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东方日报。东方名家》。作者:陈良
日期:2010年2月27日
新年是反省的日子,讓我們再回顧一下迦氏華教論。第十三篇一開頭就說:「歷經大清帝國、中華民國和共產中國半個世紀的接力賽,到上世紀50年代,終於以中國官話統一了馬來半島上所有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移民。」
迦瑪筆下,華文教育成了來自中國「政治統戰」的產物。它先建構於清廷,再由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來「接力」,彷彿是一出精心炮製的隱議程。雖然新年期間大家都愛穿新衣戴新帽,但給華教扣上這頂大帽也太離奇太好笑了。
看了這麼多,大家都熟悉迦氏手法了。他專把複雜的事情簡化作兩片空洞的對立概念,以既成正邪鮮明的標籤,然後作出定調,進而套罪。這手法貫穿全文,前後呼應,讀迦氏文字時可要非常小心。
華教本質無關左右
試看迦氏提到1956年民間對《拉薩報告書》的反應時說:「不論持何政治立場的馬來人及印度人,對政府目標基本上是觀迎或接受的。較中庸和右傾的華裔也基本認同。然而受左傾思潮影響的華裔,則不能接受這樣的發展。共產黨也藉機以文化傳承為訴求,挑動民族情緒,借助種族文化隔閡的現實,圈築與當局對立的力量及立場。那時新中國的崛起更是推波助瀾。」(第十二篇)
但這是事實嗎?就在1956年9月,雪州印文學校教師聯合會就曾與教總發表共同宣言,反對任何不利母語教育的做法,並要求列印文為官方語文。說印裔社會對《拉薩報告書》「基本上是觀迎或接受的」,徒自暴無知罷了。
華社方面,迦氏指「較中庸和右傾的華裔也基本認同」,而將反對者全歸入「左傾」,如此二元定調,可笑之極!若定要判分左右,當時反對最激烈的林連玉、沈慕羽等人應算是「右傾」,和董教總組成「三大機構」以爭華教權益的馬華公會更是大右派(難怪迦氏要指陳禎祿「言不由衷」,否則如何自圓其說)!還有主張保留華教的《方吳報告書》作者方威廉與吳德耀,也是英政府請來的右派學者。
可見華教本質無關左右,但迦氏才不管實情,只會亂貼標籤,巧妙地把華教孤立出來,並圈定在左翼身上。合看前後文,這群「左傾激進」分子多來自新客(第五篇),新客又被定調為罪惡與黑道,那麼迦瑪筆下的華教是個什麼東西可想而知了。「新客→ 左派 → 華教」,多麼單純幼稚的直線思維;但以官方的「政治正確」來看,卻是多麼可怕的定罪標籤呀。
迦瑪筆下,華教是負面化、污名化、甚至罪名化的東西,不幸的是它背後還由國外勢力來操縱,更要命的是最後接棒的共產黨是國家公敵。這樣對華教史的定位論述,足以構成一條大「罪狀」呀!
若說二戰後南洋華校深受共產思潮所影響,其他源流學校就沒有嗎?當時共產主義結合反帝反殖運動席捲第三世界,那有分什麼種族膚色,印共不是以印尼人為主嗎?馬共裡難道就沒有非華裔?都什麼時代了,還採用冷戰年代麥卡錫主義的骯髒技倆,太落伍了!
明確的本土化主調
當時英國人「對具有強烈中國傾向及民族意識的華文教育甚感威脅,並意識到華校已遭馬共滲透」(第十一篇),這話雖沒錯,但若欲據此來「定罪」華教則不公平。不要忘記事實的另一面,英政府施《緊急法令》來嚴加管制甚至關閉華校,驅逐大批教師出境,尤其50年代後各類教育報告書、法令的出爐,華教已漸受制於政府了。
華校只是大時代的祭品,是左右陣營都要爭奪的據點,難道英政府就沒有遣派極右教員或職業學生進入華校?若要講「政治正確」,迦氏應該感謝華校才對,因為在官方督控下,華校反而成為遏阻共產思想蔓延的場所。歷史只是成王敗寇,今天已時過境遷,還不能就事論事嗎?
至於說中國終於在上世紀50年代將華人整合起來(上引文),真是越扯越遠,越描越黑!恰恰相反,50年代華裔分裂成左右兩大陣營,華教卻在華人身份認同轉變的趨勢下,逐漸擺脫中國因素而進入馬來亞化的歷程。例如1952年林連玉等一群華教人士就積極參與了教育部的教材編製,使華校教科書更符合蕉風椰雨的南洋色彩。
50年代華教與官方政策充滿抗爭,但本土化的主調卻是自覺而明確的。從學制、課文到意識型態等大體依從聯合邦教育部的綱領與指示,教材也經層層審核,又有華裔視學官的不時探查。迦氏還說它受共產中國的整合與主導,「目的是讓他們(華人)效忠祖國,為國科捐」(第十五篇),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50年代是華教從「僑民教育」到「國民教育」的轉變期,這是大馬華教的壯舉,展現了華教日新又新的生命力。她不只讓華族深以為豪,也應該是值得國家驕傲與尊重,如果官方願意公道來看待的話。
無論左右派對華教都有過激發與影響,但請不要誤讀,不要倒果為因,華教不是左派的,也不是右派的,華教乃合族群的共業。她由百年歷史長河溶匯而成,其間波濤起伏,曾有過晚清揚起的乘風破浪,又歷經過國共鬥爭的驚濤洶湧,都加深了巨流的寬廣與偉大,但她始終流淌在馬來西亞的土地上,飽覽一路明媚的馬來風光,滋潤著這片厚愛的南國山河。國民黨的統合也好,共產黨的滲透也罷,都只是時代巨浪的沉浮,唯有情義的靈魂護守,才是她永恆的伏流。
涓涓匯流,有容乃大,據說今年開始華小要列相聲為正課,信許是受到迦瑪的刺激?一年多前的一場相聲表演上,迦氏嘲笑大馬華人聽不懂正統的相聲,獨有他「禁不住腹中的抽動,大聲噴出幾笑」(《東方日報》30/12/2008)。這點我們不能不承認,迦氏在正宗的中國文化裡長大,說起北京話可來比母語還溜,我們南蠻得多向他學習呢。但我們卻非常奇怪,他似乎只聽懂表面之「聲」,卻不懂裡層之「相」?相聲的精神在「相」不在「聲」;「相」有對等義,故曰「相敬如賓」。迦瑪呵,原來你並沒聽懂相聲裡最精華的兩個字──尊重!
南洋春暖,喜上眉梢,願祝各位笑口常開,噴笑到「禁不住腹中的抽動」也無妨。老子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我們下期再來笑笑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