈氏晚年文化上的貢獻和光芒實非教育領域望塵可及,尤其在他身後,沈氏被提名國家文化獎的傳聞甚囂塵上,可見端倪。事實上這也為後人留下了一道難題,沈氏以其文化人格的魅力在中華文化的推動上取得一個好開端,接下來如何持續不間斷乃至發揚光大,無疑是我們必得詳加思考的問題。

沈氏晚年尊崇有加,但沈氏接受拿督勳銜和自封「族英」卻引來了諸多議論。雖然華教人士受封大有人在,但如此高級別的華教領導受封還是頭一遭,因為位居全國性的領導,從1920年代的莊希泉、鐘樂臣到1960年代的林連玉、嚴元章等,只有被對付,甚至至今仍無法平反,何況是封賜。當然,沈氏受封首先與時代不同,政治風向轉變有極大關係,如果將沈氏放置在1920和1960年代,恐怕難有此待遇。

服務一生,戰鬥一世

其次是沈氏的領導方式屬較溫和派,但貴在能和而不同,較少與政府產生激烈對抗,較為有關方面所接受。更令人非議的是沈氏接受的勳銜級別其實不高,以如此高級別的領導接受級別相對較低的封銜,似乎有被收買之嫌,雖然在受封後沈氏不斷聲言「受封不等於封口」,而他往後的言行也證明其言行確實一致。

如果沈老拒絕封賜,無疑讓華教運動的鬥爭更為一貫,這或許是華社頗有微言的其中一個癥結。受封所引發的另外一個爭議是沈氏的「好名」,此事後來因為沈氏自封「族英」更遭人竊竊私語。林連玉身後華社稱譽為「族魂」,實至名歸,但沈氏卻在生前自冠「族英」,一般上榮譽和稱號是由他人或後人公認和賜予,方可名實相符,鮮少自我加封。

華社的非議,其關鍵在此。當然,林連玉和沈氏皆為了不起的領袖,沈氏恐其身後後人無法如實給予定位,故先行定位,讓後人參照。但後人是否採行,已經非沈氏個人意願所能主導,還得胥視後人的評價。

報界老前輩張木欽的評論或許最能恰如其分說明情況:「沈老是儒家,不可能自外於名利。一個服務一生、戰鬥一世的人,希望身後留個芳名,不但正常,而且應該。當然,如果沈老親口說:『是的,我愛名。』那是有點奇怪,但是也不必再三撇清。他又不是浪得虛名,或者沽名釣譽。」沈氏好名或有可議之處,但好的其所,緬懷其貢獻,或許吾人可用較寬容之心看待此事!

或許沈氏有「嫉沒世而名不稱焉」的焦慮,但綜觀其晚年仍然言行一致,堅持立場,一如既往。馬華公會曾分別於2000年和2005年重提恢復沈氏黨籍,但都被回拒了。

沈氏乃馬華創黨的最早會員,也曾擔任高層領導,雖不為黨領導所容,而遭開除,但以沈氏寬容忠厚的個性,從他對前馬華總會長黃家定的期許,可看出沈氏對馬華仍然有所期待,但沈氏不因為如此而違背原則,仍然堅持立場。

他受封拿督,但不斷強調這不等於封口,因此他晚年常抨擊政治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皆可作如是觀。沈氏凡事皆望面面具圓,兩全其美,但絕不為和而和,有其底線和立場,這無疑皆是典型的沈氏處事風格和哲學。

沈氏晚年的風光,在華教運動可謂是個異數,但與此同時也揭示了投身於華教運動者的晚年不必然如林連玉般的含辛茹苦。

沈氏系出名門,在其晚年盡顯世家氣派。沈氏是鎂光燈聚焦所在,在讚譽祝福下榮休,晚年寵榮有加,與林連玉大異其趣;子孫後代約800人,身後有大量文化遺物,死後馬六甲市政府還以其名字為路名,與林連玉身後了無一物,實不可道里計。

關注文化,推廣書藝

其實,最後15年是沈氏之前奮鬥成果的驗收,他宛如天王巨星,光芒四射,各種各樣的獎項、勳銜、表揚萬千寵愛在一身,令人目不暇接,實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華教人物類型,如果以儒家聖人類型標準來區分,林連玉或許近似伯夷叔齊的聖之清,而沈氏有近似柳下惠的聖之和。

沈氏晚年雖然從教育領域退下,但其社會文化活動仍然豐富多彩,為其「服務一生,戰鬥一世」的人生劃下亮麗的休止符。

他擔任董教總永久會務顧問,經常出席華教團體常年的活動以及重要會議,即席演說勉勵的話語來鼓勵同道;常透過媒體發表有關教育課題的看法,立場堅定,始終如一;教學上他繼續但任晨鐘夜學校長,主持校務。在文化領域他大展拳腳,推動孔教活動,推廣書藝文化,籌設書藝館。

由於沈氏數十年在教育文化領域的努力和奮鬥,為他晚年迎來無數榮耀,各式的表揚和賀壽大會、國內外的獎項和封賜、以沈氏命名的建築和紀念館的成立、沈氏資料文獻的整理和研究等是。因此沈氏的晚年以其說是教育,毋寧是文化的,更能符合事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沈氏是偉人,但不是完人,他受封並自封,無疑引來議論,但貴在能一如既往,堅持立場;沈氏寬厚能容,卻和而不同,不為和而和。

這些高貴的人格特質沒有因為功名利祿而變質,小德或有出入,大德卻不逾矩。其一生言行舉止實為馬來西亞華社乃至國家留下良好文化示範,楷模足式,或許這正是何啟良提出:「以道德人格的典範來防止文化人格的失范」的意義。

(作者廖文輝為新紀元學院中文系講師,《沈慕羽資料彙編》系列叢書編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东方日报》。《东方名家》。17-11-2009

2009年11月19日星期四

關注濫藥問題

濫藥問題層出不窮,流行樂天王麥可傑遜私人醫生莫瑞涉嫌因濫用藥物(濫藥)誤殺麥可傑遜案,再次敲響濫藥的警鐘。

據報道,案發前莫瑞已經為麥可使用高劑量強力麻醉藥物異丙酚(propofol,diprivan)6周,莫瑞在案發兩天前把異丙酚的劑量減半,混合另外兩種鎮靜藥物氯羥安定(lorazepam)與咪唑安定(midazolam)來達到異丙酚原有劑量的療效。

案發前一晚莫瑞暫停異丙酚,麥可能夠入睡。案發當晚莫瑞繼續使用替代藥物卻無效。莫瑞臨時加入抗抑鬱藥物安定(valium)無效後,他再度使用半量異丙酚,隨後麥可即不省人事。

此案引發幾個爭議。首先,強力麻醉藥物異丙酚是一種遭嚴格監管的藥物,專業麻醉師才有資格應用此藥,莫瑞沒有專業資格卻為麥可滴注異丙酚是知法犯法,也引發高毒性藥物監管問題。

藥物應用範圍有「常規適應症」與「非常規應用」之分。失眠不屬於異丙酚的任何主治範圍,表明莫瑞沒有遵照藥物應用指南。

異丙酚遭高度懷疑是死因。此藥物有許多不同程度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致死。然而,異丙酚在人體有快速代謝與迅速清除的藥代動力學特點,最久存在人體大約30小時,過後全部排出體外。從首六周高劑量時,麥可沒有嚴重反應看來,停藥兩天後在案發時重新使用半量的異丙酚直接致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麥可的致死機制有待進一步調查,無論死因如何,莫瑞勢必與供應異丙酚的藥劑師或藥商,面對醫藥專業操守方面的懲罰。

麥可案讓人反思非醫療專業人士與醫療專業人士的濫藥問題。醫務人員應該為專業素質與道德把關,不能隨意迎合病人欠合理甚至危害生命的索求。

Source: 《东方日报》。《八方论见》。17 NOV 2009。作者:费曼

2009年11月13日星期五

跟病毒賽跑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最普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種傳染病,在世界各地每年都發生季節性流感。根據世衛統計,每年約有十分之一的成人和三分之一的兒童患上流感,死亡率低;不過當發生大流行時死亡率極高,1918年的世界大流行便奪走5000萬生命。
醫學界將流感病毒分為三型,即A、B、C型。時下較多傳染的是A(H1N1)與A(H3N2)亞型流感病毒,因此只有A型與B型流感疫苗。

流感病毒潛在的變異與大流行構成人類潛在威脅。流感病毒是根據病毒表面的血色素凝集素(H,hemagglutinin)和神經氨酸蛋白質(N,neuraminidase)分為不同亞型,然後各個亞型又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子型。理論上流感病毒可能演變出上千種組合,從目前已知的類型看來,病毒還有很大變異空間。而目前A型流感病毒總共分為15種H子型和9種N子型,1918大流行的流感病毒屬於H1N1子型流感。目前流行的A型流感病毒是新一種H1N1子型流感。到底以後流感病毒將如何「進化」、間隔多久大流行一次,是未知數。

在治療方面,並非全部4種抗流感病毒藥物都對全部流感病毒有效,也存在耐藥性隱憂。最近某些國家發現幾個特敏福治療無效個案,顯示新H1N1病毒快速適應藥物,並產生抵抗藥物的「免疫力」。根據今年3月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早在2007-2008季度的某A H1N1子型流感病例中,有12巴仙對特敏福抗病毒藥物有耐藥性。

醫藥界在研發疫苗也面對壓力,除了必須快、有效、滿足大量需求,也需要顧及副作用。在1976年,美國大規模注射豬流感疫苗發生500人患上稱為「格林-巴利綜合症」的罕見神經系統併發症,當中有25人死亡。新疫苗是人類跟病毒賽跑的關鍵手段,其安全性有待觀察。

總之,雖然這是人類跟流感病毒搏鬥歷史中最新的一頁,但是肯定不是最後一頁,未來可能將有難以估計的交手次數,需要提升抗疫意識與防疫系統,長期處於備戰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东方日报》。《东方八阵》。10 NOV 2009。作者:费曼

2009年11月3日星期二

孔子普世價值和美國的強大

美國眾議院10月28日通過決議,紀念孔子誕辰2,560週年,認可他為世界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做出的巨大貢獻。中國人從美國人認可孔子思想精華固然可以感到自豪和驕傲,但更深的意義,在於是否認同人類的普世價值,也同時能比較出中國與美國人對人類思想文化精髓認可的不同態度。

吸納世界上許多先進文化、思想和哲學中的精華並體現在行動上,是美國文明、強大和發達的重要原因。這也正是中國古代其他思想家所提出的理念:泰山不拒抔土,故能成其高;江海不辭細流,故能成其深。

不過,中國人能提出這種思想,卻不一定能落實在行動上。美國的強大其實是思想觀念上的強大,是虛心好學的強大,也是這些觀念能落實到行動上並形成制度的強大。對於民主、自由這樣的普世價值,一些人甚至並不承認是普世價值,更有人極其不屑,認為那是西方騙人的把戲。

中國人並非不認同普世價值。早在40年代,中國有識之士就認識到,「中國人對美國的好感,是發源於從美國國民性中發散出來的民主的風度,博大的心懷……美國在民主政治上對落後的中國做了一個示範的先驅,教育了中國人學習華盛頓、學習林肯,學習傑弗遜……」(中共機關報《新華日報》1943年7月4日)這也是對民有、民治和民享的普世民主價值的認同。

強大先進的國家仍然能虛懷若谷,向一個相對貧弱的國家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華和優點;那麼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就更沒有理由不向先進的國家汲取思想精華和取經,並轉變自己的觀念,用普世價值來促進自己的發展。

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 02/11/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ource: 《东方日报》: 《外評選讀》。printed on 3 Nov 2009.

善用A流感疫苗

注射疫苗是重要的防範疾病方法。然而,疫苗未必達到預期效果,甚至產生不必要的風險。據報道,聯邦私人醫藥醫生協會之醫藥事務委員黃醫生,促請衛生部謹慎購買A(H1N1)流感疫苗。該醫生基於1976年美國某軍事基地暴發豬流感後,大規模進行疫苗接種引發罕見神經系統併發症,希望衛生部謹慎處理A流感疫苗可能引發的問題。

1976年,美國新澤西州發現至少200宗豬流感病例,包括一宗死亡病例。醫界研發出疫苗,計劃在4,000萬人中作大規模防疫注射措施。然而,計劃進行途中,500人發生罕見的「格林─巴利綜合症」(Guillain-BarreSyndrome,GBS)併發症,造成25人死亡。經過改良的疫苗沒類似併發症,唯其來龍去脈毫無頭緒。

直到2008年,某醫學研究才發現,該疫苗刺激老鼠產生抗神經節苷脂抗體。該免疫反應具有破壞神經組織細胞的能力,這為之前發生的神經系統併發症提供較合理的解析。
A流感疫苗的問世,雖為全球帶來希望,醫學界仍必須密切觀察未知的併發症與無效率。日前國外報道,某女士疑注射A流感疫苗引起神經肌肉功能失調,在靜止狀態時肌肉顫抖,行走則倒退行路的個案。

誠如黃醫生強調,倘若衛生部要提高疫苗的效益,可採取聚焦在高風險人群策略。在普通人群方面,衛生部可以繼續採用目前注重個人衛生的措施,唯在提高群眾防疫意識方面需要加強。

黃醫生也對衛生部讓13歲女生免費注射子宮頸癌疫苗計劃提出質疑,主張從醒覺教育與健康篩查著手。該疫苗的主要四大高風險女性群體是:多性伴侶、唯一的性伴侶有其他性伴侶、性生活頻密者、過早開始性生活者。合理的疫苗應用需要優先針對高風險人群。為13歲女生注射疫苗的措施有商榷之處。

A流感疫苗的藥源非常有限,疫苗的使用需要達到較高的經濟效益。雖然科研條件非常苛刻,但是往往新藥物在市面後會發現未知的人體反應,部分更牽涉難以預料的個體差異。即使如此,疫苗的價值依然受到肯定。

Source:《东方日报》:《八方论见》.作者:费曼
Published online on 3 Nov 2009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fread/21WH0a000WWq9vAJ1UaX1srB0bB84Y2p
(May Delete after 2 weeks)

鄭丁賢‧錢學森的中國情,美國恨


Created 11/03/2009 - 21:03 (online version)

錢學森逝世,世人再度關注這位中國的航天和原子彈之父。

對於中國而言,錢學森實在是太重要了;他改變了中國在世界的地位。

如果沒有錢學森,中國不會在短時間內成功研製“兩彈一星”,直追美國和蘇聯;日後也不會促成冷戰格局,美、蘇、中鼎足三立的局面。

但是,錢學森的內心世界,卻少有資料;他從一個美國科學界的明星,遽落成為美國的國家敵人,然後是堅定的中國愛國主義者;這種複雜的心路歷程,值得發掘,也足以讓社會和國家思考。

可惜的是,錢學森回到中國之後,絕口不談在美國的遭遇,而中國的史料文獻,也淡化他在美國的事蹟。

在有限的資料中,我讀到錢學森的美國恩師,也是他的摯友所記錄的一些歷史背景,以及錢學森的心路歷程。

50年代的美國,麥卡錫主義橫行。極端右派的投機政客麥卡錫,為了打擊政治對手,而以愛國主義為名,對付左傾人士和共產黨人。

在他的主導之下,美國當局大肆逮捕和逼害政治界、學術界和娛樂界中,被認為是親共者,其中很多根本是子虛烏有,被套上帽子而遭對付。
錢學森是其中一人。錢本人根本沒有參與任何共產黨組織活動,但是,當局要他舉證他的一名同事是共產黨,遭到錢拒絕。
於是,錢被列入“不效忠美國人士”,軍方吊銷他參與機密研究計劃的資格。

錢的自尊心遭到嚴重傷害,他自認沒有背叛美國,而且對美國軍事高科技的研究,做了很大貢獻,但是,卻遭到美國迫害,甚至是美國背叛了他。

基於尊嚴,他放棄上訴,而選擇申請回到中國。

這個舉動,更加觸怒美國當局,於是,把他逮捕,進行種種污蔑,說他是共產黨的間諜,刻意進行人格謀殺。

最後,據說在周恩來的介入下,中國以釋放美國在韓戰中的戰俘,交換錢學森回到中國。

當時的美國海軍次長丹尼爾金布爾說過:“錢學森在任何時候,都抵得過美軍的5個師。”他還說了狠話:“即使把他鎗斃,也不能讓他回去中國。”

美國犯下的錯誤,讓中國得到巨大的好處。

或者,這個教訓讓美國學得聰明,日後爭取全球的精英,也公平善待他們,成就了美國的強大。

這段經歷,也值得所有國家借鏡,要懂得珍惜人才,尤其勿須盲目質疑人民的效忠。

Source URL: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17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钱教授报道:
1。中國‧享年98歲‧航天之父錢學森逝世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36480?tid=2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