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

今有戏言: 戏说“稿费”行情



转载自《南洋商报。南言》
作者:马汉
日期:2010年5月12日

5月5日在《言论》版见到陈俊安君所写的<稿费血泪史>,单只这个题目就足以令人感到触目惊心了。“稿费”而有“血泪史”可记,必须有其辛酸苦辣可以大书特书也。老夫忝为“卖文族”的成员,立刻捧而读之,看看是否能与作者共鸣焉。

陈俊安君不是个等闲之辈,单单对中国与日本文人的际遇以及稿费资料就已经显示出不简单之至了。当然,他对我国华文报刊的稿费“行情”也是了若指掌的。

不过,从文章中获知陈君70年代末在吉隆坡生活时,曾经投稿到各家报章,晓得当时的行情是千字15令吉,800字的专栏也只有30至50令吉。可见陈君的“稿龄”不过30余年,不似时下的古稀乐龄文人,在50年代赚过千字3至5令吉,最高7令吉以及一首短诗只有50仙稿酬。

在下自50年代末期便依靠稿费半工半读,因此对50年来的稿费行情简直是了若指掌。不过,以当时的币值及报刊的行销数量和时下相比,当时也不算凄凉,还沾不上“血泪”的经历。

稿费与销量正比

五六十年代,我们这批“青年作者”还在念高、初中,稿费大致上是千字3至5令吉,其中两家华文日报通常是发千字5令吉,也有发至千字7令吉。《蕉风》与《学生周报》发给我的稿费(青年作者)都是千字10令吉,算是很高了。

当时的华文日报和晚报,副刊很多,作者除了特约的作家外,全是本地写作人,其中又以青年作家最多,因此只要勤劳写作,每个月要赚取百或八十令吉,并不是难事。

当年一只鸡腿五毛钱,白米饭一碗二毛,七十仙可以饱食一餐。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每月稿费能有一百或八九十元,是足够支付生活所需及学杂费的。刻下仍在写作的古稀老文人之中,百分之九十都有这个经历。

当时一份日报只售两毛钱,刻下则为1令吉30仙,涨幅是六倍。当时吃一顿海南鸡饭七毛钱,刻下至少要3令吉;咖啡乌当年是11仙,刻下是1令吉或1令吉10仙。从币值来看,当年发千字5元稿费,刻下发千字30元,那是符合币值的。

当时最畅销的华文日报只有五六万份,刻下最畅销的已有40万份,一般的也有10万份上下,若以6万份与40万份计算,已增加了七倍,当年千字5令吉,刻下应该付出至少35令吉才合理。事实上,时下日销40万份的报章,正发出千字40令吉,甚至还有更高的稿费,并没有亏待文人。

跨国作家稿费惊人

我不清楚顾城的稿费收入低微是哪个年代,想必是中国建国初期吧,刻下中国作家稿费不低,单单著作版权费都有书价的10%至15%,而且书一出版就付现,不必等第二年才结账。拙著《阿方奋学记》在浙江出版,出版社言明初版印6千本,版税10%,出版后一个月内,版税已汇入马来亚银行上海分行,进入我的户头了。

至于二月河、余秋雨等十多位名作家,包括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和杨红缨,几年来每年都高踞百万收入的榜上。

香港的金庸自然不在话下,倪匡与蔡澜的稿费听说是一字一元,就不晓得是一元港币还是美元。不过香港几份畅销杂志、周刊,确实是发一字一元的稿费。

没有评论: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