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陶傑說,華人只有“打不死”精神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扎根、進攻。我們大馬華人“打不死”的地方在於對華教的堅持和文化的傳承是不遺餘力的。華校時而被捧為優秀的教育制度,時而又被責難為妨礙國民團結的絆腳石。無論是褒或貶,我們都會視之為動力,努力去做到更好,致力去捍衛、爭取我們應有的權益。
然而,我們還能堅持這種“打不死”精神多久?
把孩子送往華校的家長確是越來越多,當中包括許多非華校背景的父母,華校的前景無疑是一片大好;但是,我們還是不得不關注,當中一些華校畢業生,他們雖然懂中文會說華語,卻不一定就對中文有絕對的興趣,覺得有必要繼續傳承下去。
也許你會覺得我悲觀,杞人憂天。我個人的觀察是,許多華教背景年輕人,他們恐怕沒有讀過任何一本中文古典小說,課外讀物都是以英文書刊為主,在網絡上是用英語溝通。
我並非中文沙文主義,以我們的多元環境英語和國語的重要性不能忽略。不容否認他們依然認為中文重要,但不是在於文化傳承,而是在實用價值。中文隨著中國崛起在國際上確實日愈受重視,只是我們只寄情於此現象學中文,恐怕所學的只是語言,而不是中文的文化內涵。
新加坡的模式就是教導中文作為一種溝通語言,當地政府也不否認是為了能跟中國搭上關係。最後只懂得中文的外型,也不知其精髓。
這就關係扎根。我們的中文教育面臨太多問題,拖累前進的步伐。應試教育下,教學法變枯燥;政府單元教育政策,中文師資短缺,上課時間受限;不少家庭用或學校電腦沒有中文軟件,等等。
扎根不能單靠學校、社團和媒體。城市雙薪家庭增加,關注的主要也是孩子課業和才藝班,文化教育鮮有也難以傳授。老年人多留在鄉下,少有溝通,即使城市家庭有老人,在環境和認知轉變下文化傳承也逐漸式微。
將來大馬華人社會,逐漸出現新加坡的情況,“打不死”精神就會受到考驗。陶傑的談話今天有人會不以為然,但是經過深層咀嚼,確是忠言逆耳。
讓我們開始嚴正思考如何扎根、凝聚、自省、創新和進步吧!
--------------------------------------------------------------------------------
Source URL: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538
《星洲日报》。《言路》。2009年11月30日(网络版)
推荐歌曲:天才白痴梦(谭咏麟版、许冠杰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