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0日星期二

好戏共赏:歲月神偷









你的岁月是如何度过的呢?到底至此留下什么痕迹?看过《岁月神偷》,可能大家若有所思。


珍惜我們的集體記憶

看了港片《歲月神偷》後,我終於瞭解為何這部片會牽動無數港人的集體記憶,並引發一股悠悠的懷舊風。

1949年前後的動亂時期,數十萬大陸各省移民湧進香港。在物質匱乏的顛沛流離年代,他們多數抱著過客心態,認為這裡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只有不斷地拚搏賺錢,有機會就移民海外。當時多數人沒有想過根植香港,以香港作為永久的家園。

然而,幾代人過去了,生活富裕了,他們的子子孫孫早已把自己視為香港人。經歷那個年代的人暮然回首,才發現原來那段在逆境中的日子,才是記憶中最美麗的花蝴蝶。

一個社會的集體記憶不能憑空塑造,它是歷史裡的感情,也是心的凝聚。一群人一起參與過一個年代,才會有體驗,有體驗才會有感動,感動才會有內化,被內化的感覺才能形成共同價值觀。這種價值觀,通過《歲月神偷》表達出來的是“香港精神”,通過《海角七號》表達出來的是“台灣精神”。

沒有參與,就沒有瞭解,沒有共同經驗,就沒有共同的記憶,以後也不會有共同的語言。與香港和台灣同屬移民社會的馬來西亞,我們還沒有積累出“馬來西亞精神”。很多年輕人對腳下這片土地,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大家只能盲目追逐物質,對先人的拚搏經歷茫然無知,成為“失落的一代”。加上政治惡鬥造成的犬儒心態,導致很多人對這個國家沒有信心,有機會就移民,一點也不眷戀。

時至今日,還有一些政客不斷地扭曲和撕裂我們的集體記憶。他們刻意抹去上一代建國先輩不分族群共同進退的完整歷史,硬說友族的爺爺是以“外人”的身份進入原本只屬於他爺爺的地盤,這就模糊了各族群在這片土地的開拓功績和歷史地位,讓許多世世代代在此揮灑熱血的國民情何以堪。

也許我們缺乏的是像台灣和日本所推動的“社區營造”運動。社區營造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土地認同,從生命共同體出發,營造一個可永續經營的社區生活共同體。大馬的新村城鎮擁有豐富的天然、歷史、文化等資產,但由於社區意識薄弱,導致許多優勢無從發揮,進而衍生了許多社會問題。

《歲月神偷》最終影響了香港政府保留電影中的永利街場景,但推動社區營造未必要執著於建築物的保存,也可以通過口述歷史來凝聚社區的認同力量。如果不重視口述歷史,大馬社會的許多寶貴歷史資源就會流逝,就如龍應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所寫“當我思索如何跟你‘講故事’的時候,我發現,以及我的同代人,對那個‘歷史網絡’其實知道得那麼支離破碎,而當我想回身對親身走過那個時代的人去叩門發問的時候,門,已經無聲無息永遠地關上了。”

本地電影推出《大日子》和《初戀紅豆冰》,電視台也播出《我來自新村》系列,展示了濃郁的本地風土人情,勾起了不少人的集體回憶,這對於凝聚本土認同是一個好的開始。唯有珍惜我們的集體記憶,珍惜我們各族人民在這片美麗土地的開拓主權,才能演繹出完美的“馬來西亞精神”。

没有评论: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