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

衛生部的效率



走過2010年,大馬煙花特別少,各種火花則百花齊放。回顧2010年,在「一個大馬」精神下一匹布長的大馬史中,一丁點喝彩背後暴露更多失望。

多年來,衛生部稱謂傳統與輔助醫療行業有一匹布長的問題,要通過「傳統與輔助醫療法案」監管各源流傳統及輔助醫藥,以保護健康消費者的利益,並將進行相關法案的草擬工作。

遠的不說,現任衛生部長廖仲萊在2008年尾聲稱有意在2009年將有關法令草案呈上國會,獲得各報章大事報道,甚至上了晚報頭條,一度令華社關注。

可是,衛生部高官突然在2009年年終通過媒體宣稱由於準備工作尚未完善,需要將原定在2009年下半年3讀的「傳統與輔助醫療法案」延期到2010年上半年的國會季度需求通過該草案,這也方便各源流代表傳達意見。

20103月,衛生部傳統輔助醫藥組主任南利醫生透露,「傳統與輔助醫療法案」已經完成草擬,只待衛生部長提呈國會3讀。同年8月,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理事長盧映輝醫師表示,傳統與輔助醫療法案的主要問題僅僅在中醫教育政策部分,其餘方面基本上沒有大問題。

自此,該法案毫無下文。

屈指一算,經過「一拖再拖」後,大馬衛生部在傳統與輔助醫療上總共經歷了3任衛生部長、前後至少12年一匹布長的策劃,難道不足夠嗎?

衛生部是否真的重視健康消費人的權益?否則,一項影響消費人權益的法案,豈能歷經「三朝」仍然不見蹤影?現在不是說要「以民為先,立即表現」嗎?像這樣的效率,肯定不夠「一個大馬」。

本文刊登在《东方日报。八方论见》,日期:2010223

2011年2月9日星期三

藥劑行與新保護主義


上世紀70年代,由於市場供求定律使然,藥劑行成為零售業之天之驕子。除了生意如魚得水外,藥劑師也備受尊重。由於形象崇高,一些不諳英文的長者寧可光顧中藥店而不敢貿然走入藥劑行唯恐“失禮”。

這些年來消費文化在藥劑行業者不知不覺中不斷潛移默化(消費文化已經歷5個不同導向年代);遺憾的是,藥劑行的作業模式依然故我、一成不變。時過境遷,他們逐漸喪失了“賣者市場”的優勢,取而代之的是由消費者主導的“買者市場”(這是自然規律)。此消彼長,藥劑師不善經營之短拙和不足開始浮現。為了求存,賤價策略成了千篇一律的不二法門。結果血本無歸、紅海一片。更有極小部份“迫上梁山”的害群之馬,私下販賣假藥和嗑藥,藥劑師的專業形象一落千丈。

日積月累,同類相殘的惡性競爭給藥劑行引發了“一鍋熟”的無窮禍患。如此窘境和當今雜貨業如出一轍,可謂同病相憐,十分諷刺。處於危如累卵之際,藥劑業業者終於意識到,再不背水一戰,棄甲曳兵是鐵定性的必然下場。

其實,憑多年咨詢生涯,此情此景對我毫不陌生。過去,我屢同各行業業者(他們的普遍教育程度不高)相互體現了許多積極和正面的成功例子;反觀藥劑業業者(都是專業人士)在打翻身仗之際,竟然有人企圖扭曲自由市場經濟規則,大力鼓吹迂腐和狹隘的新保護主義。限於篇幅,恕我只針對51%股權(比新經濟政策多出21%)一事稍作剖析,餘者不贅。

就事論事,要政府強制全部藥劑行的大股東為藥劑師似乎在坐井觀天、緣木求魚。原因很多如:一、其可落實性:想想看,若此削足適履先例一開,醫生們必利用這方便之門,順水推舟力爭全國私家醫院的多數股權得歸醫生所有。那政府不是頭大如斗?;二、其務實性:要投資者把資金注入藥劑行成為小股東之前,業者得證明本身除了是好藥劑師外,也同時具備企業管理(包括資金、設備、產品、市場、溝通系統、員工訓練等)的實際經驗,否則有誰心甘情願和鈔票過不去?(事實證明,絕大多數的藥劑行對起碼的定位作業都不甚了了);三、其實際性:藥劑師有個杞人憂天的憂慮:一旦他們不能主導生意,大股東所作所為可能影響藥劑師形象。如此論調對生意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再說,業者不妨坦然自問,藥劑師今天的負面形象是誰造成?;四、其常理性:此法若付諸實施,等同把Watson和Guardian等趕盡殺絕。後果由誰承擔?

大馬經濟曾經是東南亞之翹楚,不幸半世紀來遭到保護主義的摧殘和蹂躪而盛宴難再。如今它反過來成為當政者揮之不去的噩夢。前車可鑒,藥劑師怎能不識時務、重蹈覆轍,藉飲鴆止渴“好意地”把藥劑行置於死地?

作者 :謝明意

刊登日期 :2010年11月24日

本文转载自:《星洲日报。言路》


2011年2月3日星期四

人生其实就是一本书





如果我说:“如果没有了文学艺术,这一生会多么苍白!”这句话您同意么?

但我想也许还有更多人补充:“如果没有了阅读,人生会是多么空白!”

是真的。阅读和人生的关系是密切而重要的。以一个写作的人来说,阅读多了,对写作自然有帮助,它可以丰富自己的经验,加深自己的体会,像有超越时空之效。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在有道理的。

语云:“一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三日不读书脸目可憎。”我国大马的读书风气不盛,国人(尤其是华裔)看电视、明星艺人、命相之书为多,人文教育十分薄弱,这实在不是好现象,难怪言语乏味的大马华人真多!

读书让人洞明世事

虽然今日科技十分发达,上网、E.M.、面子书……,但我认为任何媒介都不能取代读书,书本可以长伴我们一生。好书实是宇宙珍品,蕴藏着人类思想的精华。只要我们浮沉在浩瀚的书海里,足可充实我们(读者)的心灵,充实思想,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和分析力,分辨善恶是非,继而可启发自己、督导自己。

阅读是帮助我们冲破自己思想的死胡同,摆脱自己无法突破的既定框框,不致于在一些无益又无建设性的思想路上兜圈子,浪费精力。

阅读吧!一个崭新的领域会在您眼前展开。

固然,阅读习惯如能自小培养一生受用。

不过,古人对阅读曾抱有不同看法,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读书的范围不限定在书本之内。

原来书有两种:有形的书和无形的书,前者可以研读,后者却是世相人生的书,读的人得到更多生活体验。

人生其实就是一本书,每本都长短不一,内容不一,至于那本书可以传诵千古,又是另一个问题。想想看,您人生会是哪一类的书?

新年了,愿我们大家都可以多读书(非输),建立一个有品种有快乐和丰盛的人生。

本文转载自《南洋商报。南洋言论。信手拈来》
作者:杨直绳博士
日期:2011年2月1日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