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2日星期日

陈姝桦。爱心教育与惩罚教育

上图为于右任与马相伯。摄于19319月。

图片简介: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宗教家、社会活动家。

他创办了中国近代两所著名的大学:震旦学院和复旦学院,培养出诸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作出卓越成就的学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马君武、张轶欧、劭力子、于右任等人,其中于右任与马相伯关系最为密切

二人留下了民国时期最为可贵的一段师生风仪。

注:简介与图片皆取自《于右任文化网》



21世纪的教育方式与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回顾过去,教师的职责是教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吸收新的知识,进而培育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将及时给予纠正。

现今的教师,其职责已不再是“教育”学生那么简单。教师除了需要处理手头上日趋繁复的文件外、出席教务会议,还涵盖了“看守”及“顾及”学生的职责。看守他们的安全,顾及他们的身体健全发展,并且确保他们在学校所参与的活动是受教育部承认,以及受家长们“批准”的情况下进行的。

近年来,可以发现全国各大报章一刊再刊,经常报道家长控诉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可谓数见不鲜。当教师体罚学生事件被大肆报道后,事情的结果可分为两种,一就是相关教师向家长和学生道歉,一就是等待教育部的发落。请问事情发生的原因,又有多少人会去追究关心呢?

无可否认,疼惜孩子是父母应有的本能,殊不知天下父母心,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亦不是如此?

好政策未必有好方式

以种种发生的事件来看,教师所面对的压力和舆论是来自于教育部与家长。当一者是管制教师的工作能力,另一者则是限制教师的教育范围时,譬如家长投诉学生功课繁重、考试题目艰难、不能鞭打犯错的学生等等,身为教师的大众,有几位能真正地在毫无压力的教育下为教育界付出心血与精力,尚未知。

为了改善教育方式,政府在教育界付出了不少的心思,近年来还努力鼓吹爱心教育的政策。政府推行爱心教育的政策的出发点确实是好,但是好的教育政策未必能够推出最佳的教育方式。怎么看呢?爱心教育是指教师在关爱的前提下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矫治的强制措施,创建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创建一个团结和谐的生活环境,创建一个和睦共处的生存环境,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一种教育方式。“爱心”教育是需要教育引导,需要巩固强化。

就目前的教学课程纲要来说,小学生接触的道德价值观不仅局限于一贯教育人们向善向上的道德教育课本,其实亦来自各大语文科目,如华文、英文及马来文。教师在教学语文课的同时,也必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引用相关的道德价值观,以便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教学法值得嘉赏。

要爱心也须有惩罚

爱心教育推行了数年,一直强调学生吸取好的价值观,使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师长们等。试问又有多少名学生正的因为爱心教育的推行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呢?

需要搞清楚的是,爱心教育除了提倡好的道德价值观外,也相对的应该存有“惩罚”教育的成分。没有“惩罚”的教育,又怎能谈得上是健全的教育体系呢?自古以来,人类不都是在惩罚的制度下循规蹈距的生活吗?如果法制没有实行严厉的体系,国家又哪来的和平?

所以,不论爱心教育也好,或是惩罚教育也好,两者必须并存。知错能改的学生,我们就加以鼓掌,明知故犯的学生,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需要声明,惩罚教育是指教师必须是在负责任、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及影响体格发展下进行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又何尝不是呢?

因此,先灌输学生教育,后再指导及纠正学生们所犯的错误。必要时,进行一些正面的惩罚,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品格态度。


本文转载自:《南洋商报》
日期 :2010年8月14日
作者 :陈姝桦

没有评论: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