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日星期三

「教」與宗教認同

转载自《东方日报。龙门阵-浊水有鱼》。
作者:鄭庭河。日期:2010年3月3日。


學界普遍認為,傳統的中國人雖有宗教行為,但未必有當今意義上的「宗教」觀念。中國古代所謂的「教」,充其量只能說是教育、教化、教條之教。能夠被稱為「教」的,除了如道教、佛教、景教、回教、羅教、白蓮教等,也包括儒教。

儒教即是中國古代的官方意識形態,其含有世俗的哲理、倫理成分,也有類似神學的信仰成分,若以今天的宗教定義來界定之,會有困難。同樣的情況也發生於道教身上,只不過今天人們已習慣將道家和道教區開,視前者為哲學,後者為宗教,然於古代,兩者是傾向不分的。

至於佛教,雖說今天沒佛家、佛教之分,但熟悉佛教者,都知道其哲理成分更超越儒、道兩教,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影響甚大。乃至其信仰成分,也遠比兩者更為精妙、複雜,以至經常成為參照或模仿的對象。佛教沒被「分家」,在於其哲理、信仰及倫理的圓通性,畢竟其一開始就是哲理和信仰結合的創生型宗教。不過近代以來,佛教之本質為哲理或宗教,也不乏爭論。

晚清以降, 由於受到西方觀念影響,欠反思地一味以其定義、標準為尺度,以至中國的話語世界裡,儒教是不是宗教變成熱門課題,道家被從道教裡抽離出來,佛教偶爾亦被追問是否為宗教——兩千年來平靜無波的湖面,就這樣被吹皺了。

學術也和媒體一樣,往往是受觀點左右的,有什麼樣的觀點,就有什麼樣的課題。近現代的宗教觀念乃源自西方宗教傳統的新東西,所以拿來衡量中國的「教」,就難免格格不入,必須費功夫去剖析、梳理、矯正一番。而近代以來的中國學界和文化界,就有許多人跳不開西方的主流觀點來審視本身的傳統。

實際上,古代應也曾有過如此東西方觀念矛盾,畢竟早在唐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就開始傳入中國了。但當時可是儒家話語系統的威權時代,外來宗教不僅無法衝擊中國本土的觀念,乃至還會被同化,因而往往是「教」的觀點克服了宗教。

相對於宗教,「教」之觀點其實不那麼強調認同,所以傳統中國宗教文化中的認同意識並不顯著。除了專業的宗教人士之外,一般人是可以相當隨意地領受多「教」之熏陶、教化、護佑等的,同時教理和信仰對象的融合也非常普遍。

當社會過於沉迷在宗教認同時,回顧寬宏的「教」,是有意義的。

没有评论:

Site Meter