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向華教先賢致敬

今日(週五,12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華教節。2009年華教節工委會將於今明2天份別進行林連玉公祭儀式,頒發年度林連玉精神獎,及舉行沈慕羽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教節乃華教鬥士林連玉的忌日,林連玉離開人世已超過20年,他身為華教最高精神代表人物的地位,時間的推移,已越來越受到肯定。

今年華教節除了弘揚及紀念林連玉精神,同時特意向華教先賢致敬,通過紀念文章和研討會等形式,緬懷、紀念、感受及宏揚眾多華裔先賢為維護及傳承華教薪火的精神。

當年林連玉疾呼反對《1961年教育法令》不利於華教發展的條款,聲稱“津貼金寧可不要,獨立中學不可不辦”,遭當局剝奪公民權與吊銷教師註冊證。當時他寫了一封〈答各方慰問函〉答謝各方的關懷和慰問。函中稱:“責任在肩,縱使刀鋸在前,亦所不避;個人利害,早置度外。然玉反躬自省,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故天君泰然,立場不變。

竊意在多元民族國家中,互相尊重,實行平等,確為長治之安之鐵則。”行文簡短,卻鏗鏘有力地道出了華教路途之艱辛,個人氣節之磊落,不畏強權,追求公義平等,疾呼當權者公平相待各族,尊重多元。

翻開華教史,眾多華教先賢在面對殖民地政府的刁難,60年代獨中改制的壓力,無不是與林連玉一樣敢向極端的種族沙文主義者宣戰,“橫揮鐵腕批龍甲,怒奮空拳搏虎頭。”

今日我們向先賢致敬,溫故知新,感受他們如何開始了震古爍今的歷史性鬥爭,以承繼未竟事業。

當年華教鬥爭最尖銳的時刻已經成為過去,中國的崛起,中文國際地位提高,華文教育愈受重視,多源教育也蔚為世界主流,大馬華教應能趁勢發展,獲取更大關注與支持,鞏固地位。但是,綜觀國內政治和社會氛圍,單元教育思維根深蒂固,種族主義氣焰未消,華教的寒冬未盡,春天依然遙遠。

在華教依然面對變質和遭遇誤解之際,弘揚林連玉精神除了得持續在華社和華校進行,感召新生代對華教的認知認同,而林連玉爭取社會平等和民主人權的精神和貢獻,更要系統化和持續性地通過跨族群、跨文教領域,傳達給非華教背景華裔和友族。

林連玉基金主席杜乾煥就曾表示,基金會將主動聯繫各族教育工作者,舉辦跨族群活動,推出林連玉書籍的英文和馬來文版,讓更多人認識林連玉,進而瞭解華教精神的深層意義。

杜乾煥的見解是具遠見也符合當下情勢需求,畢竟時代不同,面對價值觀的不同,奮鬥目標必須調整。以最近有華裔學者質疑華校生實力和批評華文教育方法為例,有關學者除了不瞭解母語教育的優勢及成就,更大的誤解是對華教精神毫無概念,不曉得華教精神也涵蓋公民、團結和民主意識,而輕率、魯莽地將華教為國民團結絆腳石加以標籤化。杜乾煥也表示,基金會不排除將林連玉精神獎擴展至其他族群,讚揚對爭取人權、民主空間及各族平等的領袖。若成功推動這不啻是華教界的一大進步。

此外,今日的社會大環境已經不如以往,不再是當年的火紅運動年代,生活概況相對穩定的新生代對華教的鬥爭,今日的情勢地位,會不會覺得理所當然,缺乏認同感?華教節如何去感召他們,激發和爭取他們的認同,是華教界必須不斷努力改進加強之處,才能夠有效地推動和再現林連玉精神。

刊载在《星洲日报。社论》。作者:不详。2009年12月11日(印刷版)

没有评论: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