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大將10年”的“讀領風騷嘉年華”與“青年動地吟”的局部活動,藉機感染文藝氣息,設法擺脫俗氣青年的污名。
第一階段舞台朗誦歷時大約2小時,不乏沉重卻易懂的政治與華教詩,長期關注時事的人一定有所感觸。當中包括已故游川的〈瘋人院〉等等多首詩表達了對惡法與時局的不滿;〈黃皮膚的兒郎〉最後一句:“為了生存,連名字也變了樣”;〈都是語言惹的禍〉裡“只為了華文,堅持華語,白白被整了幾年”,現場愛護華教人士必定有感而發。知名詩人呂育陶利用民聯的“黑色風暴”借題諷刺,搏得觀眾開懷大笑。
“安樂書窩”學員們的呈現方式把詩歌朗誦變得活潑起來,為“動地吟”注入活力。其中一些寫實的憤慨、諷刺、發泄,配搭周金亮的音樂,儼如大馬版“無插電Beyond”。
這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活動。誰說詩歌很沉悶,而且深奧難懂?如果有條件,“青年動地吟”甚至可以嘗試把許多詩歌串成舞台劇,巡迴演出。
多年前巧遇傅承得與已故游川等人在“吉隆坡文化街”把酒吟詩,當時認為純粹標新立異、浮誇,現在醒悟用心良苦。當年他們在街頭“胡搞”不外借戶外活動的創意形式,讓文化活動更加貼近群眾。現在,“青年動地吟”讓青少年直接參與其中,也是栽培後生的良好管道。
時下忙碌的生活與各種娛樂消遣佔據了生活空間,文藝活動需要在夾縫中尋求發展。所謂“文以載道”,文藝文化需要通過中文書籍來散播,唇齒相依,環環相扣。
曾幾何時,華人文藝與中文書籍的市場悄悄萎縮,要如何在21世紀傳承與宣揚馬華文藝文化,亟需一套“藍海戰略”與一群“中堅分子”。
文藝不能關起門“孤芳自賞”,要深入民間才有生命力。馬華文藝需要開拓更廣闊的舞台以弘揚精髓、培養欣賞能力與尋覓“知音”。
资料来源: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揚偉‧2009.06.0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