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謝陽聲。我们如何对待中文

楊邦尼的〈大馬華文何去何從〉,教人對大馬華文的未來頗感擔憂!我身為在職中學華文教師,常常都有越教越灰心的感覺!

我目前教導中五第一班的華文課。大部份學子注重的是能不能在SPM考獲1A,學習心態很功利。方塊字所包含的智慧結晶,中華文化的知識,他們並不想知道,只想到我報考華文,我的成績有沒保障?

我多次在課室裡,向他們曉以大義,強調學習中文就是守住中華文化的根,大多還是當我在唱歌。優美的中華詩篇,優秀的古文篇章,他們當著是催眠曲,而閱讀這些篇章,目的就只有一個――考試。

這或許真的不能怪學生。在單元教育的氛圍“包圍”下,加上應試教育的催促下,中文,只被當成一科考試科目。

曾經問學生,若沒有考試,你們還讀唐詩宋詞,古文篇章嗎?回答我的不超過5位。學校的母語班雖然納入正課,一星期四節,每一節30分鐘,扣除之後,所剩無幾,然而學生卻一點兒也不在乎。相比下,課外母語班的學生,更加珍惜學習母語的時間。

學生都是理科資優生,可對中國文學常識的認識,大多知之甚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若沒有謙虛的態度,想要考獲1A,談何容易?即便真的考獲1A,華文素養就很好了嗎?

在看華語科的技能與出題方式。坦白說,中文課本的編定,只注重技術性的編寫,少了語文的素養,造成內容乏味。而出題方式,華文是語文科,就應該考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是靠考技術。我早就說過,試卷一的應用文,真的是技術考試。學子只要背熟格式,內容幾千篇一律。真想不明白,為何要如此來考中文?

為了增加中文的趣味性與靈活性,應用文應該捨去,改以雙向翻譯。要求學子將一篇馬來稿翻譯成中文,不是更能考學子的語言能力,更能增加中文學習的趣味性嗎?

至於長文概述,也是一種刻板的技術性測試,何不捨之,改以詩詞賞析,如此師生可以將更多課堂時間用以留連優秀中華詩詞殿堂,還能提昇學子的美學與鑒賞能力。

教授中文,我的挫折感油然而生。教育部袞袞有智之士,爾等可有意在華文考卷作出一些改變,让中文成為一門有趣兒的学科?而我們如何对待中文,便是決定中文未來的方向。

本文转载自:《星洲日报。言路版》

日期 :2010年9月1日

作者 :谢阳声

没有评论: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