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發現,國內商家有隨意漲價的壞習慣,當某些基礎物品例如汽油等起價,各種物價也立即“聞風起舞”,大家一窩蜂起價。但是當原本應該起價的篇幅被無限擴大,或者起了後靜悄悄再起,就形同另類“搶劫”了。
雖然離開2008年汽油起價已有一段時間,但是依然隨處可見物品無端端漲價。信手拈來有不少例子,例如:一碟椰漿飯加煎蛋和一杯米祿,在前後2週由3令吉30仙漲到3令吉50仙。10公裡外,同樣的東西在短短半年由3令吉50仙變成4令吉。相隔一條街,價錢竟然是5令吉。
肥肉換上瘦肉、去掉豬肚和豬腸、加青菜、保留豆腐皮和一碗飯的肉骨茶,在短短4個月,價格居然相差3令吉。
商家在經濟衰退時耍起變相起價的把戲處處可見。消費人以原來的價錢買到“縮水”的產品,有些甚至“雙箭一雕”,減少產品份量的同時提高價錢,實行“雙贏”策略。真叫人不得不佩服商家賺錢的伎倆。
從以上可見,政府相關單位在控制物價方面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在保護消費人方面尚需更加努力。
多年來打工一族的薪水沒有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而相應提昇,反之物品的價格以驚人的篇幅增長,通貨膨脹導致手中的錢無形中貶值許多,大馬人的消費素質倒退。面對這些另類搶劫,大馬消費人“肉在砧板上”,即憤怒又無奈,唯有更加精明地消費。
Source: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揚偉‧2009.06.0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