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唱片市場萎縮,“賣榜”等事件暴露歌壇風光背後浮誇的一面。有許多因素影響唱片銷量,包括詞曲、宣傳等等,然而,歌手素質下滑也值得關注。
唱片公司為了滿足某些消費群,實行短線操作,歌唱能力基本上過關就算,包裝偶像、凌厲的一般宣傳夾雜畸形宣傳攻勢與銷量才是王道,因此精心炮製出“快速面歌手”,五音不全、咬字不清、拉音有氣無力、欠動聽、不感動、不能唱高音等等問題司空見慣。有些乾脆用吵雜的音樂掩飾缺點,甚至利用高科技的錄音方式“糾正”歌聲的缺陷。一些則借其他技能例如樂器等等,美其名“才華”來轉移視線。
現場演唱是他們的致命傷,暴露各種弱點例如走音,還能厚臉皮理直氣壯,甚至所謂“對嘴”的假演唱。某些歌手的發展被其聲線限制,只能夠演繹某些歌曲,被困綁在小筐筐裡。一張專輯裡只有兩三首歌屬於水準之作的歌手比比皆是,“專業”的專輯不過是低水平的商業產品。
雖然目前有歌藝非常出色的中文歌手,但是畢竟比上一代少了許多。放眼中文歌壇整體上多數歌手的歌藝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所以,消費者對歌手的歌藝要求高一點絕對對得起自己的荷包與聽歌賞樂的素質,免得被唱片公司間接侮辱大家的聽歌水平。
Source: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揚偉‧2009.05.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