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星期六

占梁文道的光












下图是在现场捕捉到的合照,可惜不很清晰。






费曼平时阅读梁文道在《星洲日报。言路版》的专栏。偶尔拜读《亚洲眼》转载他的文章。
也偶尔在ASTRO节目中观赏他简短的演说。总觉得这大师博学多才,见识广博之余,思维灵敏。

直到最近看到《星洲日报》的详尽介绍,才知道他来头不小。

『 梁文道有多重身份,即文化從業人員、自由撰稿人、電視電台節目主持人、牛棚書院院長、中學校長、商業電台台長、電影創作人和劇評家、作家、書評家、食家、時事評論員、樂評家,到公共危機處理專員、環保權益維護者、古跡研究員、文化推廣研究學者、愛滋病權益維護義工等等,因此被冠以“文化百足”之稱。

近年,梁文道與一大批香港文化人和知識份子陸續發表政論文章,促進中國大陸和香港社會的進步和改善。因此,梁文道與一大批香港文化人,如潘小濤、劉銳紹、鄭經翰、政論家蔡東豪、馬家輝、張翠蓉、許子東、黃毓民等一大批敢言學者,被視為“中國良心”。

由於他經常關心兩岸三地的文化發展,因此被大眾稱為“文化教父”。』

『7月31日(週六),晚上8時在八打靈再也《星洲日報》總社禮堂演講“食物哲學的貧困”。橫跨文化、飲食、音樂等多個領域的梁文道也有“文化教父”之稱。』
—————————————————————————

费曼索性百忙中抽空亲临《星洲日报》总社礼堂占梁文道的光。
名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虽然大迟到,却也听出耳油。

食物,竟然被他拿来说到哲学层次了。
费曼不才,无缘粘指哲学方面,却被他侃侃而谈的流利华语和博学深深吸引了。
梁先生也相当幽默,偶尔传出笑声。

然而,到了尾声时,某观众从佳肴美食的制作与口味,把话题联系到华小教育,和主持人之一的迦瑪。那人说,由于迦瑪不是华人,虽然口操华语却不懂得华人文化云云。

梁文道一脸严肃地回应这位先生的疑惑。他说,西方人士研究汉学能够达到比普通华人更深入的水平,但是他们毫无华人血统。因此,血统不是异族了解某族文化的关键问题。
梁文道也提醒,在任何课题上,不能随意套上“正宗”来看问题。从历史观点,“正宗”因素带来许多问题,甚至灾难性结果,不忘提醒大家在这方面务必谨慎看待。

费曼有印象,迦瑪曾经在评论华语非华人母语方面得罪华教界人士。该男士可能因此有如此说法,却有商榷的空间。倘若采用较一般的解析,难免长篇大论。然而,经梁文道直截了当的解说,大家很快就茅塞顿开了。大师果然是大师。

回神想想,部分华人完全不会华语,乃至一般华人懂得华语的程度;文化层次也如此,这些不也相当汗颜吗?
因此,与其说友族缺乏华人文化的浸淫,华人是否更应该自我醒觉与提升自己的母语与文化呢?

2010年7月27日星期二

教育专家的100亲子教育建议


网络流传以下这篇文章,不妨参考。

教育篇: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18.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

19.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2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21.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22.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2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24.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25.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2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28.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票等。

29.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

成长篇:

1.给孩子一些私人空间。

2.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3.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伙伴、朋友。

4.让孩子做想做的事。

5.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烧水煮饭等,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

6.为孩子准备一个陈列架,让他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

7.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8.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和他平等相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9.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0.记得对孩子说:我爱你,你是我的宝贝!

11.记得经常的亲吻你的孩子,抱抱他(她),摸摸他(她)的头,让他(她)知道你的爱!

12.随时关注他(她)的进步,并也让他(她)自己知道自己的进步!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3.多与孩子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与孩子同行。

14.不要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15.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烦恼。

16.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孩子,而不是像对宠物一样说句“你真聪明”。

17.让孩子经常有机会和他的同伴在一起。

18.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19.先成人再成才,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一个健全的人。

20.在生活中创设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过。

21.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22.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这很重要。

生活篇

1.给孩子一些钱,让孩子学会理财。

2.没有得到孩子的许可,不要看孩子的日记与信件。

3.经常和孩子郊游。

4.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让孩子笑着入睡!

5.给孩子一个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

6.如果有条件,每天晚饭过后和孩子到户外散散步。

7.快乐与孩子一起分享!

8.对小家伙开心的笑,并希望他(她)也常笑!

9.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0.鼓励孩子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

11.给孩子留出真正的“玩”的时间和空间。

12.教会孩子骑自行车,游泳,这都是进入社会的一种基本技能。

13.每天早上与孩子相互问候,让他感受到美好的一天的到来。

14.夫妻实在要吵架,请一定要记住:避开孩子

15.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首先微笑着问他一遍:孩子,你今天快乐吗?

16.不给他留有太多的物质遗产,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给他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快乐的人生。

17.着重进行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18.只要与创作尘埃有关,不要责备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乱

19.父母对自己的双亲要孝敬有加,让孩子觉得家中充满了爱,同时父母也是他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20.父母之际间要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21.不要太关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22.不要太亲近孩子。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养成性格孤僻的恶习。

23.不要孩子要啥买啥。让他知道“劳动与所得、权得与义务” 的关系。以免孩子羞成好逸恶劳的许多性格。

24.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一些家庭大事有时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

25.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一会儿晴,一会儿阴。

学习篇:

1.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长可以看看报,一个好的学习伙伴很重要。

2.孩子在家学习(时),家长切莫搞一些娱乐活动,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很重要。

3.不要逼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4.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而责骂孩子。

5.不要因为孩子试卷上的低分而认为孩子没有出息。

6.教他(她)足以带来成就感的知识:古诗、数字、故事、家务、玩耍、交朋友···

7.教育孩子读好书、好读书

8.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示太大的关注,那样会造成孩子学习紧张,压力增大。

9.不要把孩子的成绩与其他孩子相比,要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反思一下有没有自己的责任。

10.孩子的房间要有自己的书桌,书桌上要有几本自己爱看的书籍,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

娱乐篇:

1.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一起听他爱听的故事等。

2.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锻炼身体。

3.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

4.多让孩子看一些少儿节目:动画片、益智节目等,少看动作片、连续剧。

5.孩子看电视时,家长们适时地陪他们一起,并且对里面的内容作一些讲解与讨论。

6.春天可以和孩子骑自行车去郊游,夏天和孩子一起去河边游泳,秋天则背着铁锅和孩子去野炊,冬天一家三口在野地上打雪仗,堆雪人。

7.允许孩子收集各种废弃物。

8.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9.和孩子下棋,让孩子知道落子无悔,教育他对自己所做事要负责任,同时下输了要承认,家长有时也要放手让孩子赢一两盘,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转载自面子书:管文杰

原文由管文杰转载自 米仓 转载于20100723 21:43 阅读(4) 评论(0) 分类: 经典文集

—————————————————————————————————————

费曼针对以下项目作出简评,供参考:

教育篇

6.针对较重要的错误,家长必须严肃,蜻蜓点水或者欠认真将导致孩子轻视问题。

10.别因心疼孩子而不忍心惩罚,是他们学习负责任的过程

11.当孩子的高等思维还未达到相当的理解水平,任何道理到不能被理解。有时候,可以等到他们长大才逐渐了解。但是,当情况不容许时空上的伸缩性,采用较强硬的方式还是有必要的,惩罚是其一,适当的体罚未尚不可。

26.需要结合6灵活处理。

成长篇

342122.家长的监督/督促不可或缺。

5.家长可以按照年龄与能力许可范围,灵活地让孩子参与家务。曾有报道,美国家长因儿女长期把家务留给家长,引发一群家长公开示威抗议。

生活篇

16.“太多”较难定义。不过,在大马华裔的处境来说,最好能给多少就多少。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必须以稳固的理财知识和良好的生活技能为基础,包括有一份正当职业。否则,再多的身价也会败光、被欺骗、投资失败。

21.家长切忌有意无意地培养孩子有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是影响深远的性格缺陷。

学习篇

3.这得看情形了。难道懒散的孩子在即将考试时说:“我不喜欢考试,不要温习功课”,家长就任由他吗?家长需要谨慎斟酌了。

8.别太关注不表示不重视。家长表现出不重视则带来负面意义多于正面意义。

娱乐篇

125.家长难以全天候在身边监督,可以灵活处理。例如:帮孩子选择适合的节目,尽可能配合到家长的空闲时间。

7.不可能没有节制吧?总之,家长的监督还是需要的。

2010年7月17日星期六

恼人的亲子教育

好命的小皇帝可能导致长大后的人格缺点。
家长是否应该反省给了太好的成长条件其实间接害了他们?
是否因为过于重视满足物资的供给,
而忽略了“软体”在成长过程的角色?


家长面对的生活压力,部分牵涉到恼人的亲子关系。

不少人参考所谓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专家的指引,确实得到很多宝贵意见,“关系”往较好的方面发展,素质也有所改善。总令人觉得,是家长被教育来教育下一代,但是,专家不能亲自接触孩子,并按照孩子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当情况不是按照作者所推测那套表演下去,脱序的现实情况显得书籍在纸上谈兵。因此·,费曼不主张把所谓“文明”的家教模式生硬地套在任何情况。当书本的指南未能解决脱轨的演出,家长需要运用自己观察与处理能力了。

不难留意到,时下青少年过度自我,抗拒旁人善意指点迷津,恶意的批评更不用说了,这样是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追根究底,这是“自我意识”问题,也是“自由”的具体表现,一些青少年更借“自由”来表现他们的叛逆。

如果自小就养成过度自我,可能往后无论家里、学校(包括大专)和社会面对许多问题,又喜好耍少爷小姐脾气而且未能醒觉自己才是真正的问题。有时候,还间接甚至直接惹来杀身之祸。报纸报道的命案里,有些涉及当事人的不当社交行为,事件的发生往往跟强调表达个人自由有关。青少年扭曲自由的意思并滥用个人自由引起家庭、社会问题,需要获得关注。

虽然原则上家长爱护孩子是万个应该的,可是一旦过度疼爱的后果,会产生孩子过度自我为中心,父母反而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把父母带去荷兰了。结果,溺爱弄巧反拙,间接害了下一代。

因此,家长应该在孩子年幼时期就灌输他们合理的自由,以及如何合理地运用自由的权利。当逐渐长大,才渐渐以放手、收口、不放眼、不掩耳的方式,在适当情况下做出适当的引导与劝告。

许多家长经过所谓“现代化文明家教方式”洗礼后,认为要维护孩子的自尊等等,放弃传统的“不能”、“不可以”等等被认为有负面元素的方法,导致“不分对错,喜欢就好”的负面结果。当孩子他日懂事后,可能反而怪罪家长不负责任,不教导他分辨对错。

当孩子在较年幼无知的年龄,很难理解较为抽象概念、知识,需要简化而且形象化,较方便他们理解。新世纪“感觉美好”的循循善诱方法,当然是首选,如果立竿见影,就事半功倍;如果需要更多耐心,不妨多花时间,毕竟学习与理解需要一个过程,何况孩子(幼儿、儿童、少年)的能力各异。然而,当他们难以理解一些事物,不代表父母能就此放手任由他们自己摸索(也是西方方式)。当孩子爱上有触电危险的玩意儿,你不可能跟他说:“你试试看触电的感觉如何”吧?可见“文明家教、“自由探索”并非绝对。

传统的直接责备、单刀直入点出错误,还是很好的管教方式。(从某著作抄来)

“孩子不愿意听家长讲话,不能沟通就不能教导他们”的情况,是常见的问题。
首先,可以尝试用各种“软方法”。(讲话:遵从父母吩咐;或用耳朵听父母说话,两者有不同意思,视情况而定)如果有效,问题就获得解决。万一不行,怎么办?

费曼主张,在必要情况下,采用严厉责备甚至“家法伺候”是激发他们脑袋里原始的“条件反射”的极终手段。唯有如此,他们才会意识到问题严重的程度,也是成长中的学习方法之一。无论体罚或语言暴力,都需要谨慎选用,适可而止,并点到即止。

当还相当年幼,无须考虑什么“家长利用权威要孩子服从指示”。试想想,当家长叫孩子来吃饭都需要这样节外生枝去考虑因素权威吗?至于年龄较大的(12岁或以上),就开始灌输孩子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的观念。他们听了家长乃至前辈的意见后,虽然可以不同意/采纳,但是既然坚持自己的错误分析判断的选择权利,就需要负责。这样,经过许多事物后,他们自然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醒悟自己的不足,了解到自己的坚持不等于“有权利就无须别人的指导、引导”。(顽固、不知实情、有脑神经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的异常情况则另当别论。)

简言之,不值得鼓励盲目抄西方那套方式,费曼认为博采众芳的中西结合方式较好:软硬兼施。
这当然需要配合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具体情况进行教导。

非常文明的方法不适合用于心智未达到相当程度的孩子,也不适合全部孩子,还可能间接引起误会或负面效果;或被存心玩弄家长的顽皮孩子拿来滥用。欺骗长辈的12岁以下孩子并不罕见,更何况12岁后。

总之,没有单一标准方法,一切须视孩子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因人因时因去灵活处理,这就考验家长乃至长辈们的智慧了,至于孩子受不受教,某个程度上的看他们的悟性和态度了。至于较年长的少年,还得考虑社会因素的影响(猪朋狗友、罪犯、电影、电视剧、漫画等等)。


后记:
费曼不鼓励采用体罚和语言暴力,但是,当情况糟糕到唯有通过人类高级思维里最原始的条件反射才能制止某些失控的情形,该不客气的时候就别手软口软。
这当然是最后选择,而且最好还是当孩子会乖乖就范是才有效。
否则,就带来反效果了。

2010年7月16日星期五

讓無形文化遺產再現風華

關注世界遺產保存趨勢的人士都知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 1972年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國際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宗旨在於保護散佈全球各地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尤其是那些因自然災害、人為破壞、因經濟發展而犧牲、或者慘遭戰火蹂躪等因素而飽受摧殘,甚至瀕臨毀滅的人類文明的成果。

在「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之中又分成兩大類,即「有形文化遺產」(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和「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無形文化遺產是一個相對新穎的概念和範疇,其涵蓋的範圍和名稱在不同的階段經歷了一些變化。

日本在1950年5月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相對於「有形文化財」,第一次提出了「無形文化財」的概念。1954年以後,日本在保護無形文化遺產項目的同時,也關注到並且要認定該項目藝術或技藝的代表性人物,這些人物被稱為「人間國寶」。我國馬來西亞在2005年所頒布的《國家文化遺產法令》(National Heritage Act 2005)也有健在的國家遺產人物的設定(法令的第67條),即俗稱的「國寶級文化人物」。我國著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廿四節令鼓創辦人,已故陳徽崇老師曾經榮獲此項殊榮。

無形文化遺產早期稱為「非物質類遺產」(Non-physical Heritage);後來又採用「口頭與無形遺產」(Oral andIntangible Heritage)的名稱。近年來則通稱「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10月17日所通過的《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無形文化遺產包括:(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 禮儀、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及(5)傳統手工藝。

根據2005年馬來西亞《國家文化遺產法令》第2條的詮釋,所謂「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arisan kebudayaan tidak ketara),指的是:「與馬來西亞遺產、馬來西亞任何部分遺產或馬來西亞社群遺產有關的成語、諺語、語文、口述資料、樂曲、音符、歌詞、歌曲、民謠、詩歌、音樂、舞蹈演出、舞台戲劇演出以及防衛術。」

過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無形文化遺產被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民俗、民間技藝和表演藝術,沒有受到適當的重視。甚至到如今,恐怕還有人對無形文化遺產的偏見和輕蔑並沒有完全消除。

中國自古就已經有保存無形文化遺產的傳統,例如《詩經》就是對民間歌謠進行記錄整理的詩歌總集。漢代的「樂府」,屬於國家機關,負責採集民間的詩歌加以保存。後來的「樂府」變成詩歌詞曲的總稱,而不再是機構的名稱。

近年來,中國的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人的木卡姆藝術以及中國與蒙古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先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批「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代表作」項目名單。韓國的「宮廷宗廟祭祀禮樂」也入選首批無形文化遺產。其他入選的項目還包括柬埔寨的皮影戲、韓國江陵端午祭等等。馬來西亞的瑪詠舞劇(Mak Yong)在2005年也入選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然而,知道這項訊息的國人不多,似乎也沒有激起任何強烈的榮譽感。

當然,我們也知道無形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眾所周知,依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文化遺產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失傳;大量具備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和資料靜悄悄地、不經意間遭到廢棄、散失。就以瑪詠舞劇為例,吉蘭丹州政府基於宗教理由,在1991年宣佈禁止州內團體表演瑪詠舞劇。近年來便有文化界人士呼籲吉蘭丹州政府解除此項禁令,以免曾經盛行北大年和北馬的瑪詠舞劇逐漸沒落。華族各方言群的「大戲」,也同樣面臨承傳的嚴峻危機。

讓鄉音重新走進人群

回頭來看吉安近年來所從事的工作和努力。從庸俗的角度來說,他在進行相當冷門的行業,一些人甚至還有點憂慮他從事的工作以及他主持的節目到底能撐多久。用「撐」這個字眼恐怕是俗人的視角,實際上未必如此,因為吉安相當樂在其中,而且越做越起勁。

講得偉大一點,吉安通過發掘、整理、重新再現以及流通的方式,為我們的國家、社群,乃至為全人類搶救和保存消失中、逐漸為人們所淡忘、甚至即將失傳的本土無形文化遺產。從這個角度出發,視野開闊了,意義和價值當然不能等閒視之。我對吉安由衷地肅然起敬。

吉安通過愛FM這個平台,從2008年開始推出《愛FM鄉音考古──思想起》,這是馬來西亞到目前為止唯一推廣鄉音的電台節目;之後他又發起《鄉音考古──民俗演祭》。禮失求諸野,鄉音採集大體也是如此。作為節目的主播,吉安遍訪全國各地,到各鄉鎮社區走訪各個籍貫的民間藝人,讓他們的風華得以再現。

吉安以高度的熱忱投入相對冷門的領域,做出本身的風格和特色。不論是鄉音採集、民間技藝和民俗、華樂、戲曲、福州閩清人的「打房詩」、客家山歌等等,他讓鄉音重新走進人群中,通過在各社區寺廟、鄉團的巡迴演出和呈現,以及電台的平台,把即將被遺忘的聲音重新啟播,讓似曾熟悉的表演藝術再現舞台,呼喚人們的記憶和人文素養。

吉安這本《鄉音考古:採集、行為、民俗、演祭》,容納了文字、口述、攝影、聲音以及跨界創作,多媒體並用。傳統的素材,新穎的呈現手法,的確讓人耳目一新。感謝吉安的用心,祝願讀者享受閱讀與聆聽的喜悅。

(備註:本文原是張吉安著《鄉音考古:採集、行為、民俗、演祭》的序文,略加增訂。)

转载自: 《东方日报。东方文

作者:陈亚才

日期:2010年7月4日

2010年7月7日星期三

醫者阿瑪魯

三年前父親在怡保中央醫院截肢,左腳自膝蓋以下四吋,懸空了,留下碗口大的洞口,殘缺的腳像破損的鞦韆在那兒失衡的晃盪,看得我心驚,以為終究是填不滿的血口了。
那時我剛把父親自北部老家接下來新山,一心徬徨,於是便安排他在坡底某周姓骨科權威的診所接受治療。

初時父親的傷口由厚厚的棉紗布包著,像倒置的一只不融化的雪糕,一星期三次的複診,醫生僅止於更換紗布及擦拭自傷口滲泌而出的膿血,簡單俐落,全程不及一分鐘,然而每次索費以天價計。

我心有惑,難道這棉紗一絲一線是天女用金蠶絲所織,不然何需昂貴至此?我小心膽怯的追問,醫生以其篤定專業的口吻告訴我,這裡所用的醫療品都是上等的,當然不能與外邊那些山寨版診療所相比。他心底閃著不悅,架高金框眼鏡,睥睨著我,醫權如神權,向來只有他揮舞無上權杖發號施令,不容病人置疑扣問,聖潔白袍裡裹著的,是無菌的高尚情操。

愚昧如我,突然擔驚受怕,開始在心底敲打著算盤,如此耗下去,治好這腳的傷口,約莫等於購買一間中價屋?

我的眼睛望向診所內掛滿讚美詞彙的金漆匾額,『再世華佗』,『醫術精湛』,『仁心仁術』,『骨科權威』,每一面都讓我好生慚愧,感覺被呵叱責備,一介柴米油鹽的平民走卒,沒有保險醫藥卡這些免死金牌的加持,竟斗膽且不識大體的把自己的父親送來,且妄想分享不該有的專業服務?

我悄悄的退了出來,感覺自己如此的莽撞和不合時宜。
終於了然,疾病是潛伏在我們身體的密碼,醫生是翻譯者。當我們在疾病面前失語,與醫生便有了近乎仰賴的共生關係。然而誰沒有那種經驗,當我們口吃咬舌,還沒把話說清,醫生已經拂袖離去,留下冷漠的背影與錯愕驚慌的你,一再的面對失語的窘境,一再的經歷冷酷無言的威嚇軟暴力?

身為病患與家屬,有時我們無需太多的醫學常識,而是一次與醫生將心比心的對談交流;權威的硬道理,撫慰不了我們那些微毫末的,一個普通人的感受。

在驅車回家的路上,把心一横,將複診卡撕了。那時渾沌模糊,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去到一間離家不遠的印籍診所,醫生很坦白說第三期糖尿病患截肢的傷口,病變與傷口的內部變化是無法從外表得知的,他擔當不起這風險,隨即遞出一張名片,建議我到另一家專門處理糖尿病傷口的診所。

是夜,按圖索驥,依約找到了這間新開張的阿瑪魯診所。
年輕的印度醫生,親自走出診所幫我把父親的輪椅推進去。那一刻,萬分寵倖,好像第一次陌生的拜訪卻突如其來接到主人家盛情款待,讓人在霎那間完全失去了應對分寸。
那一夜,醫生用了近兩個小時處理父親的傷口。

那個被骨科權威用天蠶絲包紮住的秘密,終於拆了線,坦露出糊糊爛爛的血肉事實,原來我成了愚昧的共犯,日複一日用昂貴的醫藥費蒙蔽了自己的無知與罪愆,而讓父親的瘸腿成了砧板上的魚肉,任刮任?。

阿瑪魯醫生耐心的向我解釋,如何分辨好肉跟死去的組織,他甚至將鼻翼湊近患處,嗅聞判斷傷口的腐爛程度。各種手術刀具在傷口處摳挖修剪起落,專注的神情,彷彿在鏤刻繕飾一件藝術品。我屏息靜默,緊繃住神經線,望著他龐大的背影,記住了醫生的名字,阿瑪魯。

往後的日子,為了遷就我的下班時間,阿瑪魯醫生把營業時間延長,讓我趕得及從公司返家後再把父親送過來,守候一天裡最後一個行動不便的病人。

每每洗完傷口,他的妻小已在接待處等候,有時嬉戲歡愉,有時小孩累得歪躺著睡著了,而醫生總笑臉依舊直說無所謂,有一種立風雨而顏容無改的堅定。後來我想起這些,細節得以不斷擴大補充,譬如醫生洗完父親的傷口後還幫他磨指甲、拉筋按摩、洗滌小腿的多皺摺的表皮層,以及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的──分文不收等等,瞭解到這一路自己之所以能默默的走下去,緣自於身邊尚有這樣的他者,始終對生命不放棄的信念與堅持。

我推著輪椅經過醫生一家人,心生愧疚,這殘腳的不便想必他們也幫我分擔了不少,醫生推開玻璃門目送我們離去,輕輕道聲晚安,囑我多保重。我上車後不久,便聽到鐵匣門自背後刷的一聲拉下,我們同時走入一日之暮。

我載著父親,各自怨懟,一路無語。從皇后診所返回武吉英達住處,這一路,一走就走了三年餘。直至父親往生,回想起來,父子間長久的冷漠,疏離與缺憾,就在那條漆黑的路上,多少彌補了一些。父親曾說,這一生,與兒子無緣,我也不曉得這當中兩條生命線何時開始歧向異地,只知道這些年來,父親每遭噩難,我都在身旁,或許,這已是父子倆親暱的獨特方式。

當時不曉得父親懷著的是哪一樁心事,而我的總是灰濛空洞,許久了,懸宕在無止境的惶恐中,那些個不成眠的夜晚,重覆舖展在眼前,箇中酸楚,也只能自己體會。朋友傳來簡訊:我精神上支持你。彷彿在空中給了我一個虛幻的擁抱,冷漠得讓我懷疑,這個時代憂傷難言,於人,不能要求太多,生活總總,更當計較得少。我的悲傷只供自己閱讀,既便如多年老友,也都不可以租借轉讓。而這些年來的跌宕曲折,壓低了頭,沉住氣,過久了都平靜成直線。

父親的傷口在阿瑪魯醫生的細心照料下,數月後逐漸康復。
患處由碗口縮小至一毛錢硬幣大小,眼看就要收口,父親卻在一次大意中摔跤,跪伏在地,腿骨像春筍破土,突兀的曝露在外,血流如注。我從公司趕回,途中致電休假中的阿瑪魯醫生,他在電話中教我如何緊急處理,萬一情況不受控制,他會驅車來我家善後處理……
放下電話,無限感慨,與阿瑪魯醫生,沒有白紙黑字契約,是甚麼樣的胸襟,讓他毫不猶豫為一對無助的父子像照顧家人般,許諾待命?

父親這傷口是花了許多人的心血與時間才慢慢癒合,萬般殊緣點點滴滴得來不易,竟在一夕間被他的魯莽盡數摧毀?幾經波瀾後又回到原點,我心忿懣,不甘願,沉重的挫折感與委屈頓時翻滾上心頭,把持不住情緒便對父親惡言相向,語多齟齬;甚至想鬆開手,讓輪椅自斜坡滑下去。
翌日在診所,醫生雖聽不懂眼前這對火爆父子近乎劍拔弩張的對話,卻能聞到停滯在空氣裡的硝煙味,於是安慰我說:事情已經造成,別再責備他了。眼前的任務是如何把撕裂的傷口縫合,再動一次手術把突出的腿骨削短磨平,重頭來過。

那一次手術,醫生只收了醫療器材的費用,零頭數目,卻是我至今仍耿耿不能忘卻的長期負債,長期欠著醫生一個還不起的人情。
雖然一路走來龐大的開銷把人喘噓噓的壓著,嘴雖不說,但心裡卻從未曾停止過就此放棄的念頭,甚至極端到想玉石俱焚來終結眼前這些窟窿坑洞。

但是,就因為有這樣的一個醫生,為一個老朽的生命堅持,為一截斷腳努力。讓我自慚形穢,對待生命,或者說,對著一個我熟悉既陌生的父親,我總是草莓得無從抗壓,半盞兒逃避半盞兒放棄。每次推著輪椅,像是推著一個殘敗腐朽的自己,走向窮途惡路,斷崖絕壁,一去不回。
曾有一次我問醫生,假如父親的腳真的醫不好……

醫生說於他而言,每個生命都值得去拯救,哪怕是僅存的一根腳趾,只要是連著腳板,非不得已都不讓它分離。眼前這一切不完美,都是目前擁有的最好的情況,一旦失去了這些,就一無所有了。
傷口附著在父親身上,煎熬難言,說我能感同身受其實也並不真實。多個夜晚父親向我乞討止痛藥,或許那一顆顆神奇藥丸和逐漸水腫的身體,才是他苦痛的出路。

望著醫生,我再一次陷入失語的困境,那是再多感謝也表達不出的心意。像往常一樣,醫生穿上綠色手術袍,戴上口罩,端坐,準備為父親洗傷口。

我轉過身,把父親這只傷病無期的腳,全心全意託付。這一生,沒有多少人可以像我這麼幸運,在疾病隨侍的逆旅中,遇到相扶相持的貴人。

就像父親臨終前說的,有你們這群兒女,值得。這句話,說給阿瑪魯聽,也不為過。
在眼眶裡打轉的淚水,實在是不適合讓醫生看見。

文/許裕全


生命如此艱難,我們都是戰士(副主編/蔡興隆)
三年了,許裕全這三年來給星雲版的文章愈來愈少,但只要有傳來,都是誠意之作。
後來在電郵與電話私下聯系中,斷斷續續知道他父親的病況,那漫長的戰爭,那日以繼夜無休無止的延長戰,後來他寫成另一篇文章【尿布戰爭】,在臺灣得了大獎,但獎座背後的辛酸以及屬於男子漢的眼淚,或許沒有多少人看得見。
今年4月跟他通信時,才獲悉他的父母同時入院,父親更在里頭待了35天,他說這段往返醫院的日子,足夠寫成一部長篇了。
長篇還沒寫出來,父親就過世了,許裕全在信件中跟我說,他不是孝子,但他對父親,不離不棄。
這不是一場容易的戰役,需要多少的愛,才能打敗長期疲憊掙紮和內心的糾葛,我不知道,許裕全應該知道。


转载自:《星洲日报》副刊 / 面子书悦读书坊
日期:2010年7月6日-7日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