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

谢阳声‧成绩其次,品德优先


我写<我们如何对待中文>一文(《01.09言路版》),最大目的乃是提醒学子,不管你考试怎么厉害,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態度还是得谦卑一点,认真对待中文。没想刊出后,隔日进教室,有学生將两行字大刺刺展示在我的前方:再优美的篇章,如果没有很好的詮释者,那只是一张没有灵魂的纸张。

摆明向我示威。我说:妙哉!语句可以列为中五华文第四十一句名句。我想,既然对老师不满,何不明言,或直接投书到报章?全班静默。

愧哉,在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巨人面前,我也只不过是个初学者,或是探索者。身为中文教师,我抱持的宗旨就是:教学相长。我总想在教育过程中,提昇我的教育素质。我从来不敢夸豪言我的中文很行。教学过程中,老师难免有所不足。我总认为,越学习,便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学生虽贵为资优生,对中华文学知识的认识,却非常匱乏。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要摆甚么大款呢?即便你真的自认中文很行,那又如何呢?中文很好,就可以敷衍了事?就可以学习母语却公然做其他功课?就可以对中文不屑一顾?若真的想在中文这门课斩获佳绩,请拿出你的学习诚意与本事儿。

各位亲爱的学子,草书此文不是为了批评你们,对於你们,我是爱之深、责之切。我承认我的不足,我才疏学浅,可那並不能成为你们看轻中文的原因啊!

我想告诉你们的是,为学之道,最主要是谦而又谦,如此尔等才能品学双修,学识与品格同步进步,才不愧为学问。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八十高龄入读剑桥。以查大师学问之渊博,他尚且谦虚受教;大师的硕士指导老师更说:能够成为金庸老师,他引以为傲。这说明甚么?教学一定要谦卑啊!何况处於中学阶段的,要学的还多著呢!

再怎么会考试的头脑,若没有谦卑的態度,那也只是一副善於考试的灵魂。成绩其次,品德优先。与尔等共勉之。


本文转载自:《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 :谢阳声
日期 :2010年9月10日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謝陽聲。我们如何对待中文

楊邦尼的〈大馬華文何去何從〉,教人對大馬華文的未來頗感擔憂!我身為在職中學華文教師,常常都有越教越灰心的感覺!

我目前教導中五第一班的華文課。大部份學子注重的是能不能在SPM考獲1A,學習心態很功利。方塊字所包含的智慧結晶,中華文化的知識,他們並不想知道,只想到我報考華文,我的成績有沒保障?

我多次在課室裡,向他們曉以大義,強調學習中文就是守住中華文化的根,大多還是當我在唱歌。優美的中華詩篇,優秀的古文篇章,他們當著是催眠曲,而閱讀這些篇章,目的就只有一個――考試。

這或許真的不能怪學生。在單元教育的氛圍“包圍”下,加上應試教育的催促下,中文,只被當成一科考試科目。

曾經問學生,若沒有考試,你們還讀唐詩宋詞,古文篇章嗎?回答我的不超過5位。學校的母語班雖然納入正課,一星期四節,每一節30分鐘,扣除之後,所剩無幾,然而學生卻一點兒也不在乎。相比下,課外母語班的學生,更加珍惜學習母語的時間。

學生都是理科資優生,可對中國文學常識的認識,大多知之甚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若沒有謙虛的態度,想要考獲1A,談何容易?即便真的考獲1A,華文素養就很好了嗎?

在看華語科的技能與出題方式。坦白說,中文課本的編定,只注重技術性的編寫,少了語文的素養,造成內容乏味。而出題方式,華文是語文科,就應該考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是靠考技術。我早就說過,試卷一的應用文,真的是技術考試。學子只要背熟格式,內容幾千篇一律。真想不明白,為何要如此來考中文?

為了增加中文的趣味性與靈活性,應用文應該捨去,改以雙向翻譯。要求學子將一篇馬來稿翻譯成中文,不是更能考學子的語言能力,更能增加中文學習的趣味性嗎?

至於長文概述,也是一種刻板的技術性測試,何不捨之,改以詩詞賞析,如此師生可以將更多課堂時間用以留連優秀中華詩詞殿堂,還能提昇學子的美學與鑒賞能力。

教授中文,我的挫折感油然而生。教育部袞袞有智之士,爾等可有意在華文考卷作出一些改變,让中文成為一門有趣兒的学科?而我們如何对待中文,便是決定中文未來的方向。

本文转载自:《星洲日报。言路版》

日期 :2010年9月1日

作者 :谢阳声

2010年9月6日星期一

发扬孔子师道的精神●盛琼荣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开私人讲学的人,也是中国师道的建立者。孔子以后,能宏扬孔子学说和继承师道的人,当首推孟子,在学说和师道方面,孟子都有新的补充和发展,孔孟以降,如唐代的韩愈、宋朝的朱熹等,他们不仅是一代大儒,也都是一代大师,所以儒家的中心思想,亦遂成为中国师道的基本范畴。我想凡是学过教育的老师《四书》都是必修科,应该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的思想。

孔子的伟大建立师道的精神,可以简单的加以表述为六大要点:

.仁义为本

孔子说仁,以仁为人格的最高表现,而教育最后目的,亦即在仁的具体实践,孟子配之以义,以为仁义礼智根于心,所以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于害人,有杀身成仁”孟子曰“生也我所欲也,义也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命而取义者也”,这种成仁取义的精神,就是儒家一贯传统的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师道的重要内容思想,我们必须加以表扬。

民主教育人人均等

.有教无类

儒家重视仁,“仁者爱人”,而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就是以“仁”为出发点。孔子曰“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儒家的教育先要成己,其次是成人,最后是成物。

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是有教无类的儒家伟大襟怀和抱负。儒家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就是今日民主政治、民主教育人人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而孔子著名的七十二位弟子中就是包括各式各样的人在内,而且与现代教育心理学不谋而合。

.力行致用

儒家重实行而斥空谈(不像我国口号太多,结果一无所成),所以孔子说:“力行近乎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又“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以六艺教人,六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成德的,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称为六经,这是现代老师的必修科。

庄子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各分”。至于达材的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德育,射御是体育,书数是智育,所以,达材的六艺之教、实冶德育、智育、体育於一炉的教育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政教合一,文武不分,第一流的读书人,莫不尊重德性而道问学,德艺兼修,文质彬彬、汉唐以后的读书人,更常以书剑并提,智勇兼备,所以在国家危难,常以一介儒生,出而担当国家的重责,效命疆场,爱国情操,令人敬仰。

教人培养高尚人格

.因材施教

这是儒家传统精神,论语颜渊曰:“夫子循循善诱人,传我以文约我以礼”。在论语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贤,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乎哉,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子贡问仁,子曰:“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同是问仁,而孔子以不同的言辞来解答,正表示能循循善诱,因人施教的最好见证了,这也是老师因材施教的教学法,与现代心理学个性的差异有关。

.敬业乐群

曾子曰:“君字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礼记学记也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所以历代儒者,都教人敬业乐群。

.以身作则

谈人格教育,做教师的人,本身就先得养成高尚的人格,才能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向善良的轨道发展。

所以,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朱子教人静存养察,都是教人培养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汉儒郭林宗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今后我们的教育者,也即是老师能否发扬中国文化和儒家精神,那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培养高尚人格的老师们成为真正的人师,能以身作则。

因此,我们对于儒家学说,孔子的师道,确实有加于发扬光大的责任,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所表现的教育风格与建立的师道,是现代老师应守的典范。

本文转载自:《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 :盛琼荣

日期 202095

2010年9月5日星期日

FB新势力●刘慧欣

经过了几番努力,阿牛制作执导的大马中文电影《初恋红豆冰》,总算获得内阁原则上同意,豁免征收20%的税务。

内阁这次点头,除了是为了推动电影业发展外,民间的声援浪潮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其中让人疯狂的“面子书”(Facebook,简称FB),应该被记上大功。

阿牛上《小燕之夜》的片段,被FB用户大量上载,然后用户之间互相传递,引起了众人注意。无可否认,FB的一些应用功能,让资讯传递更快速,要看到真实片段,轻松按滑鼠即可,震撼力也因此更远播。

从阿牛事件,到最近电台主持人被“封麦”事件,都反映出网络力量的强大,FB带动的趋势,不但更改了资讯的传递、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更为“隐私权”重新定义。

每个人对隐私权画出的界限不同,但在FB的世界里,你的隐私权不由得你来控制。由于面子书能让其他人轻易在您的页面留言、上传照片、甚至标签照片(在FB世界里,我们称为Tag)因此你不想曝光的一举一动,很可能因为朋友的几个动作,就呈现在别人眼前。

不管你愿不愿意,有了FB你就要为隐私权妥协,你可以选择不要FB,但是却很可能和外界脱节,甚至跟不上最新的话题。

拍照和朋友要照片,他说“我在FB Tag你”;平时看到有趣的文章或视频,朋友说“我放在我的页面,你们去看看”;看到好笑的留言,大家来个“赞”(Like);遇到不满的事情,创建一个群组,邀请别人加入会员,在网络建立另一股力量。

这形成了一股羊群效应,没有FB的人,完全会被忽略在外,有FB的就在自己的天地开心畅谈。

这就是FB文化,一个网络力量的典范,当大家动不动就说“tag”、“unfriend”、“Like了没有”的时候,你就算不喜欢,对不起你也要顺应其中,因为当FB当道,你无从选择。

本文转载自:《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 :刘慧欣
日期 :2010年9月4日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